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斯通纳》——他的沉默如土地,他的坚韧像石头,他的性格似流水,他的死亡无声无息 ...


  •   [[读书笔记]]
      [[人的一生]]
      [[凤凰男的一生]]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书名就是这本书的主角——斯通纳。整本书的故事也是非常简单,说的就是斯通纳的青年求学、婚姻、家庭、事业以及最终死去的故事,这样看来这是一本平平无奇的故事,有谁会对别人这么平淡的生活感兴趣呢?这么普通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的亮点,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让那么多人感慨万千呢?

      说实在的,在读这本书书之前,我真的只是想用它来稍微打发一下时间,然而打开之后却放不下了。这本书的笔调非常冷静,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在第三者旁观的角度,再加上有点类似路遥的风格,中途几度放下,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再继续读下去,因为读着读着会感觉无力,一种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人走进深渊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有点致郁,读完之后心里也会觉得很失落,说不出的怅然。

      斯通纳实在是太普通了,出身普通,长相普通,性格普通,就连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冷冷淡淡、迷迷糊糊的。从极为偏远的农场来到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寄宿在一位亲戚的家里,几乎包揽了亲戚家所有的家务。他在学校里懵懵懂懂,内敛、自卑而又害羞,只知道从土里刨食的父母能给他的只有淳朴和真诚吧,常年穿着破旧而又不合身的衣服,这样的身影在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学校园里还能看到——寒门子弟的典型。在求学的过程中,孤独一人,几乎没有任何朋友,直到快毕业了,他才跟教授自己英国文学的老师斯隆聊起自己以后的打算(其实他也是被逼的,是斯隆问的他),他什么打算都没有,迷茫而又懵懂。斯隆老师建议他抛弃农学转而学习文学,这样可以留在学校任教。

      他没有回到原来的农场,朴素的父母无言而又沉默地接受了儿子的决定,本来这对农民想让儿子读书回来之后帮忙,但是孩子已经做了决定,他们也就失望地接受了。

      一战爆发之后,认识的两位朋友纷纷投身其中,他没有去,回到学校执教。后来其中一位朋友丧身于法国,而另一位朋友(费奇)则回校读书任职。这时候斯通纳认识了以后的妻子——伊迪丝,一位沉静同样沉默的旧式淑女。从作者的行文可以看出,斯通纳对于伊迪丝是有爱情的,然而伊迪丝对斯通纳则从头到尾都当成工具人——逃离原生家庭、生一个孩子、赚钱机器、给自己贴金,就连最后斯通纳死去,她关心的都是斯通纳死了之后她要怎么办。

      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了伊迪丝父母的状态、她的歇斯底里以及她的自私和任性:伊迪丝原生家庭畸形,父母无爱而又冷漠,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真正的爱,而且十分善于在人前伪装。通过与斯通纳结婚逃离原生家庭之后,她依然沿袭原来的习惯,对自己的丈夫极为冷漠,只有有宾客在场的情况下,她犹如典雅的淑女一般显得彬彬有礼、谈笑晏晏。她要生孩子,生下来孩子却不闻不问,斯通纳只好自己带孩子,因此与孩子关系密切;看到女儿与斯通纳关系密切,她就要嫉妒地拆散父女关系,自己插进一脚,最终将女儿变成了另一个自己;自作主张借了巨款买一栋老旧而又破败的大房子,让斯通纳去还债,还一步一步将斯通纳逼出家门、甚至家里连一张书桌都不给他留,把他的工作室当做储藏室还经常撕坏他的手稿……这一切的一切,斯通纳都包容了,都妥协了,也都退步了。

      他对家庭的爱已经被伊迪丝的作天作地完全磨灭了,惟有跟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会好一些。然而女儿长大之后,性格也跟伊迪丝一样,沉默、阴郁、急于逃离这个家庭。后来女儿跟当年的伊迪丝一样,随便找了一个男生怀孕、结婚,然后搬的远远的。女儿的老公结婚后不久就参加二战,死在了海岛上,女儿依然不打算回到家里,可见伊迪丝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斯通纳只剩下了自己的教书——这份工作可以给自己带来慰藉了。他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极为出色,从文学中他也开始寻找自己弃置很久的激情。然而工作中却因为他不愿意给一个不真诚而又善于诡辩的学生通过答辩,得罪了人品极为恶劣的系主任,从此被压制二十年之久。

      斯通纳在教书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一生之中的真爱,一位女助教,两人心灵相通,脾气秉性相投,可以说是天造地设,这也许是斯通纳一生中短暂的快乐时光。这份婚外情也激发了斯通纳对文学的热情。然而死死咬住他不放的系主任用极为卑鄙的手段将二人拆散,两人心痛分别,助教辞职而去。在这中间还有好朋友费奇帮助斡旋,如果没有这位朋友,斯通纳的遭遇会更惨。

