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投我木瓜 ...
-
永平十年冬月,姚笙悄无声息地离开京师,取道河洛,几经辗转来到陈子寿的故乡。
这是一处偏僻的所在,周围重峦叠嶂,人烟稀少,往来路人也少,甚至驿站供给不足以取养。姚笙在驿站歇息一晚,次日往城里寻县长。
县长是个伶俐的,见姚笙表明身份,十分配合地帮姚笙寻人。只是年代久远,无论是陈家还是公子家都了无音讯。附近的乡人听说宰相千金来了,纷纷像看稀罕物一样前来围观。
姚笙长这么大,还没这么尴尬过。勉强从看热闹的人群中逃开,来到县丞给的地址,找到了一位老人。据了解,这位老人是那位富家公子府上的教引公公,与那位公子十分亲密。自从公子府上居家搬迁之后,便没在当地留下任何信息。只有这位老人因为妻家在当地的缘故,没有跟随离开。
姚笙本想这位上了年纪,多久以前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记得;就算记得,也不知口齿如何,能不能流畅地表达?结果姚笙一问,那老人立马爽朗的回答:“我怎么会忘记公子呢?老奴活了这么多年,就怕有一天入了土,而公子的事迹无人知晓。今日女郎在此,听了去,也好教老奴死而瞑目。”此言颇多感慨,令听者唏嘘。
原来站在公子的视角,十年前的故事是这样的。
公子天生丽质,家境优越,又得爹娘喜爱,自幼不知忧,不知患;本可以和寻常男子一样度过一生,却不想遇到了那个冤家。
事情还要从公子那顽劣的三姐不爱读书说起。公子前头几个姐姐都是孝顺父母,悌爱幼弟,又有出息的。那时商人不得从政的规矩还不严格,公子的几个姐姐读书的读书,经商的经商,都混得不赖。
到公子第三个姐姐上,因为她自出生就是大富之家,上头又有几个出色的姐姐压着,养成了一副纨绔的性子。打马溜球,无所不爱,就是不爱干正经事。学什么都没有耐心,一时说对武艺感兴趣,爹娘花千金请了武艺教头,她没学几天就嫌辛苦;一时又对绘画感兴趣,请了师傅以后她又厌了。如此混到了弱冠之年,还是一事无成。爹娘急了,硬拉着她去了邻村一个颇有才名的私塾读经,连带着在那一处置了别院。
就是这位日后机缘巧合,与陈子寿成了同窗。
公子这位三姐在私塾读了几年书,结识了陈子寿。后来公子争强好胜,偏不信三姐口中子寿如何如何。在三姐的陪同下与子寿见了面,发现:不是太差。一来二去,便有了往来。公子为了三人交流诗文方便,瞒着爹娘,在私塾别院住过一段时间。
一开始子寿在公子眼中不过就是一个会写一点文章的穷书生,还动不动就把“晚生不敢,不敢”挂在嘴边,迂阔得可笑。后来,通过慢慢地接触,公子发现:子寿她和别的书生不一样,她坚持的不是立场,而是原则。
公子读过书,通过家族的生意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心里清楚:“自古英雄屠狗辈,由来少侠出风尘”,世人推崇的才华,其实是个狗屁,有才无德的比比皆是。书读得多,花花肠子反而越多,坊间那些忘恩负义、薄情寡义的主角都是书生啊。
他的三姐是个有小聪明的;而子寿,正是书上有,但他从没在人间见过的那种人。
在公子刷新了对子寿的认识,摆正了态度之后,他们一行三人有一次出游。
这次出游源于私塾师傅出的题目,要学子们外出采风。采风采风不假,那些孩童心性的听见有这样一个由头,一个闹着要去附近的山头看花,一个要去邻村的水边观鱼,还有要去树林听蝉鸣的,好不热闹。因为人多,意见杂,大伙儿就决定分批去,三两结团,等回来各自出示采风的诗文一分高下。
有这样的机会,公子怎么会放过呢?吵着闹着也要同去。三姐拗不过,找了子寿同组,让公子男扮女装。有人问就说,是自己的远方表妹。之所以找上子寿,是因为一来子寿与公子见过,有什么紧急情况不至于穿帮;二来,子寿是她相熟的人,人品信得过。
本来说好的三人去山上采风的,不料子寿她同窗临时有事,让公子通知子寿不去了。公子心里想:好好的出游,你不去拉倒,做什么连累我们一起不得去。自作主张地去和子寿说:“三姐来不了,我们出发吧。”
子寿在公子面前一向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因为心里敬他是个有主意的,一向言听计从。此时听他这么一说,下意识就答应了,等走到半山腰才反应过来:这不符合规矩呀!
本来,公子与子寿会面,已经犯了男子不该抛头露面的规矩。这一次是想着三个人一起,好歹有公子的三姐在场,算是家人带着出门,也不算太出格。这下三姐不在,就公子与子寿两个,才真是光天化日之下,孤男寡女,周围连个行人都没有呢!
因为心里存了这样一段想头,子寿在整个途中都破不自在,直到下山分别之后才松了一口气。
这些顾忌公子心里也有,不过当时决定走的时候是他脑子一热,什么都没想,至于为什么什么都没想,公子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等到他感到不妥有些担心时,正好看见子寿一副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的窘迫样,心里的那一丝忧虑顿时烟消云散了。只觉得好笑,心里又轻松,所以,他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若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这次出门,这两人发现自己对对方抱有朦朦胧胧不可说破的异样心思了。
若说有什么缘由,谁知道呢?大概是他们恰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对方的面前。
再之后,陈璧在家中听了一段贫富相恋不得善终的老生常谈。
公子回家住了一段时间,认真考虑梗在两人之间的鸿沟:子寿的天资、人品、心性都是上乘,日后成为人上人也是可知的,爹娘一定会喜欢。只是家境窘迫,缺的是机遇。而自己家是个不缺银钱的,正好相补。于是打定主意,择日向爹娘挑明,也好教子寿少吃些苦头。
公子一直相信:若是之后没有那么多变故,他们一定是能够演绎一段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佳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