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君莫思归 ...
-
一叶扁舟之上,魏王曹操抬起脸,半眯着眼看着前方卷起的烟尘与翻滚的旗帜,便知此次孙权在众军的围击之下,又是败了。然在此处的胜利,却又勾起些旧事来,喜悦也难免就被冲淡了些。
自赤壁以来,这已是曹操第三次兴兵濡须口。
第一次兵至濡须口的时候,曹操举四十万兵众南征,本是奏请荀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的身份随军出征。他想文若常年守在朝堂之上,虽然对战局依然洞若观火,两人的信笺也往来不断,却少了早年并肩作战时的潇洒意气。最近因为文若阻了九锡之礼,以他的心思,必想了许多,此次随军,谋划之余,也可在帐中细细商议近来之事。谁料,文若一路方行至寿春,竟已西去。之后据闻,乃是忧虑太过所致。这濡须口,终究是未曾同至。
当年他胜了本初,可向文若报喜;平定乌桓,文若前来祝贺;刘琮降服,可与文若通信……如今,胜了孙权,他却只能独自在这小舟上,回想起那人的种种。
初见文若,乃是初平二年。那时那人虽是一袭素衣简冠,却令人仿佛置身庙堂之间。“颍川颍阴荀彧拜见将军。”文若抬起手臂,挺直的身姿躬下,领缘处露出白皙的颈项,方才在下摆略微摇曳的香囊也随之静止下来。大约是回忆的缘故,彼时身后那些尘与火,那些光与影俱看不清晰了,只余下山河万里,他对文若执臂相迎。
后来,文若为他荐公达、元常、奉孝、仲达、长文、伯侯众人,劝他击吕布、奉汉帝、伐袁绍、征刘表,他皆采纳,遂得步步先机。文若居中持重十余年,他挥军破敌千万里,从未忧心后方不稳。彼时天下,他少有对手,良材贤士济济一堂,而文若,却与他渐行渐远。
曹操想起那一年,每天他在朝中看见文若从朝堂之上离去,就仿佛看到他在征战时驻之脑海他期待着的幻影,那些他们一起并肩走过的往昔,一点点的从他的面前消磨殆尽。他曾经试图挽回过这些,可是文若却不再是那个文若——或是说正因为是他仍是文若,他最后剩下的,唯有那份记忆,那些书信,那段邈邈余余三日不绝的香。
江面波澜正起,曹操打开锦盒,里面是几段残简,隐见“公……取……”等字,边缘都有些焦黑的痕迹。那是从荀彧离去之前在府中焚起的火中残存下来的,尽是些旧时所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