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碧筒,即碧筒饮,魏晋名士以新鲜荷叶为盏,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一口将酒饮尽。最早发明“碧筒饮”的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郑悫(què)公,由“碧筒饮”衍生出的酒杯叫“碧筒杯”,也叫“荷杯”、“荷盏”,因茎管弯曲,颇似大象的鼻子,又被称作“象鼻杯”。
注释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训学斋规》。
全文抄录如下: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③:文字借鉴曾国藩“八交九不交”的择友原则,原文是:“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所谓“八交”者,即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所谓“九不交”者,即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注释④:引自宋·许斐的《戒世人》。
注释⑤:黎朦子,又说是现在的柠檬,见南宋·周去非的《岭南代答·花木·百子》:“黎朦子,如大梅,复似小橘。味极酸。或云自南蕃来。番禺人多不用醯,专以此物调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盐渍暴-干,收食之。”
注释⑥:引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注释⑦:崇文舫课,是崇文书院独特的教学方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巡盐御史叶永盛为盐商弟子设讲堂于栖霞岭烟水矶,叶离任之后,盐商们集资买下了这幢别墅,改称“紫阳崇文书院”。书院建成之初,叶永盛集内商子弟于西湖跨虹桥西,授以题命,各舫中属文舫者皆散去。少顷,画角一声,群舫毕集,各以文进,面定甲乙,名曰“舫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