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8、文公伐郑烛武退秦 ...
-
卫成公复位后,不负前约,封周颛、冶廑卿位之职。祭享太庙时让他们着卿服陪祭。将及庙门,忽然周颛惨叫一声,中邪而死。冶廑受了惊吓,随后辞去卿位,过了月余也得病而死。嗟乎!周、冶两人为了个卿位,干此不义之事,一日荣华未享便命丧黄泉,空留千古骂名,岂不愚哉!
卫成公以宁俞有功,欲用为上卿,宁辞而不受,让位于孔达,自己任亚卿。达为卫成公画策,将元晅和公子适(字子暇)的死,都推到周、冶二人身上,上报于晋,文公也不予追究。
时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38年,晋文公有一天临朝,对众臣说,郑人不礼之仇未报,今已过岁余,又背晋通楚,寡人欲合诸侯前去问罪如何?
先轸进言道:“让诸侯屡次岀兵恐为不妥,况独为郑故,非靖中国。今我军无缺,将士用命,何必外求?”
“秦君先前有约,可知会与他?”
“郑为中国咽喉之地,世家必争。若与秦共伐,恐另生枝节,不如我军独自征讨。”
“郑近于晋而地远与秦,彼来争有什么意义呢?”
文公不听先轸之言,使人告知秦岀兵日期,约于九月上旬集军于郑境。
到了九月初,文公临行前使公子兰从行。公子兰乃是郑公庶弟,向年逃晋,今仕为大夫。他因与文公亲近,甚得文公喜欢,这次用他来做向导。
公子兰辞道:“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君有讨于郑,臣不敢掺与其中。”
文公点头道:“卿可谓不背本也。”遂留公子兰于东鄙,自此有扶持他为郑君的打算。
晋军先期已入郑境,秦穆公也率谋臣百里奚,大将孟明视等,兵车两百乘与晋军一起攻破郊关,直逼曲洧。晋军营于函陵,在郑城之西。秦军营于汜南,在郑城之东。两军筑起长围。
慌得郑文公手足无措。大夫叔詹进言道:“秦晋两军其势正锐不可与争,可派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他退兵,秦若退师,晋势已孤,不足惧也。”
郑伯问,谁可游说于秦君?
叔詹说,佚之狐可以去。
佚之狐却说自己不如另外一个人,可代为一行。他说这个人口若悬河,舌撼山岳,如果让他游说秦君,何患不听?
郑伯问,是哪里人?
狐说是考城人,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养马官),三世不迁官,望主公加其官爵而遣之。
郑伯乃召烛武上朝。见其须眉尽白,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皆抿嘴而笑。烛武行礼后奏道:“主公召老臣何事?”
“佚子狐说子舌辩过人,欲使子说退秦师,寡人与子共国。”
烛武再拜言道:“臣才学疏浅,少壮时尚不能建功立业,今已老耄,力竭言喘,焉能犯颜谏说,动千乘之听呢。”
郑伯道:“子事郑三世,官未见升,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勉为寡人一行如何?”
佚之狐在旁赞言道:“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以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
烛乃受命而出。
时两国围城甚急,烛知晋西秦东,各不相照。是夜,命壮士以绳索缒下东门,径奔秦寨。
寨门有将士把守,不准放入。烛武就在寨外放声大哭,军士将他擒来禀告穆公。
穆公问他,您老人家哭的那么伤心,是为什么呀?
“我哭是为郑国而哭的,郑国将亡。”
“哦,那您为什么不到郑君那儿哭去,却为甚跑到这儿来哭,好没道理呀!”
“老臣是哭郑的,也兼哭秦的。郑亡不可惜,秦亡就不太远了!”
秦公大怒,指着他叱道:“您老若不能说岀个道道来,立即斩首!”
烛武面无惧色,掰着个手指头,说出一番利害话来:郑在晋之东界,秦在晋的西边。两国相距千里之遥,郑亡对秦没有任何好处,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是最大的威胁。因为秦与晋毗邻,势不相上下。郑亡则晋强,秦则弱,为人兼地,以自弱其国,傻子才会干呢!何况,昔日晋惠公曾许秦五城之地,至今仍无交割。君施于晋是累世之施,晋报与秦却了了如无。且晋君复位以来,增兵设将,兼并为强。今日拓地与东,既能亡郑,异日拓地于西,必患及秦。君不闻虞、虢之亡么?前车之鉴,不可不防,虞公之灭,不可不测。君之灭郑,虞公助晋,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君何以坠入晋之术中而不知呢,此臣之所谓秦之无益而有损,所以痛哭此也!
穆公先静静地听着,听到后来才频频地点头说,大夫的话说的太好了。
百里奚进言道:“烛武一辩士,欲离间我两国之好,君不可听之。”
烛武又添把火说:“君若宽围郑之军,吾寡君定立盟誓,弃楚降秦。君若有东方之事,尽管来找郑就是了,郑犹如秦之外府也。”
穆公大悦,遂与烛武歃血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三将留二千人助郑守城,不告于晋,秘密班师回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