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当妻子 日子不久长 ...

  •   第26篇妓女当妻子日子不久长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就在共和国成立两个多月前的一天夜里,北京市采取了一次突然的治安行动,一夜之间将北京市的妓院,全部查封,当时在妓院内的人员,全部带走,分片集中后,对于□□的男性人员,教育后释放,对于妓女采取集中住宿,分组进行教育,教育到一定程度,分别安排工作,使她们彻底脱离卖笑生涯,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就在妓院查封的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左右,一个30多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来到卖包子老于的门前,她和老于是老相识,她今天的来到,让于吃了一惊,于问有事吗?我要带俩伙计去卖包子,该女子说:我没地方去,在你这歇歇脚,你先去卖你的包子,有事回头再说。
      老于让那个女子带着孩子随他进院,用钥匙打开他自己住的那间屋子的房门,说:你们娘俩,就在这歇着,暖壶里有水,我大概十一点左右就回来了。
      老于今年42岁,光棍汉一个,在这小院里,租了两间平房,一间他自己住,另一间两伙计住,整个小院共六间房,另外四间由另一家居住,于以卖包子为生,他雇用了两个伙计,为了省工钱,伙计年龄都很小,一个14岁,一个17岁,都没有蒸包子的手艺,他卖包子用一个独轮车,推到早市上热闹的一个固定的地点,现包、现蒸、现卖,生意比较好,为了垄断技术,他只让两个伙计干下手活,如擀皮、上蒸笼、出屉、卖包子收钱等,推小车卖包子两项绝活:一是,独轮车装的满满的,推起来很吃力,也要很有技术,否则翻了车,就是大事了;二是,蒸包子的关键技术是,发面!发面用碱是要有多年经验。这两项关键技术,他独自操作,不让两个伙计动手,更不会告诉他们二人,这里的绝窃。
      到中午十点半钟左右,包子还剩下十多个没卖完,老于拿屉布将包子盖上,跟两个伙计说:不卖了,回去!他们回到家,于将十多个包子拿进屋,两个伙计收拾独轮车上的物品,于让那位妇女和那个小孩吃包子,于给他们沏上茶,解下围裙,脱下帽子,自己也倒上一杯茶,出得屋来,告诉两伙计说:今天中午吃炸酱面,有客人,多做点,多弄点面把,又回到屋内,坐下来喝着茶,与来的妇女开始聊天,来的妇女,边吃包子,边喝茶,与于聊起来。
      来的妇女姓何,今年35岁,北京以东三河县人,与于是老乡,她生下第二个儿子,仅几个月,丈夫去世了,婆家很穷,公婆将她的大儿子留下,将她母子俩赶出家门,她带着小儿子,流浪到北京,无有生计,落入娼门,于在嫖妓院时,认识了何,双方知道对方均是三河县人,二人是同乡,所以交往多一些,何知道于住红桥的桥北路东,一个小院里,在这一带,一打听卖包子的老于,人们都知道他的住址,所以,早晨何带着孩子到附近一打听,就找到他了,于卖包子的摊位,在东晓市大街的中段,距他家约有一公里。
      于在今天上午卖包子的过程中,听到吃包子的客人议论,昨天夜里妓院被查封,并将妓院内全部人员,都带走了的消息,他估计,何是钻空子,逃出来的,她没地方去,所以就到我这儿来了。
      于思忖,她来了,不知还走不走?如果她没地方去,那种行当也不能干了!给我当媳妇,到挺好的,而且我也不能生孩子啦!她还给我带来一个儿子,挺好!老了,也有人给我养老送终了,太好了!
      于与何开始聊天,他俩心中明白,当着孩子的面,既不能说妓院二字,也不能说窑子二字,因为孩子已经六岁了,能学舌了,他听了,到处去说,既不雅观,又怕惹出麻烦,于是他俩就说:‘那地方’以此代之。
      于说:听说,那地方,昨天夜里被查封了?
      何说:好悬!晚五分钟,就出不来了!幸亏有熟人送信,他爬在我耳朵边,说了一句话,我立马就往外跑,幸亏我没睡,孩子没脱衣服睡着了,要不然再穿衣服,就被堵在院里了。
      何有一个熟客,也是三河县人,俗话说,老乡三分亲,他是伪警查,属于旧社会作恶不多,贫困家庭出身,解放后表现较好的留用人员,他那天接到命令,有紧急任务,不许回家,到了晚上十一时分组,令每组一人带领,宣布查封妓院!动作要快,对逃跑的人,可以抓、拉,但不允许打骂,实在抓不住的个别人,也不要穷追不舍,以免丢失更多的人,那人首先想到了何,怎么样提前给何送个信,让她逃跑,那人正在苦思无法时,组长过来跟他耳语,让他带路,去某某妓院,组长是解放军转入警查队伍的,对北京不熟悉,虽然白天去探过路,但晚上黑灯瞎火地,他看不清路了,只好问北京的老警查,那人佯装不知,转过头一看,那边有灯光,是一个窗口,专卖烟酒食品,作晚间小生意的,他跟组长说:那地方我也不熟,那边有人,我去打听一下,边说边快步走向那个窗口,他发现组长没跟着他,心想:有办法了!
