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露珠的一生 ...

  •   最近陆续看完了好几本书,也不是刻意去寻找,恰巧都是女性的自传——姑且就这样分类吧。
      看的第一本书是高诵芬、徐家祯母子合著《山居杂忆》。第二本是杨苡口述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说实话这本并没有读完,愈读到后面愈觉得一股无名的悲伤涌上心头,这悲伤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只是读到杨苡从西南联大离开之后就没再看下去了。第三本第四本都是杨本芬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浮木》《我本芬芳》,加上三月里读完的《秋园》,正好这一系列三本书全都看完了。最后一本是齐邦媛所著《巨流河》。正好,便按照我阅读的顺序来写一写这些生命中或轻或重,但都留下过笔墨的前辈们吧。

      也许是《浮木》今天才翻阅的原因,我对书里序言的一句话印象最深:这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脆弱。但在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一】
      《山居杂忆》的序里提到,作者高诵芬晚年和丈夫随子女移居澳洲后,闲暇之余侍弄花草读书,每每谈到他们过去熟悉的人物风貌,总生出一种遗憾来,于是高诵芬的丈夫便怂恿她将这些都用记下来写成文章,像古时《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一样结为文集,是为书。
      高诵芬出身杭州高家,旧时有俗语说“高半城”,说的就是高家富足,可以买下半个杭州城。自然,高家也是个封建大家庭,高诵芬的父亲虽然去日本留学了十一年,但是仍有封建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高诵芬也没有去外面上过学,在家里请了老师教授诗书,从五岁一直到十八岁出嫁,后面一生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直到古稀出国,这一生称不上波澜起伏,但也是时代洪流中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
      记得书里高诵芬不止一次提到,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家庭妇女,谈何而来写文出书呢?其子徐家祯则在后记里说,虽然母亲婚前没有进过学堂,婚后也没有到社会上工作过,但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的时代经历,那么她笔下所写平常事,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很多都已成为历史,也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
      读完这本书印象最鲜明的是作者写她十四岁订婚,十八岁出嫁,这待婚备嫁的四年里,家里人为了准备她的嫁妆耗费了不少心力。诸如当时杭州婚宴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客人的桂花糖,也即喜糖,这糖的品质越高越说明主家的社会地位。高诵芬的父亲认为自己仅有这一女,高家是杭州的大族,女儿的夫家徐家又是从事工商业的家庭,交游广阔,家族中亲友人数众多,不可在此失了面子,于是全家开动,务必要在桂花糖方面精益求精,质和量都不能落了下乘。于是全家出动,历时四年做成六种桂花糖,最后共计一万六千包,共计九万六千粒桂花糖!
      如此多的糖,自然不可能在婚礼时全部分完,于是直到作者结婚二十多年后,她的孩子也渐渐长大,在家中翻找时,还能发现放在石灰箱里的桂花糖,吃得津津有味!作者告诉他们这是父母结婚时做的糖时,他们还难以置信呢。
      仅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杭州在婚礼上的风俗,作者写时充满回忆,我读得也兴致勃勃,像读一本前朝时的社会风情随笔,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游历山水体验人。看她在高门大院里从一个活泼的小孩成为青春少女,再出嫁成婚、成为母亲,然后是举家从杭州搬至上海,长辈去世分家,子女渐渐长成,突如其来的变革抄家……其后种种,酸甜苦乐,皆是人生。
      也许和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高诵芬只是时代洪流卷起的浪潮中一颗细微的露珠,是一个平淡的普通人,没有做出过什么特别的贡献,但是这世上的大多数,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作者所记下的承载着记忆的历史,纵然无甚波澜,然而那也是一段微小、闪光的人生。

