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1、历史中的半边天(乾隆继皇后二〇一)) ...
-
我,爱新觉罗永玺,高宗皇帝的皇四子,大清入关后的第五位天子,众人眼中的昌泰皇帝,几乎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确认为皇父的继承人,总体来说,一路顺风顺水,直到登基称帝也不曾真正经历过太大的波折,算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太平储君,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额娘——皇父的辉发那拉皇后。
额娘是一个我看不透的奇女子,听说她是唯一一个被皇祖当作女儿疼爱的儿媳,额娘对皇祖也是打心底里敬重,皇父继位后都以圣祖康熙爷为标榜,唯独额娘,时刻把皇祖放在心中,每逢皇祖祭日,额娘一定要亲自动手,为皇祖预备祭祀的御馔果品。
听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宫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行刺事件,额娘仗着一包迷药,生生把我从刺客手中抢救了出来,长大后跟额娘闲聊,我曾经问过她:“那时您不害怕吗?”
“怎么能不怕呢?”额娘苦笑道,“如果不是有你在,不等刺客进来,我早就慌了神自我了断了!”
这大概就是“母为子则强”吧!世间的人,对我好的不在少数,能为我不顾一切的,大约只有额娘一个人而已。
额娘生了七个孩子,我是长兄,所以额娘对我最为严格,甚至,在十二弟出生后我曾一度怀疑:在额娘心中,我是不是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是一丝足以让我对额娘负愧一生的念头,如果不是因为我,额娘的晚年一定会过得相当恣意洒脱。
六个弟妹中,五妹自小养在孝齐宪皇后的宫中,因为我的缘故,她在阴差阳错中下嫁给了毫无根基的海兰察,额娘对此耿耿于怀,即便后来五妹与海兰察夫妻谐和,依旧对我时有迁怒,起初我觉得委屈,等绵出生,我彻底理解了额娘的心态:都是亲生的儿女,怎么可能不会担心将来顶门立户的大儿子不去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呢?
皇父晚年最宠爱的儿子是九弟,据我猜测,皇父一定向额娘透漏了什么,所以才使额娘作出了一个对自己相当残忍的决断,额娘的痛苦和煎熬是我远远不能体会的:唯一的丈夫和四个儿子之中的一个,必须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顺从丈夫,自己顶多舍弃一个长子;选择了儿子,自己永远背上甩不掉的包袱,更何况她选择的这个儿子将来未必能一直善待她的其他儿女——尤其是对大儿子的地位构成直接挑战的二儿子。
七妹出生时九弟尚未长成,额娘把她托付给婉妃母照顾,七妹事实上是姊妹中为我们母子付出最多的一个——也是额娘唯一一个真正存有愧疚之心的孩子,额娘的心事极重,我犹豫了好久,还是在出阁前把她当年生病的内情告诉了七妹,七妹恸哭失声地问我“额娘的心该有多疼啊!”在七妹生下自己的长女后,她主动为额娘解开了心结,“生在后宫,养在内廷,我们能平安长大,自然倾注着额娘的无量心血,和您相比,我的这些牺牲又算的了什么呢?您不欠我的,如果您没有这种种算计,我们至多也就是夭折的结果,为了四个孩子委屈一个孩子,最难过的那个人不是受委屈的孩子,而是做出决断的生身母亲,况且,那次的险情只是意外,如果额娘有的选,肯定宁愿拿自己替代我的”!
七妹的话算是发自肺腑了,哪怕是最受额娘宠爱的十二弟,也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样万事随意!
额娘因为与阿玛赌气,很早就不再动手做针线了,让她破例的是十二弟,老实说,十二弟虽然性情淳粹,天资方面在兄弟之间却并不出众,但额娘对她的偏爱是摆在明面上的,景仁宫有一座自我记事起便存在的砚殿,砚殿内珍藏着天下的宝墨名砚,除了十二弟能予求予取外,我们兄弟只有眼巴巴看着的份儿!等十二弟出宫开府,额娘直接把整个砚殿的珍藏赏赐给了他!
