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初次争吵 ...
-
当时大隋帝国的强盛程度,己经超越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帝国。
秦始皇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南征百越,北却匈奴,修筑长城,消除外敌入侵的威胁;普天之下已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
而现在的大隋帝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盛世,哪怕秦始皇所在的大秦帝国,也没有现在这样雄厚的家底和強大的国力。
所从杨广要开凿江南大运河,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是成熟的。
杨广统治时期,国力强大到什么程度呢?
不得不多说几句关于杨广有多么富,杨广之巨富,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排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杨广的老爸杨坚留给他的家底之厚,简直超过任何以往,历朝无论哪个皇帝继承了哪怕一半的家产,就算是接过了一个太平盛世,是做梦都要笑醒的好运气。
《贞观政要·辩兴亡》里所说:隋氏“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古人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食”,三个丰收年,能攒出大约一年的库存来,得供五六十年意味着上百年的积蓄。
杨广是史上最能花钱的一个皇帝,造洛阳、挖运河、修长城,四处巡行、东征西讨,照一般估算,十几年下来,也该耗得差不多了吧?——才没。
隋末大乱,叛军首领分别占领了洛阳洛口仓(隋唐第一大粮仓)和东京积布帛仓库,当时还是库存巨亿。
经过隋末大乱,抢的抢,散的散之后,大唐王朝立国20余年之后,隋国库所留库藏,尚未用尽!如此反推,在隋末时,国库中自然是盆满钵满。
历代学者都为隋朝富有所惊诧,清朝人王夫之说:“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马端临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钱穆也说:“隋国计之富足,每令治史者所盛赞。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单从国家库存上看,确实没有哪一个朝代比得上隋朝。
真要在史书上找杨坚和杨广父子如何“横征暴敛”的确实证据,却又很难找到。
恰恰相反,据明文记载,隋朝的赋税并不高。
隋文帝杨坚取消了很多种税,包括盐铁税、茶酒税、入市税、矿税等,这些之前之后的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当时全都是免税的。
杨广登基后再度调低赋税,缩小了纳税人的年龄范围,且免赋税再没比杨广更大方的了,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连续五六次大范围“给复”:
大业元年扬州免税五年,江南免税三年;二年全国免税;三年关内免税三年……出巡途经地的郡县一般也有一年到两年的免赋税。
如此减赋再加上杨广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花钱本事,钱还没花光。
对比后世同样富得冒油的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地一般也只免当年三成赋税。
这还不算完,隋朝还留下一组更惊人的数据:杨广登基的时候,全国人口891万户(一般每户5口人,大约是4600万人口),垦田数5500万顷!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大约是120亩。作为对照,给出唐宋两个王朝鼎盛时期的数据:唐太宗直到驾崩才380万户;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人口641万户;三朝盛世的国力相比较立见高下,隋朝的“人口红利”相当可观。
即便刨掉度量衡的差距,隋朝的数据仍然大到不可思议。
隋朝巨富,可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富,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肯定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以上是绕不开的历史,多说了两句,后面回归故事主线。
……
朝中意见分两派,绝大多数赞成开凿江南大运河,因为运河一但通航,经济国力将大增。
小部分人持保留意见,这其中包括李佚名。
当时杨广已经开始营造东都洛阳的浩大工程,“每月役丁二百万人”(《隋书·食货志》);
不但这样,杨广还要求继续修建和巩固长城,“又兴众百万,北筑长城,绵亘千余里”,其民夫的用量超过一百万人(《隋书·食货志》);
筑西苑的图纸已经出来了,缮离宫,伐木造船,等大项目都要准备上马,每一项都是耗费巨大。
现在又要开凿闻名中外的江南大运河,预计征用民工将超过三百余万人。
当年秦始皇修长城,发生了很多惨剧,多数民夫被征去修建长城,便一去不回,留下“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凄惨悲凉。
长城建好,抵御了匈奴人,其作用是世代永流传的,后世的皇帝只要派人维护,并新建一部分,就能维持边境的和平。
当年秦始皇修长城,前后征用民夫三百万人,现在,皇帝杨广要开凿大运河,也需要征用民夫超过三百万人,工程量之浩大,不比修筑长城少。
将来运河挖好了,通航了,子孙后代,千秋万代都能从运河的便捷中获得好处,但杨广呢!?
