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九子夺嫡 ...
-
历史是相当沉重的,厚重的历史不知沾染了多少鲜血与时人的不忿。
捋完九子夺嫡的时间线,我心中积攒了一股无处抒发的郁气。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康熙有不止九个优秀的儿子,我也不知道该夸康熙会养儿子还是该贬他不会养儿子。
九子夺嫡的直接原因就是康熙把儿子们养的太好了,如果只有太子优秀,康熙年老时就算担心太子威胁到他估计也不会怎么着他;如果只有太子优秀,胤礽也不会担心兄弟们会威胁到他从而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很难以理解的很离谱的举动。
也许九子夺嫡的风波早在康熙立胤礽为太子时就已经埋下,胤礽年幼又无母亲看顾,在宫女太监的吹捧中,在外臣的阿谀奉承中,在宫妃的恶意捧杀中,在康熙的溺爱和严苛教育中,他可能早早就养成了孤傲的性格,把兄弟们当做臣子,毕竟兄弟们见了他都要行君臣之礼。
康熙精心培养的太子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他小的时候就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五岁时虽父皇在景山骑射时就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
虽然这有很大可能是康熙为了给胤礽扬名让其他人睁着眼说瞎话,但康熙因平定三藩前往关外告祭时遇到三只虎,康熙射中两只,胤礽射中一只,也足以证明太子骑射的优秀。
胤礽在文华殿出阁讲学,面对的人都是饱读诗书的大臣大儒大学士,如果不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怎么可以通过呢?而且太子的讲学是辩驳式的,大概可以比作辩论,这不仅需要肚子里有足够的墨水,还得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与逻辑思维。
胤礽还多次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给康熙减轻了大量的负担,并且成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都有美名。也许是太子太过优秀,才使逐渐年老的帝王生出浓厚的忌惮之心吧?
皇帝这个东西吧,的确有些不讲道理,是“关心皇父”还是“窥伺帝踪,以图谋逆”真就一个念头的事。
胤礽很优秀,但他的兄弟们也不差。所以为什么不拼一把看看能不能博得皇位呢?毕竟这是看得见的权力和地位。
胤禔两次随父征讨噶尔丹皆表现不俗,我看到对他的评价里有一个词叫“文武双全”;
胤祉十五岁随父出塞围猎时和康熙比试骑射,不分上下,更别提大家都熟知的文学成就;
胤禛就不用说了,九子夺嫡的最后赢家;
胤禩十三岁就帮康熙试马,并且曾帮助裕亲王福全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事宜,在废太子后还被康熙任命为内务府总管;
胤禟以会赚钱闻名,也是个精通外学的发明家,不仅亲手设计过战车式样,还首开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
胤俄的事记载很少,但他是八爷党里结局最好的一个,除了他强大的背景,我想也少不了他本身的心机与谋略;
胤祥作为胤禛最爱的弟弟,同样允文允武,他的书画让群臣“无不欢跃钦服”,还“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曾经用匕首杀死一只突然冲出的老虎却神色不变;
胤祯是九子夺嫡中最小的一个,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被封为大将军王,还用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真真是无人能及。
有这么多优秀的兄弟,太子放心不下也是正常的。
再之后,是君王的衰老与太子的成长以及父子之情和君臣之别的矛盾加剧。康熙二十九年西征途中,康熙病,太子探病但表现不佳而被遣回京。这件事是扎在康熙心头的一根刺。
当时的太子真的就表现不佳了吗?也许他的表现不是尚在病中的皇帝想要看到的吧?当时的太子在想什么呢?可能在想一定不要让父亲失望,他要主持好一切,不能让病中的父亲操劳了。
可康熙想要的是儿子对他的关怀,而不是一个把所有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好像在说“汗阿玛,你可以放心去了”的太子。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大封诸子,相对上削弱了太子的权力,这是封建社会中无可化解的矛盾。
可能重压之下人的精神状态都会出现一定问题,比如太子行悖乱之事,再比如胤禛登基后对胤禩、胤禟的处理,尤其是胤禟。我看到胤禛对胤禟的处理的时候,心里的惊讶不比当时的胤禟好上多少。
我在想,胤禛这得是有多恨胤禟啊,他们明明是兄弟,却活得像仇人一样。这么狠心的人是我经常看到的那个或面瘫或话痨或者冷冰冰但都非常可爱认真负责较真的四四吗?不过话说小说里四四当反派真的很少诶。
可能看小说看多了,总不自觉对他们戴上美化滤镜,摘下滤镜看真实的历史,才看到平淡的文字记载下掩埋的波涛汹涌和风谲云诡。
历史上的胤禛是位伟大的优秀的帝王,不乏心机与算计。在再立太子的过程中,他和太子一党以及八阿哥一党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与谁都不交恶。
也许康熙也看中了他友爱兄弟这一点,但谁又知道这不是胤禛对人心的精妙把握呢?或许胤禛在这个时候对胤禩胤禟还有些兄弟情,但这些感情怎么也禁不住胤禛登基前后八爷党的不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