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分~~割~~线~~~~~~~~~~~~~~~~~~~~~
继续先解读高骈的诗: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作者借此诗一是想体现相对应的节气,二是也借此诗表达一切尘埃落定的意味。大雪覆盖了人间一切的丑恶,可是也覆盖了人间的一切美好和惨痛。就像他们从没来过这世上一样,只可惜,再厚的雪,也盖不上心里的伤痕和早已烙进脑海的印记。
鹅毛大雪纷飞,像不像漫天的纸钱,哭诉着离去的身影和气息。
此段落作者是根据原著《三侠五义》进行改编。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
展昭得知白玉堂如此的惨死之后他的隐忍和理智都崩塌了。他脱去了红衣,一是因为白玉堂刚死他不可能再穿红色,二也是脱去官服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得知死讯的那一刹那,展昭已打算以江湖身份去报仇。
可是他冷静了一会之后,他还是重新理智了起来,因为报仇不是蛮干,而且他作为“官”的使命并没有结束。
白玉堂死的支离破碎,唯有他的布袋(装石子的),因为被他的笨刀(展昭要送的宝刀一直没有送)挡住,所以完好无缺,却已是被血染透的(原著里就是这样的)。展昭将这唯一的遗物,紧贴在胸口放着,似乎想用自己温热的心跳来唤醒那具冰冷的残躯。
白玉堂的命绝于别人之手,白玉堂失了诺言,展昭要送的刀也没有送到,也失了诺言,又两不相欠了。(啊~多么痛的领悟~~~~作者抽了,见谅)
展昭回忆起丢失金印时的情形,他为了帮白玉堂承担责任,又怕白玉堂不接受,所以搬出官威,说白玉堂是民,这件事官来管,民不要再插手了。只可以白玉堂依然没有听话,枉送了性命。
当雨墨(原著里颜查散的书童)惊醒了展昭的回忆,告诉他金印已找回的时候,展昭的报仇计划开启。
展昭带着兵冲向襄阳王府。襄阳王府人去楼空。襄阳王做最后的抗争,他把所有家眷全部关进冲霄楼,并开启机关。
然后静待,襄阳王的意思是,宁愿自杀,也不落赵祯之手,这样他就不算是失败者。(这个诡异的脑洞)
然后襄阳王赵爵下令开始屠杀自己的家眷,并且自己也服了毒药。
当冲霄楼四周的门(铁桦木——世界上最硬的木材)被掀翻(木材太硬,只能掀翻或者推开,劈是劈不开的)之后,人群鱼贯而入(兵进入),人群鱼贯而出(向外疏散楼里的人质)。襄阳王并未出来,而且点燃了四周的火。展昭为了替白玉堂报仇,进了冲霄楼。
此文终。
顺便翻译这一段: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意思是: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