后世文人一样会骂他,因为当年杨广为了挖运河,害得多少民夫死去?
杨广听完这些意见,笑道:“众爱卿体恤我,担心我承受万世骂名,你们的心是好的。但这些所谓的骂,肯定不敢现在骂,而是百年之后再骂。到时候不管骂得多凶,我也听不到,何必管这些呢!?”
众人还想说什么,被皇上伸手打断。
杨广道:“后人骂秦始皇修长城劳民伤财,但无人敢否定秦始皇修长城的功绩。现在我要挖大运河也是一样的,后世人再怎么骂我,还是会用到河运,只要他们使用运河,便无人敢否定我的功绩。”
众人:“……”
李佚名看着高高在上的杨广,心里十分感动,他觉得眼前的人好像不是皇帝,而是一尊上天降临人间的神佛。
他真是这么想的,皇上毫不惧怕被后人骂,而力排众议坚持要开凿运河,这样的魄力正是千古名君的风范,他能生在这个时代,他能得到皇上的宠爱,真是太荣幸了。
退朝后,李佚名主动留下来。
他觉得做了嬖臣是靠美色上位并不光彩,每天退朝前,皇帝若要让他留下,会提前传话给他,否则他就随百官退朝后直接去礼部处理公务。
今天,李佚名却主动留下,破天荒头一回。
杨广正在看运河的图纸,就见李佚名端着茶盘进来了。
今天事情太多,估计要忙到深夜,所以没有召李佚名留下,怎么李佚名却留下了呢?
李佚名将茶盘放到桌上,轻声道:“皇上连日操劳,微臣担心皇上休息不好。”
杨广皱眉道:“我说过,你不用做端茶递水的工作,你这是作甚?”
“我偶尔也想亲自替皇上倒茶嘛!!”
杨广就笑,意气风发的帝王踌躇满志,很是耀眼。
李佚名看着他,都看痴了!
杨广正色道:“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只因那一句“亡秦者,胡也。”又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要在“胡灭秦”之前,先将“胡”灭掉。却没想到,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始皇不知此人名,反备北胡!”
顿了顿,又道:“我开凿江南大运河,与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初衷不同,我是为了泽倍后世。我要建立经济繁荣的强大帝国,并不光是嘴上说说,运河通航后,就能造福千秋万世。”
李佚名觉得看到皇上,渐渐脸红心跳加速,生出无限爱慕之意,但他性格内敛,心里喜爱一个人,不会轻易说出来,何况这人是天子。
他觉得羞臊无比,他的内心不管有多么爱慕皇上,也不能表露出来,因为君是君,臣是臣,永远也不可能生出对等的关系,他哪能不顾尊卑地去谈什么爱慕呢?
就继续添茶掩饰脸红。
看了一会李佚名倒茶,杨广突然说:“今天是你第一次,在退朝后主动留下来,是有什么特别的事吗!?给你铸币权,你不要,让你升官,你不肯,你现在是想好了问我要什么了吗?”
李佚名笑道:“想好了。”
“说来听听。”
“我要皇上做明君圣主,只要皇上答应我,从今往后亲贤臣远小人,勤于政务,造福天下百姓,我便代表大隋国的百姓感谢皇上。”
杨广靜静地看着他,问:“就这样!?”
“对,就这样。”
杨广就笑了,放下图纸,伸了个懒腰,显然心情很好的样子,语气轻松地说:“当初我看到你只是个小奴,双眼却异于常人,而仅凭这一眼,我便看上你了。”
李佚名:“……”
杨广牵过他的手,走到窗前,指着挂的一幅画像道:“这是我画的,画的就是你。我做太子的时候,与你书信往来数年。我很想知道你长大了以后是什么模样,每次信使回来,我都要细问,可他们的讲述都不准确。”
李佚名看着画中人,这衣衫从颜色到款式,他一眼就认出来了,但是不敢说。
杨广问他:“去年你入宫时,我指着画像问你这是画的谁?你还记得当时怎么回答的吗?”
