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8、第一二七章 一把韭菜,两根黄瓜 ...
-
1984年一年来,对于建筑公司来说是飞速发展的一年。不管是挂在名下的木器厂、预制板厂、还是骨科医院都有了巨大的利润。
大庙大队的房屋建设,今年盖了四家。从村中间向四周扩,房子盖好后,周边的人先搬进去,然后把他们的房子拆掉,再盖新的房子。这些房子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比在公司盖得那居住楼,在成本上那就没法比了。因此,赵栓柱预算明年开始,这些房子盖十户。早些完成大庙大队的规划,要不整天拖着也是个事儿。
自家院内盖的住户楼也收拾完工了,还是李正扬当初定的那些条条框框。组织职工列队,现场撕纸片,现场写号,现场抓阄。不同的是,现在人员多了,千数号人了。而且也不只是建筑公司原有职工和大庙大队的人了,还有柳湾镇出来的几百号人。同样,房子也给武爷和五爷预留出了两套。
这一切都是公开的,职工也没有意见。抓到房子的人,依旧是欢呼雀跃,没抓到的也没什么,因为现在建筑公司的人百分之八十是单身职工,对房子的需求还没有那么热烈。又是一通搬家,倒腾宿舍。
五爷老两口搬来了,武爷与李美芝老两口也搬来了。只不过武爷搬的有些别扭,因为李美芝的两个儿子都是好瓦工,都在建筑公司干呢。同时两人也都结婚了,这次两人都没抓到房子,可是谁也想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带出来享福呀。这时候,两人就都认了武爷这个爹了。都想着能把武爷这套房子要过来。
武爷呢,也想着把房子让给其中的一人。虽说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更容易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呀。可是就一套房子,两个儿子怎么分呀,后来还是李美芝点着两个儿子的鼻子开骂“你们两个王八羔子,这么多年来也没见你们叫过一声爸,我可是你们亲妈呀,你们平日里可曾给我端过一口水喝?现在了,都来认爹了,我告诉你们,没门。我还想着出来享福呢,建筑公司的房子每年都在盖,你们自己凭本事抓去”。
被自己母亲指着鼻子骂,两人也没敢说什么。所以房子的事儿也就这么算了,武爷两人搬到了县城。
建筑公司现在明面上的经理是赵栓柱,虽说几个战友外加武爷和五爷,以及赵小川和杜刚都挂着副经理的名头,可是武爷他们几个从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只有大事儿才参与意见,徐有光、刘大华他们又都各自负责一摊。所以,建筑公司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赵栓柱这个大老粗,最不会管理的人来管理了。
看看到了年底,晚上,梁琼玉回到了家里。赵栓柱就找来梁琼玉商量,当初买下建筑公司,是大庙大队出的钱,当时李正扬说这些钱不归还,公司算是村里的。这一年来,建筑公司收获颇丰,赵栓柱就想着给村民们分些钱。
可是如果按人头分下去,大庙大队现在一万多人口呀,每人十块钱,那就是十万多。村民没得到什么实惠,公司还承担不起。
反正现在武爷和五爷也都住在了建筑公司院内了,梁琼玉干脆把两人也找过来一起商量。两人过来,一听说公司要给村民分点东西,两人也觉得脸上有光。可是,赵栓柱一算那笔账,两人也傻眼。真要按人头每人给几十块,建筑公司就底朝天了,明年也不用干了。
那年月,在这小县城还没有听说过股份这么一说,当初李正扬要钱,只是想到村里也没钱,武爷说村里的钱领回来了,还没有给村民发下去。所以李正扬提出了每人出一块钱,公司买下来后,是村里的公司的说法。
现在四个人在办公室里,商量来商量去也商量不出个头绪来。由于长时间来形成的习惯,晚饭后大家都会聚到办公室来打扑克闲聊啊。后来,随着来的人多了,把事情说出来,大家一起帮着分析。
还得说杨小玲是搞户籍的呀,直接一针见血说到了底。因为当初扣留村民的钱来买建筑公司,只有武爷和五爷还有赵小川、杜刚、李正扬几人知道。按当时大庙大队的人口来说是每人扣了一块钱,村民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儿。那么,这几年来新出生的呢,死亡的呢,这些人又怎么算。