当然,我们没有心生嫉妒的立场,十二弟是额娘唯一出嗣的儿子。早前为端荣皇太子择嗣,最大的热门人选是九弟,连九弟自己也觉得额娘会在他和十二弟之间选择留下十二弟,等到旨意传出,九弟终于松了一口气,反倒对十二弟生出亏欠之心来,
十三弟是最让我头疼的一个弟弟,他曾有气得额娘吐血的“光辉历史”,因为自小养在贵妃母宫中,包括三哥、六弟、六妹在内,所有哥哥姐姐都要纵着他,又因为贵妃母死在他的面前,皇父额娘都舍不得对他过于苛责,终于把他溺爱成了最有名的纨绔王爷。我这个做长兄的老大犯难,搁着不理,额娘怪我不管教弟弟;罚的重了,额娘又埋怨我过于严厉,总之是两头不落好的结果。
十妹是皇父的幼女,也是皇父在世时最疼爱的孩子,也因为这样,她是因皇父驾崩最伤心的孩子,皇父生前给予十妹的优待,我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几年后,十妹下嫁拉旺多尔济,我当众警告妹夫:十妹是皇父的开心果,是额娘的心头肉,是大清入关后唯一远嫁蒙古的固伦公主,我不希望看到她在出嫁后流下一滴眼泪,如果你让她经受一丁点委屈,我活着,我不答应,我不在了,我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也不能坐视不管,不然他们就不配做我的子孙!十妹却很适应草原上的生活,她的儿孙后来都变成了大清讨平北地的得力干将。
荣登大宝后,我与自己那位从未谋面的皇祖面临着相同的困局:额娘不愿意搬去宁寿宫颐养天年!在外人眼中,儿子都登基半年了,皇太后还霸占着景仁宫拒不挪窝,这明显是倚老卖老的行为,朝野中多少有所议论:皇帝也真够可怜的——摊上这样一个亲妈!
我的安排其实挺周到,后宫的养老殿阁,默认的等级排序依次是慈宁宫(孝庄文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时居住)、宁寿宫(孝惠章皇后和孝齐宪皇后为母后皇太后时居住)、寿康宫(太皇太后为圣母皇太后时居住)、寿安宫(太妃居所),慈宁宫恰巧在寿康宫隔壁,正好请太皇太后搬过去,额娘与孝齐宪皇后婆媳情深,景仁宫距离宁寿宫也近,就让额娘挪过去,寿康宫、寿安宫用来安置先帝遗妃,也算是一举数得的主意了,真等到执行时,发生了情理之中的问题:皇太后不配合!
额娘的心事我当然理解,但该做的解释是不能缺少的:宁寿宫比景仁宫大,只有您和十妹居住,为了让您住的更舒适,所有布置都是比照景仁宫安排,保证您过去后不会“水土不服”——当然了,您在景仁宫住了几十年,这里留存着您和先帝的回忆,您如果不反对,以后景仁宫就封起来,不许旁人居住,您要有兴致,大可经常回来走走看看。
额娘表示认同,然后开始告病,引得太妃太嫔、公主福晋都跑到景仁宫侍疾。
感觉不安的额娘又降懿旨,表示自己只是偶感风寒,完全没有劳师动众的必要,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必要在自己身上耗费精力。
七妹来劝我:您的后宫只有一个皇后,如今还在先帝周年之内,也不着急腾地方扩充六宫,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等额娘缓过劲儿来,我们姊妹轮番劝说,额娘是不会为难您的。
我怎么能违逆额娘的意思呢?众所周知,乾隆朝的皇后和皇储与一般的皇室母子关系并不一样,我虽然是“子以母贵”的典型,却并不是额娘的独子,一旦遭到废黜,自己一家妥妥悲剧,额娘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先帝有心易储,其他人未必会知情,作为当事人的自己一定有所觉察,现在问题解决了,我对做出抉择的额娘产生了无以复加的愧疚感!
作出“请太皇太后劝导皇太后”暗示的礼部侍郎被当场掌嘴革职,撵回老家抱孩子去了,我很光棍的对大臣们宣布:朕生在景仁宫、长在景仁宫,朕就愿意把景仁宫从皇帝的后院分割出来留给额娘居住,你们怎么着吧?
大清我最大,他们能怎么办?横竖那是我自己个儿的后院,我不嫌地方窄,你们一帮子外臣操心个什么劲儿呢?
最后的结局是,额娘还是搬去了宁寿宫,景仁宫被闲置起来,作为额娘与我们众姊妹摆设家宴的地界。
我不知道民间曾有这样的议论:大清以孝道治天下,大清的皇帝自然发挥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太宗皇帝继位,无视三个嫡母(包括taizu元配)的存在,直接追封生母为皇后;顺治皇帝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封生母为皇太后(官方记载,顺治帝登基时便同时尊奉嫡母和生母为两宫皇太后,其实压根不是那回事儿,顺治帝登基时只有嫡母孝端文皇后尊为皇太后,孝端文皇后于顺治六年驾崩,顺治帝在顺治七年亲政,所以,顺治朝并不存在两宫并尊,但后世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为了维护孝庄文皇后的形象,刻意对实录进行了修改);康熙皇帝没有生母可孝,活脱把母族宠成了“佟半朝”;雍正皇帝为了生母体面当众斥责母妃宫人;乾隆皇帝对生母“以国奉养”——这些孝行要是跟昌泰帝比起来,那简直就跟毛毛雨差不多!