李佚名点头道:“记得,我当时说这画中的人没有面孔,皇上是画的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画中人虽然来过这个世界,吃、喝、睡……然后走了!他来过,可又没来过!没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痕跡,他的脑袋空空如也,他没有尽己所能爱人、悦人,他连自己都不是,他像一阵风吹过!无痕……”
杨广轻笑出来了,就靠近他低声问:“当时我问你,画中少年的面孔一直空缺。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现在我再问你一次,你当时真的沒看懂吗?”
李佚名脸色一红,轻声道:“大,大概看懂了,可我当时哪里敢说呢?万一说错了呢?”
杨广就哈哈笑起来:“你这个小聪明耍得,可把我害惨了,为了让你看懂我的意思,我找李密收你做义子,又亲自参加你的冠礼,真是瞎折腾。”
李佚名:“……”
“这画中人的面孔留白,因为想等你明白我的意思后,咱们一起画上去。”杨广笑道:“今天是个好日子,就由你我共同执笔,一起将这画中人的面孔补上吧?”
李佚名赶紧说:“皇上随时都能看到我,何必多此一举补画呢?“无脸”正是此幅画卷的精妙之处,补全了,反而失了意境。”
杨广想了想,好像言之有理的样子,就不再要求补画了。
俩人就这么相拥着,站在画像前看了良久。
杨广认真地对他说:“我留你侍寝,是让你依恋我,永远也不离开我,我愿意宠你上天。而你唯一要的,是要我做个贤明的君王。这当真是你的心愿吗?”
李佚名理所当然地说:“干金易得,明君难求!皇上若是明君圣主,我自然会拥有荣华富贵。若皇上是昏君,给我千金万金有何用?”
杨广一怔,赞道:“好个“干金易得,明君难求!”你等着睢吧!我的功迹将超过尧舜,你会看到的,我将是千古一帝。”
李佚名就笑起来。
……
刑部封存了所有考卷,集齐人手彻夜翻查,终于查出蛛丝马迹,除了前三甲的答卷,所有进士都有抄袭痕迹。
这种抄袭也是很有技巧的,并不是所有人抄袭一篇文,而像共同抄袭好几篇范文。
可以理解为几篇范本被人熟记于心,然后上了考场自行发挥,将不同词句段落重新组合再修改一些字,以组成新文章。
前三甲中,只有状元房玄龄的文章自成一派,全无抄袭痕迹。
榜眼和探花的文章,各有一个相同的错别字。
这个相同的错别字就很有意思了,错误的笔画都一模一样,这是巧合?还是俩人也参与了抄袭?
调整结果上报给皇帝。
杨广全程皱眉听完,最终决定取消除状元以下所有人的成绩,重考。
房玄龄虽然保留了首界科举状元的头衔,但因为首次科举出现大规模的舞弊案,因此房玄龄始终没有受到重用,他由始至终任职于羽骑尉,也是这个武将散官的位置让他郁郁不得志,十多年后改投了李世民,这是后话。
……
重考的皇榜一帖出来,一片哗然,百姓纷纷称赞皇帝英明。
礼部由于监管不严,肯定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在开考之前,责任没有落实到某一个人头上,所以此次礼部集体被罚。
礼部尚书杨玄感因为要办杨素的葬礼,的确事情太忙,但他是礼部一把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被皇帝罚了半年薪俸。
其余参与的人员,全部官降一级,唯有之前跟随皇帝杨广北巡的礼部官员得以幸免。
既然要重考,接下来讨论的重点就如何避免再次出现舞弊案的可能。
杨玄感向皇上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案“主考官责任制”,即单一责任制。
因为考题只有一份,由于没有活字印刷术,要将考题腾抄成试卷,这个过程只要参与的人愈多,就愈容易泄题。
“主考官责任制”就是将这个责任落实到主考官一人。
皇帝杨广觉得这个提议不错,考题只发给唯一的主考官,由他负责腾抄封存,并且亲自将封存的考卷发到每个考生手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舞弊。
刑部大员把“主考官责任制”写入《开皇律》。
《开皇律》是大隋帝国沿用北齐律的法典,其重罪十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罪名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五刑。
这也是首次将科举考试泄题舞弊归纳为重罪,如果主考官单独作案,腰斩,集体作案,全部处死。
这就给出很明确的态度,皇帝急于寻求人才,此举也照亮了天下学子的心,他们知道皇帝已经排除千难万难,只为给他们铺设一条平等的晋升之路。
……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来做这个“主考官”呢!?
