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悠悠大公桥(10) ...
-
悠悠大公桥(10)
▲1941年宜昌局部,东山上可见东山寺
宜昌风俗自古“尚左尊东”,而东山在历史上就被堪舆学家的祖师爷郭璞认定为宜昌城主山。后因风水先生认定宜昌城又被江南的葛道山(今称磨基山)抢了风水,客争主位,为了破局,就不得不从唐朝开始就在东山之巅建起东山寺,以助宜昌之兴旺。和罗洪波老师说的那样:“东山寺以其壮美雄姿和香火悠远占尽风水,成为宜昌古八景之首。”
“东山图画”曾被列为古“夷陵八景”之首,原因就在于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明朝的东山寺坐落于“蔼蔼东山巅,悠悠图画里”(清宜昌籍学者王定安《东山寺》)。而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有加:“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
明清时期,东山是一座巨大的坟场,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在东山上找到自己最后的归宿。所以每到清明时节赶堆子,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祭祀加踏青,整个东山白茫茫一片,也是蔚为壮观的。而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来临之日,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去爬江南的磨基山,东山才是人们登山的好去处。登上“飞阁流丹、屹然胜迹”的东山寺览胜楼,既可凭栏俯瞰宜昌全城,黛瓦街市,还可“信步东山上,凭高眺远村,云连奔峡口,烟合锁荆门”(清宜昌贡生杨振世《登东山寺》),听着暮鼓晨钟,看着大江东去,也是美不胜收的一幅图画。
明朝的夷陵(宜昌)城里,出了两位与东山有关联的朝廷重臣,一位是在朝廷担任吏部侍郎的刘一儒,家住城内尔雅街,因张居正把女儿嫁给了刘一儒的儿子刘堪之,两家成了亲家。《明史》曰:“初,居正女归一儒子,珠翡纨绮盈箱箧(qiè),一儒悉扃之别室。居正死,资产尽入官,一儒乃发向所缄物还之。”笔者对这段史料不以为然,认为作假严重。
关键是前面的一段话说漏了嘴:“居正当国,(刘一儒)尝贻书规之。居正殁,亲党皆坐斥,一儒独以高洁名。寻拜南京工部尚书。甫半岁,移疾归。”当时明朝的国度在北京,南京是留守内阁,也就是老弱病残和仕途无望的留守处。从权势极大的刑部侍郎挪到留守内阁中主管工业的副总理,是升是贬一目了然(详情可参看笔者的《刘家大堰的前世今生》)。
另一位则是张居正的得力助手,这其中既有张居正慧眼识珠,又有王篆鼎力相助,就连《宜昌府志·士女传(上)》中就记载有:“王篆,字绍芳,嘉靖乙卯举人,壬戊进士,初知吉水县事,历官两京都御史,晋位少宰,扬历中外三十余年,固有‘铁御史’之号。张居正枥政日,以天下才推之,殁犹荐以自代,神宗书其名于御屏。”
虽然同因张居正被牵连,可刘、王两人的遭遇不同,刘一儒不过就是遭到冷遇,被明升暗降赶到南京去不得不辞官回家;而王篆这是被抄家,被押解离京回宜的。可是在宜昌两人的威望都很高。刘一儒生前留下了位于东山脚边、供文人好友品茗闲聊的东山草堂,死后还留下锁堂街的传说,尚书巷的地名,以及刘家大堰那一塘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