      他到了窗口,敲了一下窗户,对方打开窗户门,他塞给对方十元钱,说:你快跑去某某窑子,进门左手第二间房,找姓何的女窑姐,贴耳朵告诉她,今晚查封窑子,让她快跑,只有十分钟,慢了走不了啦!
      说完,他转身回来,跟组长说:这个人也不认识那个地方,我想想,还有点儿印像,咱们自己找吧!说着话,他就带领众人向前走,他故意绕弯,走远路,以不熟悉路打掩护,拖延时间,找到那个妓院后,他一进门,见到左手第二间房子,房门大开,亮着灯,没人!心想:计策成功了,何已经跑了!
      于跟何聊天,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她是否马上走;二是,她如果不马上走,能不能长期住下来,作他的媳妇。
      何谈话中表示,她没别的地方去,他这又有房子住,就在这儿呆下去了。
      于表示,她要长期呆下去,他还有两块铺板,给孩子再搭一个小床,不然,三个人睡一个床,睡不下。
      何在于家呆下去了,她早晨起的很晚,于给她留下一些钱,于他们给她留下的早点,她是不吃的,她起床后,漱洗完毕,自己去买要早点,喜欢吃什么,买什么,这是窑子里窑姐的一种习惯,买着吃是她们的特点,很少有人见到过,窑姐自己做饭吃的,同样,于和他的两个伙计,三个人中午和晚上做的饭,她带着儿子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上街买去。
      何对于家里的任何家务事,都不干,她用于给她的钱,为自己和她儿子,各买了一套新衣服,换下来的脏衣服,她洗了,于放在那儿的脏衣服,她不管洗。
      两个小伙计背后偷偷地嘀咕,她这样又馋又懒,能给于掌柜当媳妇吗?大个伙计说:窑姐都这样,小伙计问:什么是窑姐?大伙计答:就是婊子,谁给钱,就跟谁睡觉,小伙计一吐吞头,说:真恶心!怪不得,她一来,就跟于掌柜,睡在一块了。
      两个伙计也不明白,于掌柜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不结婚,也没有孩子?这件事,要从于的身世和经历说起:
      于自幼家里很穷,他有一个妹妹,比他小四岁,家里只有两亩薄田,三合县地势低洼,经常闹水灾,水灾利害了,就颗粒无收,全家四口人,就来北京讨饭,有时他爸爸找到个打零工的活,他妈带着他兄妹俩,三人一起讨饭,他到了八岁以后,就离开他妈,自己一个人讨饭,后来他发现,红桥早市人特别多,讨饭比较方便,特别是红桥桥头,坡比较陡,推车进早市的商人,车到桥头,推不上去,讨饭的人,帮助推一下,过了轿,商人丢给他们,一人一角钱,他们很高兴,可以给家里挣点儿钱啦!他爸夸他,我儿子真能干,一天挣的钱,比我干一天苦力还多。
      于在12岁那年,讨饭时睡在红挢街上,一个饭馆门口,因为饭馆门前,搭建了一个栅子,栅子伸出门前两米多宽,长达六米,不但可以遮风挡雨,而且门前有两个长条案,可以当床睡人,他比较下来,这地方最好,而且他睡觉用的简单睡具,用油布包好,钻到条案下边,有一死拐角,藏在那里,成年人看不见,也够不着,这样他就不用每天背着小行李卷,讨饭。
      这个饭馆的伙计,每天早晨开门,看到他睡在这,把他叫醒,轰走!已成习惯,有时遇到刁钻的伙计,不但轰他,而且骂他,于是二人就吵起来了,于反驳说:我一没偷,二没抢,你凭什么骂人!那个伙计说:你睡这儿,把这儿弄脏了,于说:你在这儿,放一把扫帚,一块抹布,我每天早晨给你扫地,抹条案,那个伙计说:你说话算数!于说:算数!谁骗人,是哈巴狗!那个伙计说:好!明天早晨,开始!
      这时候老板已经来了,他俩吵架的全过程,他都看见了,他对这个孩子,既可怜,又喜欢,就对伙计说:你去拿一把扫帚,一块抹布,让他搞卫生,我看看!