杨玄感作为礼部尚书,当仁不让,主动请命却被驳回,皇帝杨广的理由是,上次杨玄感失职,这次肯定不会再将如此重担交给他了。
然后皇帝杨广直接点名,让李佚名做主考官。
这个消息一出,既在众人意料之外,又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李佚名当仁不让地接受了皇命,在他心中,只要这次做好了,之后他会退位让贤,但这次,他是必须亲自把关。
照例李佚名一个从四品礼部侍郎,是不够资格做主考官的,但他是嬖臣,是宠臣,明眼人都看出,杨广就是要给李佚名立功的机会。
他们也从小道消息听闻,皇帝想给李佚名加官进爵,听说李佚名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自知对国家尚无功劳,就拒绝了。
首开科举,肯定有很多的计划做得不够周详,杨玄感是出力最多的领导,却第一时间被问责,参与首次科举考试的礼部官员们,全部都被受罚而降级,这个李佚名凭什么能摘到最后胜利的果实呢!?
礼部的人都不服气,但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背地里再有意见,也不肯说出来,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地与李佚名搭伙处理公务。
……
朝中上下都在准备皇帝杨广的寿辰。
去年,杨广登基的时候,照例要守孝,这个守孝期肯定比平民百姓短,普通百姓的守孝期三年,天子要处理朝中政务,通常守孝期为三个月。
现在已经是大业二年,杨广执政的第二个春秋,于是举办盛大的寿辰庆祝也是理所当然的。
杨广是出了名的喜爱奢华,加上国力强盛,寿辰庆贺是盛况空前的。
其实早几个月,就已经在着手了。
地方上先后进献了上千位美人,以充实皇帝的后宫。
杨广私底下招来李佚名:“这事你怎么看!?”
李佚名答道:“皇上不要忘了答应过我的话,不能再宠幸童女,如果这些美人已到及笄之年,皇上可以任意挑选。”
杨广尾眉一挑,奇道:“任意挑选?我后宫这么多美人,你竟然毫无忌妒之心吗!?我不喜欢你纳妾,当然你也是很乖的,从不纳妾,但我觉得这样的感情是相对等的,你怎么从来不阻止我宠幸美人呢!?”
李佚名乖顺地回答道:“皇帝宠美人,本就是天经地意的事,我有什么资格忌妒呢!?我更加不敢阻止。”
杨广:“回京城后不比出巡在外,宫里有很多规矩,所以我都不强迫你留宿,我倒是不怕,就你脸皮薄,抗不住外面的风言风语。你从不跟我使小性子,既不争风,也不邀宠,这是为什么呢!?”
李佚名默了默,认真地说:“我与皇上之间的感情不可能对等。”吸了口气道:“皇上不喜欢我纳妾的事,我今日才第一次听皇上提起。虽然我现在得宠,但持宠而骄是大忌。”
杨广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过了半晌,又问:“为什么我们的感情不能对等?我不喜欢你纳妾,这就是我对你的感情,你呢!?你若以同样的心待我,自然是不喜欢我广纳美人的,对不对?”
李佚名暗自叹息一声,依然面不改色地说:“皇上是君,我是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皇上拥有天下,自然也拥有我。”再深吸口气道:“而我……为人臣子,唯一能做到的只有忠于君王,无愧于国家。”
杨广听了不高兴,轻哼道:“这些大道理放在朝堂上重三道四不厌其烦地说说说,你不嫌烦吗!?我不听你说这些漂亮话,我就想听你的心里话,你只要说一句不喜欢,我就命令地方官员将这些美人尽数领回去,你只要说不喜欢我宠幸后宫妃嫔,我就将她们全部打入冷宫,只要你喜欢的,我都会给你,你懂吗!?”