      痛失爱人之后,斯通纳迅速变老了,变成了一个性格古怪但是学术极为优秀的教师,就像曾经的斯隆一样,学生喜爱他,然而系主任一直记恨他,甚至逼着他尽快退休。他这次终于没有退缩,选择了抗争,坚持不退休而且还要大干一场。然而命运却是无常的,癌症不期而至,他的人生如落花流水,无可奈何。

      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到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的教授,斯通纳的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说是实现了阶级的转换,是典型的凤凰男,但是这一生,他真的开心么?他隐忍太多、妥协太多、包容太多,妻子、女儿、情人、朋友、事业,他都拥有过,但是能让他的生活不那么晦涩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文学。

      他的沉默如土地,他的坚韧像石头,他的性格似流水,他的死亡无声无息,他是生活中你我,每个人都如此,过着有期待有遗憾的生活。

      作者对斯通纳最后去世前的感觉、心理动态以及感触的描写都非常逼真,让人觉得好像曾经就发生在作者身上一样,给人感觉就是在斯通纳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他本来沉默而又漠然的一生,现在也没有了。

      然而合上书本,脑子里一直在循环的是斯通纳死前不断自己问自己的一句话“你还期望什么呢?”是啊,这人生本来就来来去去由不得自己,你还期望什么呢?你还期望什么呢?

      摘抄:

      1、年纪更大些的时候,回首自己本科最后两年,斯通纳仿佛感觉那段时光虚幻不实,压根就属于别人,那段早已逝去的时光,好像不是他习惯的那样正常流逝,而是断断续续地流逝着。一个片段跟另一个片段互相重叠着,但又从中分离出来,他还感觉自己从时间中被移了出来,旁观着时间在自己面前流逝,像个宏大、并不均匀地翻转着的立体景观。

      2、他想到本应告诉父母的话,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已是最终,几乎希望自己能想起来。他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仓促中选择的目标,感觉自己放弃的这个世界充满吸引力。他为自己的损失感到悲伤,也因此为父母的损失感到难过,他在悲伤中甚至感觉自己在与他们拉开距离。

      3、他望着父亲的脸,这张脸接受着这些词语,就像一块石头接受着一只拳头的反复击打。

      4、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5、汽车、行人、马车在下面狭窄的大街上爬行着,他们好像完全沉浸在自我中,超然地从人类狗苟蝇营的追逐中超脱出来。

      6、可是等客人们走后,表面上的东西就自动倒塌了,而且崩溃显露无遗。她开始尖酸地议论刚走了的客人,想象着龌龊的侮辱和轻蔑;她会冷静和绝望地陈述自以为不可饶恕的失误;她安静地坐着,在客人留下的垃圾中沉思默想,而且不让斯通纳打搅,回答他的问话时既简短又心烦意乱,声音平板单调。

      7、他学会了对伊迪丝开始要生活其中的那个世界保持着某种不贸然闯入和小心翼翼的尊重。

      8、他想到年复一年被这片土地压榨付出的代价,而它一如从前——更加贫瘠,也许,更加歉收。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在毫无欢乐可言的劳作中延续着,他们的意志崩溃了,他们的心智麻木了。现在他们都在给予自己生命的土地里安息了。慢慢地,年复一年,土地将接纳他们。慢慢地,潮湿和腐烂将侵扰那副盛放着他们尸体的松木棺材,慢慢地,这些将触碰到他们的□□,最后将消蚀掉他们最后的物质的痕迹。他们将变成执拗的土地毫无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很久以前,他们就把自己献给土地了。

      9、最终,是他自己对伊迪丝选择的新的生活方向负有连带责任。他已经无法从他们一起的生活以及婚姻中为她找到任何意义。因此,对她来说,去追寻在那些与他毫无关系的领域里自己能找到的意义,并且走上他无法追随的道路,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10、如果有的话,我向你保证,我会拼了命要让你无论如何遭到灭顶之灾。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我要动用我拥有的一分一厘影响力。如果需要的话,我撒谎都在所不惜。如果必要的话,我会诬陷你。(这一段是费奇帮助斯通纳对抗系主任时,在气头上说的话,那一刻觉得费奇真的帅呆了)

      11、他从这种可能性中获取一种阴郁和具有讽刺意味的快感,这种可能性就是,他努力获得的小小学问启发自己达到了这样一种认识: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

      12、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13、四十三岁那年,斯通纳学会了别人——比他年轻的人——在他之前早就学会的东西: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14、戴夫·马斯特思曾说你还不够混账,所以不会真正混得有多成功。

      15、这是祖辈给予的传承,而他们过着卑贱、辛苦、坚忍的生活,他们的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把自己的脸交给一个严苛不公的世界,而那一张张脸毫无表情、铁硬又荒凉。

      16、他们之间酝酿出新的平静,就像爱情刚刚萌芽时的那种安静。几乎无须思索,斯通纳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份平静。他们已经原谅了曾经对彼此的伤害,他们一心一意想着对曾经一起生活的敬重。

      17、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