      【二】

      杨苡是国内最早一批的翻译家,也是《呼啸山庄》首译者和定名者,逝世于今年一月,享年103岁,由她口述、余斌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也恰于一月出版,不知她逝世前可否看到成书。
      其实看书之前我完全不了解传主是谁,只是通过网络大概了解她是一名翻译家,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嫂子戴乃迭和丈夫赵瑞蕻也都是翻译家。
      本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很严肃,毕竟书名都摆在那里了,一百年嘛!百年历史该何其严肃,没想到行文非常风趣,完全感受不到杨苡和现辈人之间隔了将近百年的时光。
      虽然是写百年,但是实际提到的也就两段时光,一段是从杨苡小时候写起,直到她从天津中西女校毕业,将往西南联大读书,另一段就是她婚后工作生活的时间。
      杨苡原名杨静如,生于天津,她父亲是中国银行的行长,家族中也有人经营产业,属于是一个旧社会的典型大家族。这从她同胞三兄妹的出生就可以看出来。杨苡的生母并不是她父亲的正妻,而是妾。父亲的正妻,她称为娘,娘一共生了七胎,却只养活两个,就是她的大姐和二姐,然而二姐长到十五岁也因病去世了,娘因此病得更厉害了。那时她父亲没有儿子,这在当时是件大事,于是就有了她母亲进杨家门,母亲先生下大哥,然后生下她三姐和她。只不过因为她出生一月,父亲就风寒逝世,家中传言说杨苡“妨父”。
      杨苡的哥哥一生下来就抱给娘养了,直到八九十岁时,杨苡还记得小时候她和三姐杨敏如从楼上下来时,杨宪益拿着一根棍子挡在楼梯上不去她们下楼,还喊着“小娘养的”。三姐直接就气哭了,后来哥哥知道自己的身世,才和他们亲近起来,但是三姐对此仍然耿耿于怀。
      杨家豪富,从杨苡家族留下来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来,不仅数量很多,还有杨苡从小到大各个年龄段的留影,还仅是她一人的照片!杨苡在天津中西女校读书十年,因是教会学校,同学无一不是家境优渥,说每年冬天上学,家里必定会为她们姐妹包下黄包车,从来不让自己走了去上学,教学楼下的大衣帽间里挂的是各式各样的大衣,有呢的有皮的,以至于一排大衣中的唯一一件棉袄就显得非常突兀。那时一袋洋面两元钱,而中西女校一年学费就要八十多大洋,可真算是贵族学校了!
      杨苡在中西十年,一个世纪后回想起这段时光仍是熠熠生辉的,她说曾想把这十年都写下来,书名她都想好了,就叫翡翠年华。只可惜后来囿于婚育,再没时间心力去完成自己这个愿望。
      说到婚姻,不难看出杨苡其实并不满意与赵瑞蕻的结合。赵瑞蕻和她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她大学时就未婚先孕,家里人因此很不高兴,但还是同意她结婚了。杨苡自己也说,那时她想过好几次自杀,最后想起孩子和母亲才作罢。第一个孩子生下来后,杨苡还曾想过离婚,最后也没离。
      百岁后杨苡偶尔还会梦到一个人,她称呼他为大李先生。杨苡读中学时读了《家》很受感动,就给巴金写信,一来二去就成了笔友,还去李家做过客,大李先生就是巴金的哥哥。杨苡到西南联大后还给大李先生写过信,那时通讯艰难,就渐渐断了音讯,抗战结束后才知道,巴金回家探亲写信给杨苡,才知道大李先生病逝了。那时杨苡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她哭了三天。可能她也想过,如果她再等等,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说到赵瑞蕻,杨苡回忆起她在沙家坝中大借读时,赵瑞蕻很是勤奋地读书翻译,还给《时与潮文艺》投稿刊登。
      《时与潮》恰是《巨流河》作者齐邦媛父亲齐世英所创办的杂志,那时杨苡大约二十三四岁,齐邦媛不满二十,同时代的一代人,被时代浪潮卷向不一样的方向。

      【三】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都是杨本芬写的自传体小说,只不过秋园是写她的母亲,后两本以她个人的经历为主。
      同样姓杨,杨本芬和杨苡的人生轨迹大相径庭。杨本芬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官员,原和她母亲结婚后生活在南京,后来日本人入侵,国民政府要迁都重庆,原本他们一家也是要过去的。只是途中经过湖南老家,他父亲临时折道回去探望老父,几次要启程出发时都遇上老父意外走不开,于是也不走了,就留在了湖南生活,因为久候不到岗,他父亲的职位也被开除了。
      杨本芬的母亲生了六胎,夭折了三个孩子,虽说有时代医学的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因素还是贫穷。杨父乐善好施,对旁人都很大方,一开始还有几份家底,还有政府干员的工资,后来都没了,一家人生活很清苦,即便杨父被推举做了乡长,但家里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善。
      杨本芬的小妹妹,小弟,就是生病去世了,二弟则是十五岁时在湖北溺水身亡。
      后来“□□”,因为杨父做过旧官吏,被拖出去批斗,家里的房子越住越小,越换越破,杨本芬终于在十来岁时第一次去上了学。家中大哥考取了飞行员学校,被母亲哭着拖着不让去,那时杨父远在外地,家里只有母亲和大哥两个劳动力,如果大哥去了那这一家子真的没有活路了,后来大哥又考中一次大学,还是没去成,母亲后来说,是她耽误了大哥。只是那个年代,家中没有劳动力真的会饿死。
      杨本芬多想上学啊!好不容易考上长沙一所中专,还没毕业学校就倒闭了,那时闹饥荒,家里父亲去世,大哥在外地教书,母亲带了两个弟弟逃去湖北,她想读书,非常想读书,听说江西生活要好一点,于是一个人去了江西,考了江西共大。只是这所半工半读的学校还没念完,她就被下放了!仓促之间,她与当地学校的一个医师匆忙结了婚,为的是生活有点保障。
      这一次婚姻,杨本芬充满了怨愤。丈夫性格有缺陷,两人常常说不到一起去,只是跌跌撞撞地相互扶着走下去,日子长了,儿女成家了,他们走过了钻石婚,人到八十,杨本芬写下这些文字,她问丈夫,假如还有来生,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丈夫说,不愿意。
      ——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母亲秋园和杨本芬,都是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家族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结交光鲜亮丽的亲友,只凭自己从土里刨食,艰难地抚育下一代、送走上一辈,柔若蒲草,坚若磐石。
      她们远比自己想的要坚韧。
      人到八十,还能执笔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已是救赎。