李佚名当即跪拜在地上,叩头道:“请皇上收回刚才的话,皇上纳美人,宠幸后宫妃嫔都是天经地义的,我没有不喜欢。”
杨广就把脸色拉下来了。
李佚名又道:“我盼望皇上做明君,我喜欢皇上为了天下百姓造福祉!”
“你……”杨广气得指着他,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李佚名根本不知道刚才的话错在哪点,更不知道已经得罪了杨广。
“如果皇上会给我一切我喜欢的,那么我唯一希望皇上能做兆舜一般的圣君。除此以外,无论皇上纳多少美人,我都全力赞成。”
杨广就发怒了:“住嘴……”
李佚名:“……”
杨广还是很控制脾气,他并不想真的想凶李佚名,那样的结果只会让李佚名更怕他,而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
杨广就放平了语气道:“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项规定,鲁国人如果在其它国家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用钱赎回来,国家报销。有一次鲁国人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后没有向官府索要报销,众人都夸奖他道德高尚。孔子却批评他是扰乱秩序!因为一旦这样的道德规范得到关注,其它人都不好意思要赔偿,又不想自己受损失,所以久而久之,对鲁国人做奴隶视而不见,这项政策就失去了作用。”缓了缓,强调道:“道德,有时候毁掉秩序。你懂吗!?”
李佚名就点点头。
“我是皇帝,我喜欢谁,就给谁赏赐,这就是秩序!从古至今,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后宫嫔妃,他们争风邀宠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获得皇帝的赏赐,赏金银珠宝,赏官封爵,为了名利,他们不则手段。这就是秩序。”
李佚名:“……”
“而你,你打着不要名利的旗号,却标新立异要求我做明君圣主,表面看是你非常道德高尚的样子,实际上,你是破坏秩序,懂了吗!?”
李佚名点点头。
杨广见他有点开窍了,就追问道:“那么现在你告诉我心里话,你赞成我纳这么多美人吗?你喜欢什么只管告诉我,我都如你所愿。”
李佚名就开始认真思考。
杨广就满意地看着他,等他张囗。
谁知李佚名想了想,还是说:“微臣只有一个心愿,就是皇上贤德,惠顾百姓,除此以外,皇上还应该广纳美人充实后宫,衍继皇家血脉是大事。”
杨广就黑脸了,冷漠地说:“既然你认为广纳美人衍继皇家血脉是大事,那便如你所愿!”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佚名:“……”
这是俩人第一次吵架,事件起因是杨广希望得到李佚名对等的感情,例如吃醋忌妒。
站在杨广的立场,他已经拥有天下,拥有一切了,为什么李佚名面对他庞大的后宫团还能泰然处之呢?
他是皇帝,习惯了美人们为他争风吃醋,为了争宠使尽手段,他也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李佚名却不,北巡时,俩人如胶似漆,回京后,李佚名就变得很克制了,他知道李佚名是个很保守的人,通常这种人是很在意流言蜚语的,于是他也克制起来。
加上回京后要处理很多事务,他也分不了太多心思顾及这些儿女情长。
现在寿辰将至,近千美人已经选出来了,他原本想看李佚名闹一场,结果大失所望,李佚名非但没有反对意见,反而说“皇上应该广纳美人充实后宫,衍继皇家血脉是大事。”他是真的生气了。
而站在李佚名的角度,他由始自终的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李佚名性格内敛,他深知能得到皇帝的恩宠,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俊俏,而这种恩宠会伴着他年老色衰而消失,所以他得宠时,可以私底下与皇上撒骄,这是小情趣,但皇帝问他是否忌妒后宫美人,这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了,他绝不敢表露忌妒。
他如果说不喜欢,皇帝很有可能真的就将这上千美人给地方官员们退回去了,他若要与后宫妃嫔争宠,或许皇上真的会将那些后宫妃嫔打入冷宫,但这样对他有什么好呢!?他反而会落个侍宠而骄的罪名,若以后失宠了,这些骄纵的罪名就是他难逃的死罪。
所以他情愿现在得罪皇帝,毕竟现在得罪了还有机会赎回罪过,若是将来失宠后再得罪了皇帝,那就真是永无翻身之日了。
俩人争执的源头永远只有一条原因,就四个字“我是对的!”,这四字也是天下所有人互相争执的源头。
他们的关系第一次陷入了冷战。
杨广将地方官员献的上千名美人全部接手了,这些美人们就整日陪同杨广一起玩乐。
寿辰日,杨广和萧皇后与宫中上千名姬妾宴饮,酒杯不离手。
朝中大臣们纷纷向皇帝献上寿礼,这也是先帝时就流传下来的规矩。
先帝杨坚过寿辰时,朝臣都会献上简朴的喻意深长又不太值钱的寿礼,因为先帝是出了名的节俭。
现在杨广喜欢奢华,那些简朴的寿礼肯定就不符合皇帝的心意了。
于是朝臣们想了很多花样,杨广是文艺青年,喜雅不喜俗,例如那种纯金器皿之类的,就不适合了,雅致而精致还要能显示出贵重的礼物才是首选。
轮到李佚名献礼物的时候,众人都平神静气。
杨广并未喝醉,只是微熏的状态,他也是暗自期待李佚名会献上什么寿礼呢!?