事实上,本心而言,我对额娘的孝心和付出是远远不够的。
正式登基后,我发布了三道上谕。
首先,打破以“双字”为单次上徽幅度的旧例,尊奉额娘为“端慈明圣皇太后”,同时宣布,太皇太后年事已高,皇后初继中宫,所有内务,仍应请示皇太后懿旨然后方可施行,内外命妇、内廷各司,胆敢违背皇太后懿旨,应以大逆罪论处!
其次,奉太皇太后、皇太后懿旨,以皇祖裕贵妃寿满八旬为庆,尊奉皇祖裕贵妃为裕皇贵太妃;奉皇太后懿旨,追尊皇考纯懿贵妃为纯懿皇贵妃,尊皇考愉妃、皇考婉妃为贵太妃,皇考舒妃为皇考舒贵妃,皇考颖妃为皇考颖贵妃,皇考诸嫔、贵人、常在、答应皆晋一等,皇考妃嫔,凡有子孙开府,且年过五旬,皆可出宫恩养,以示皇太后抚慰之意。
第三,尊皇太后慈意,追封定郡王永璜为定亲王、敬郡王永琪为敬亲王、悼敏皇子为哲亲王;敬亲王独子绵忆袭封敬郡王,食亲王俸禄;皇兄循郡王晋封循亲王,六贝勒永瑢晋封质郡王、八贝勒永璇晋封仪郡王、嘉亲王永珏额赐贝勒世职、十贝子永珹晋贝勒,端亲王永璂奉端荣皇太子嗣,原蒙皇考旨意,以多罗郡王世袭爵位,今着加恩,准以和硕亲王世袭罔替,贝郡王永璟赐亲王俸,十四皇弟永璐为贝勒,十五皇弟永琰为贝子;世宗十子,独皇叔弘昼仅存,且已年迈,应免家宴朝贺之礼,额赐王次子永璧贝勒爵位,王世子永瑛,于世宗诸孙为最长,素为皇太后钟爱,应赏食亲王俸禄;世宗幼子弘曕,向因获罪,革去王爵,黜为闲散宗室,因念骨肉亲亲,秉承母后圣意,追封弘曕为固山贝子,嫡长子永瑹承袭奉恩镇国公爵位。
为政三十年,不时有御史直谏,认为我对手足兄弟过于宽纵,我并没有理会,我绝对不能让额娘因此而伤心,非议额娘偏爱幼子的言行不是没有传到我的耳中,我觉得极为讽刺:额娘但凡偏一偏心,也不至于落得今天这样钻心煎熬的地步。
额娘去世时绵恺也已经有了两个儿子,额娘拉紧我的手,略显浑浊的双眼蕴含着十几年未曾离去的忧伤:“绵恺是个好孩子,我不在了,你不要对他太过苛刻,后宫不置妃嫔,虽然有伤皇家体面,毕竟不是什么坏事,好在你有四个皇子,也算说得过去了,我盼着他们也像你们兄弟一般永远相亲和睦,唯有如此,才能稍稍洗清我的罪孽!”
别人只当额娘疼爱孙子,我却明白,额娘担心我会步上阿玛的后尘,过去十几年,我和额娘在一些事情上已经达到了“心有灵犀”的程度,凭着额娘的睿智,她当然知道我早已对皇父的死因心知肚明,不愿说破,不外是因为不能说破的缘故。
帝后合葬是常理,额娘以“卑不动尊”为由,提出另择吉地的要求,最初,额娘的陵寝在东陵,与皇父的裕陵毗邻,后来我改变了主意,在西陵为额娘重新择址,毗邻自己的陵寝为她修建了陵园。当然,这也招来了朝野的极大非议,幸而有孝庄文皇后为前例,皇父身边不乏祔葬之人,大臣们只认为我是愚孝的皇帝,议论几天后也就逐渐沉寂了下去。
世人眼中,于“移风易俗、大革祖制”之外,昌泰皇帝北拓俄疆、东藩日本、南亡缅越、西和诸夷,事母至孝、夫妻专情、友爱手足,礼贤下士——总体是一个文治武功、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数不胜数的功绩之下,掩盖不了我对额娘难以弥补的愧疚之情,终究,我才是那个“弑父逼母”的罪魁祸首!
跪在额娘的神位之前,我从心底生出一丝忐忑来,等到来生,不知道额娘还不愿不愿意接纳我这个儿子!
额娘——额娘——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