      于就搞起卫生来,搞的挺认真,而且使用扫帚和抹布,还很熟练,老板很高兴,就把他叫进来,老板坐下,伙计将沏好的茶,端过来,老板一边喝茶,一边问于的身世等情况。
      老板问于:我让你在我这儿干活,你愿意吗?于忙说:愿意!于老板继续说:你今年12岁,干活五年,没有工资,柜上管你吃穿住,每半月剃头、洗澡一次,过年过节给点零花钱,柜上的钱,绝不能动,拿柜上的钱,算偷!立即开除!头三年不参加分客人给的小费,三年后参加分小费,是最低等的,五年后转正,有工资了,按技术和能力定工资,要严格尊守店规,对客人要笑脸迎送,对我要叫王掌柜,对三位师傅要尊敬,姓什么要称呼什么师傅,对两学徒,要称大师兄,二师兄,咱们是饭馆,要干净,干完脏活要将手洗干净,店里的规矩,我让你大师兄慢慢给你说说,干什么活,要听各位师傅和大师兄的,学徒五年期间,营业时间不能随便坐着,营业时间之外,可以找旮旯坐着歇会,跟别人说话要站着,不能坐着跟别人说话,不能跟人顶嘴,对大人说话,要称您,不能说你,总之,规矩很多,我今天就不跟你细说了,回头让大师兄教你。
      王掌柜,转身将大师兄叫来,吩咐他,带于去剃头洗澡,购买身服被褥等事。
      于在这个饭馆干到五年之后,他17岁了,出师了,当了白案师傅,主要负责:蒸馒头、包子、花卷、包饺子、烙饼、烙馅饼、抻面等活,而且技术还不错,他挣钱了,经常寄家一些钱去,他爸妈有了儿子寄来的钱,省吃俭用,也很少到北京来讨饭了。
      又过了五年,于22岁了,在饭馆里拿头份钱,加上小费,钱挣的也比较多了,这时他妹妹已经出嫁了,仍嫁到附近农村,但她婆家也很穷,有时他妹妹到北京来,也找到他,跟他念叨家里如何如何穷,他听不过去,也给他妹一些钱。
      他这时已经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了,是该考虑娶妻成家的事了,但他一想到,自己除向父母寄钱,还要给妹妹一些钱,娶媳妇很难,娶媳妇定要生孩子,自己怎么养的起哪?
      他感到娶妻无望,更怕娶妻后生子。
      于是,他随同行的伙友,开始逛窑子了,日久天长,他逛窑子成瘾了,到他28岁的时候,他得了花柳病,中医生给他治愈后,告诉他,这辈子你不能生儿子了。
      于开始破罐破摔了,他决定:这辈子,一不娶妻,二不生子,三要多赚钱,有钱就逛窑子,找最好看的窑姐。
      于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觉得在别人家饭馆干活,挣钱还是太少,于是他积攒了一些钱,租了一间房,在早市上买了一辆小型的旧的独轮手推车,先后独自一人,在早市上卖过大麦粥、面茶、炸油饼、烧饼、馅饼,到了三十八岁,他积蓄比较多了,他租了两间房,新买的独轮车和全套新的用具,雇了两个小伙计,开始卖包子,生意比较好,这时他父母已先后去世,但他妹妹向他求助更多了,因为他只有妹妹一个亲人了,对妹妹有求必应,而他妹妹则得寸进尺,他妹妹几次要为他张罗娶个媳妇,都被他拒绝了。
      这次妓院被查封,何在于家住了十多天后,于的妹妹由三河县来了,碰到何,于为她俩作了介绍,他妹妹与何聊起来,动员何不要走了,跟于一起过,给他当嫂子吧!而且说,哥哥不能生育,你有个孩子,很好!何当时表示,似乎可以。
      何在于家住了三个多月,突然一天不辞别,于卖包子回来,屋里没人,何的简单衣物,也不见了,于予感:何走了!几天后,仍不见何的踪迹,于心想:她肯定的走了,看来,想让窑姐当媳妇,是不可能的!
      后来,于的邻居告诉他,那个女人,上午经常出去,有时不带孩子出去,趁他卖包子回来之前,匆忙赶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整顿乱轰轰的早市,一方面,早市给贫苦的市民,提供一条生活之路,另一方面,也给坏人钻了空子,早市是小偷消脏的市场,也是伪劣假冒产品流通的渠道,从1950年开始整顿,早市范围逐年缩小,到1954年,初见成效,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早市被取缔。
      于在1954年,早市卖包子停业了,经人介绍,到一所中学当了伙事员,1974年去世,终年67岁,由于,于师傅为人忠厚、热心、勤快、人缘好,很多老师和学生为他送葬,有些人还留下了眼泪。
      ******
      于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他说过:我的一辈子,就是在学校里这十多年,最开心,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叫我于爷爷,我高兴啊!
      于一生未获得过爱情,窑姐是靠不住的,这也是由社会背景和她们的职业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说,窑姐也是受害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