李佚名端上一锅粥,旁边放着只副碗筷。
太监总管就下来接木盘,然后按照程序试了试无毒,就端给皇帝杨广了。
杨广看着粥,微微抬了眉毛。
太监总管知道皇帝的意思,就往小碗里添了半碗粥,先尝一下,这一尝,眉毛鼻子都皱成一堆了,他是苦孩子出生,因为家里太穷而被父母送入宫做太监,后来运气好,被先帝选中,让他一直侍奉在晋王杨广身边,现在他已经做到太监总管一职,早就忘了这粥的味道,这粥正是他小时候在家里常吃的那种普通的糠皮粥。
这种味道藏在他的记忆深处,时隔数十年,竟然再一次吃到,当场就想到了穷苦的老父母,竟是说不出话来。
杨广好奇道:“是什么味道!?”
太监总管尴尬地看着皇帝杨广,喃喃道:“回皇上话,这粥,很特别。”
杨广当即就来了兴趣,命令盛一小碗。
太监总管心想:只怕皇上从来没吃过这种粥,这种味道对咱家来说是很特别的,但皇上未必喜欢。
杨广尝了一口,当即:“哇……”的一声,差点吐出来。
这什么东西,杨广原本就在生李佚名的气,现在更气了,放下粥碗立即说:“大胆李佚名,你给我吃的什么东西!?”
皇上的脸色就是晴雨表,现场的气氛立即就变了,萧皇后与姬妾们也停止了笑声,都看着这边。
李佚名跪拜道:“皇上,微臣献的寿礼是一碗糠粥。”
杨广一怔,立即看着碗里的道:“啊……这就是糠粥!?怎么如此粗糙,里面好像还有泥巴沙子,哪里能咽下去!?”
这也不能怪杨广见识短,他是贵公子出身,从没喝过糠粥,但糠粥之大名还是如雷贯耳的,很多书籍都写了饥民最需要的就是一碗糠粥,书见多了,但这还是第一次吃。
李佚名又拿出文章,献给皇帝杨广,上书:“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谁来披枷戴锁?”
杨广看到这幅字,半晌后才长叹一声。
有人觉得李佚名太矫情,皇帝寿辰这样喜庆的日子,居然献上糠粥,这就是典型的华众取宠。
也有另一派人认为,李佚名是个胆大的,敢在皇帝兴趣最高的时候,泼冷水,直言进谏,让皇帝不要沉迷于享乐,这就是忠臣良将所为。
杨广了沉思了一下,就吩咐道:“去熬一大锅糠粥,在场所有官员,每人都上一碗,大家都尝尝,这糠粥是什么味道。”
太监总管就应了,退下去安排了。
杨广又说:“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谁来披枷戴锁?写得好,我很久没有读过这么提神醒脑的文章了。”
朝臣们见到李佚名献上糠粥,皇上不爱喝,但还是能听进去谏言,都叹皇上英明。
数年之后,又有大臣效防李佚名,给皇帝杨广献上粗茶,却被杨广杀掉了,两件相同的事却被区别对待,可见皇帝对李佚名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