      【四】

      《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也许是上述几本书中作者经历最为特殊的。
      齐邦媛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寒冬腊月,是一个乘着风雪骑马来的医生救了她的命,也是这个医生为她起了名。
      她祖父是张作霖麾下将领,她出生时,父亲还在德国留学。父亲齐世英学成归国后入郭松龄帐下,是年冬,随郭兵谏张作霖,兵败流亡。次年归国,加入国民党,创设中山中学。辽宁的母亲河,今称作辽河,那时还是当地百姓口中的巨流河。巨流河畔一役,功败垂成,从此齐世英便开始了他的流亡之旅。
      渡不过的巨流河,又何尝只是他一人的梦魇?
      齐邦媛的人生,便是随着父亲的脚步,从白山黑水间走出,先来到南京,后因“九一八”事件暂时落在湖南湘乡,而后一路波折,途经广西桂林、贵州、四川,终于暂时停驻重庆沙家坝,就读南开中学。
      她在这里度过了少女时代,齐邦媛年少时体弱,心思敏感,幼时的颠簸和时代的阴霾使她更为心思细腻。齐家一路救助过不少东北学生,张大非是其中之一,在流亡路上,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给齐家写信是他的慰藉,齐邦媛常和他通信。后来张大非选中成为飞行员,改名张大飞,递到齐家的浅蓝色航空信上常常盖着奇怪地名的邮戳:云南个旧、蒙自……这样的信,写了七八年。齐邦媛高中联考前,张大飞突然出现在学校,他由默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雨中他的心跳砰砰响。他在重庆换机,只匆匆赶来看她一眼。骤雨中他跳上车疾驰而去。一九四三春风远矣。尽管此后还有信件往来,但今生,她未再见他一面。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牺牲。年二十六。
      张大飞笃信基督,在他牺牲后,齐邦媛也受洗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四七年,齐邦媛登上了南下台湾的飞机。在台大当了两年助教后,她与同是武大毕业的罗结婚了,49年在上海举行婚礼后举家迁往台湾,从此那梦里的白山黑水、那宽阔波澜的巨流河,成了此生都回不去的故乡。
      齐邦媛生长在国民党官员家庭,她的视角有别此前读过的记录。
      作者笔下台湾的50-60年代,是他们那代人的黄金年代。台湾盛产甘蔗,无数的甘蔗场源源不断提供蔗糖的同时,丰富的制糖副产品也成了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饲料。这十年间台湾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全部由政府支付,而这笔钱还不到台湾屠宰税的十分之一!可见其富庶。同样的年代里,大陆正承受着难以缓解的饥荒。齐邦媛不理解大学时奔向延安的同学,正如当年的那些同学也不理解她身处危机年代,仍全情投入诗歌一样。
      这本是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四五十年后,昔日同学少年都年近古稀时再相会,彼此看一面,叹一声,也算这半个世纪来共同的叹息。
      因为家庭背景,齐邦媛是理所当然的□□派。1938年齐世英开设《时与潮》杂志,迁入重庆后又开设了时与潮书店,当时因国共合作引入不少俄文译书,齐邦媛写她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被那种鲜明强烈的政治意识所震慑,于是——“我基本□□之心大约早已有理性根源,那一类的书确实成为我判断的基础。”
      我读到这一段时,真的觉得有几分好笑。不是那种讥讽地笑,而是真的切切实实的感到好笑。
      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齐邦媛随同父亲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作为高级干部的家眷,可以说她几乎没有性命之忧,纵然在那样困难的时代,也不用担心会失学。倘若将她与杨本芬的家人相比,那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又想起《山居杂忆》里高诵芬提到他们全家被革委会“扫地出门”时,有街坊邻居冲她大喊:“高诵芬,你以后要改改呀!”高诵芬心中暗想:我一世不偷别人的财物,不抢别人的东西。天让我生在富家,嫁在富家,这不是由我选择的。我从未做过坏事,待人一向客客气气,没有贫富之分。
      她大约是想,何苦有这一遭?也许齐邦媛也这样想。
      后来读完全书,虽作者自诩“不懂政治”,但她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后来又全力投入文教事业,政治真的离她有那样远吗?纵览全书,不经意间出现过许多次之说,初看觉得好笑,后来想想,大约同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同吧。
      齐邦媛的一生,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读罢《巨流河》,也算是窥见那近代苦难的一隅。

      这几十万字读下来,只叫人感慨,不管怎样的出身、怎样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活过,唯有在这世上留下点什么,也算是璀璨不屈的一生。
      每个人,都是一颗露珠里微小的宇宙。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