所以,杨小玲建议武爷和五爷现在回村去召开会议,把事情向大家说清楚,这个建筑公司的来历。同时,把1982年年底的人口统计出来,将来也是个证据。还有就是,以后出生的人不享有公司给福利的权利,因为他没有给公司出力呀。再有就是,如果是女孩,出嫁了,还在本村那就不说了,要是嫁到外村去,那就不算是大庙大队的人了,当初扣你一块钱,现在百倍还你,给你一百作为嫁妆,从此也就和公司没有了任何利益冲突。最后是,没有继承权这一说法,人死账消,不能留给子女。
这一基本的条条框框定下来,事情就好办多了。徐有光提议,咱们公司现在再账面上看着有点钱。可是,咱们接手过来,不是从零开始,是从负数开始的,先是还了原公司的一部分欠款,现在每年还要给职工谋福利,每年盖的住户楼就是呀。再就是大庙大队建的那些小楼,没用村民出一分钱,那是多少个一块钱的本金能换来的。如果再按人头分利润的话,那不现实,一下子公司就会垮台。
所以徐有光提议,武爷和五爷回村召开会议把这些都说清楚。村里盖的那些小楼,是公司出钱盖的,那就是村民最大的利益了。也提出,现在年底了,可以每家每户分点年货,也算是福利。哪怕是每家五十块钱的东西,那不才一千多户吗,也简单呀。
最后,根据徐有光的提议,定下来,今年过年,公司分福利给职工,也包括大庙大队的每一户人家。要是在公司上班的,那就是双份。徐有光是管着材料进出的,刘大华管着后勤呀,干脆有他们俩出去给大家采购年货。
现在的梁琼玉正科级干部,一镇之长啊,有专车了,一部212吉普呀。所以,第二天一早,武爷和五爷就搭乘梁琼玉的车回大庙村,召开会议,说明昨晚大家点透的那些事情。徐有光和刘大华也驱车去省城,要给公司的弟兄们弄点好年货。
当天晚上,两人就返回来了,弄回来一点稀缺货——一把韭菜,两根黄瓜。在1984年的冬天,这样的东西是真的是稀缺货。等晚饭后,大家凑全了,两人把这两样东西拿出来放在了办公桌上。满屋子人都是惊奇的眼光,这大冬天的还有这东西,怎么种出来的呀。再说价格,两样都是两块一斤,也算是个价了,可大家还是能接受的。
最后商定,年货中配一把韭菜(按两斤算),两根黄瓜,黄瓜按最后的总数计算斤数。两斤猪肉,一根火腿,再加五斤带鱼,年货就这么定下来。
梁琼玉看着桌上的韭菜和黄瓜,好像抓到了什么,也好像没什么。脑海里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最后说“这两样东西给我留着,明天我带走,我好像想到了点啥,可是现在又说不出来,明天我找另一个高材生刘德才商量一下去”。
第二天一早,梁琼玉就带着这两样东西去了大庙村。武爷和五爷见了那是惊得大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刘德才则是很平淡了,慢慢的说“琼玉姐,你现在是一镇之长,算是个领到了。可是你早早地就回咱们县这个穷地方了,这些东西,我去年就见了。但是那时候,我是一名教师,没考虑那么多的问题。现在你在拿出来,我就明白了。我告你琼玉姐,这些东西我听说是在南方,用什么大棚种出来的。你们可能谁也不知道,我就在我家的地窖里实验种的蘑菇。既然现在韭菜黄瓜都拿出来了,不妨去我家看看去吧”。
去了刘德才家,大家下了地窖,才看见地窖里开着电灯。用塑料袋培着一跺,能有几百袋子的样子,有的已经长出了小蘑菇,有的还没有。刘德才就给大家介绍了一下,这种蘑菇的生长环境、产量等,以及市场的预价。
听完刘德才的介绍,梁琼玉顿时觉得眼前一亮。招呼人都到了村委,直接说“我明天就让大华和有光两人再次返回省城,彻底弄清楚这韭菜和黄瓜到底从哪来的。咱们镇上现在就你和你媳妇是文化高的。你是不行了,就有我和许桂香我俩人去人家那里实地考察学习去。咱们村不是每家有半亩地么,现在也集中起来,就在咱们村做个试点,种植大棚菜和养殖蘑菇,等试验好了,全镇推广”。
就因为年货,这一把韭菜两根黄瓜,又给大庙村打开了一条光明大道。这些是后话。随着年关的接近,在年二十四,建筑公司通知所有人回到公司,发放年货。然后是送上一些祝福话,放假。
大庙村,有孙柱子开拖拉机把年货拉回来,家家户户有份。那时候在乡镇的各处经销店还没有火腿呢。所以,看着火腿,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孙柱子车上有多余的呀,干脆打开一根,用刀子切成片给大家尝了一下,场面立即暴烈。
黄瓜和酒菜就不用说了,大家都认识呀,但是也都惊奇呀,这大冬天的怎么会有这东西呢。有的人家,孩子在建筑公司上班呀,年货就是双份的。这一下,过完年走亲访友,结婚了的给岳父岳母家送根火腿两根黄瓜,再抓一小绺韭菜,倍儿有面。没结婚的给姥娘舅舅拿点过去。
这一下,大庙村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