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2、第 122 章 ...
-
第一百二十二章
“罪犯欺君?”被欺之人尚未发话,萧明宣已寒声道,“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罪过,一旦定到实处,轻则你人头落地,重则株连满门。”
长跪于地之人伏身一拜,掷地有声,“一切听凭陛下发落。”
“且不说发落的事。”萧承泽一垂手,接过万喜自炭火上新捡出的几颗烤栗子,“如何定罪,那是后话,别嚼那些个虚词了,先把你做了什么原原本本说清楚。”
李惟昭应声又一拜,起身颔首垂手,露着半面愧怍,涩声道:“是夜,臣说,臣并不知道谢统领自臣身上搜出的扇贝壳子从何而来,其实……臣当时撒了谎。那壳子正是臣自宴席上偷来藏在身上的。”
萧承泽皱皱眉头,“叭”一声捏开栗子被烤脆的外壳,“这么说,人,真是你杀的?”
“臣以先祖先师之名起誓,从未犯过伤人性命之罪。”
萧承泽眼也不抬一抬,只盯着手上的栗子,边剥边问:“那你偷藏它干什么?”
“臣想将它带回家去,攒起来,做蛤粉。”
一屋子人里有一多半没转过弯来,最困惑的还是淳于昇。
“做什么?”淳于昇懵然脱口而出。
“蛤粉。”重复一遍,淳于昇面上俨然还是一片混沌,李惟昭解释道,“是作画用的白色颜料,用文蛤、青蛤一类的厚壳制作最佳。然大雍虽海岸绵长,但皇城并不近海,这些海贝远道而来皆是不易,弃之可惜,若煅烧充分,差不多也可以用的。”
淳于昇面上的混沌还未退,萧明宣已嗤笑出声。
“李惟昭,你在扯谎上的修为,比梅县主可差远了。”萧明宣目光在那道已颇有眼力地往旁让开的身影上一掠,又瞥过仍面不改色的晋国公,兜转回来,再次看定李惟昭,“堂堂晋国公府还能缺了你一盒白颜料吗?”
萧明宣一开腔,萧承泽就把那颗剥得干干净净的栗子填进了嘴里。
天家规矩,食不言寝不语,私下里松泛些没什么,当着众多外臣,还有一位外使,萧承泽的嘴就算是被这小小一颗栗子封上了。
尊位上的人不置一词,李惟昭就按部就班接着答。
“臣出身贫寒,从读书起,一切文房用具,凡能做得出的,都是自己动手来做,积年累月已习惯了。”
皇城里不乏喜欢自己动手做文房用具的读书人,庄和初常日里也爱鼓捣这些,但这些人多半都是因为闲来无事,玩点风雅罢了。
且不说李惟昭闲不闲,萧明宣又一声嗤笑,“晋国公府何等门楣,你习惯到处捡人吃剩的壳子,你夫人可是晋国公千娇万宠长大的,能容得了你这样上不得台面——”
“晋国公府容得。”萧明宣话音未落,晋国公便道,“晋国公府蒙皇恩日久,从未有衣食之忧,但也一日不敢忘,勤俭乃圣贤大德,劳作为生民之本。一盒蛤粉不值什么,然制作蛤粉所必经的繁琐辛劳,于晋国公府中深受荫庇长大的后辈而言,是无价之宝。他们能有机会常常在身边见到这些劳作,便不会被高墙遮蔽耳目,也更易懂得圣贤文章里的教诲。这对晋国公府而言,万金难换。”
晋国公徐徐缓缓说罢,又道:“裕王若对此有任何疑虑,尽可去府中查问。”
何万川默然恭立一旁,暗暗从头到脚打量着李惟昭。
这人被点来大理寺这段日子,衙门上下每每背后提起他,最常说的话,就是麻雀飞上晋国公府的高枝,当了凤凰。
自入了晋国公府的门,李惟昭常日装扮不显张扬,也从不显寒酸,远不至于失了晋国公府的体面,一向听说是有些节俭的习惯,但闲话说起来,都觉得是读书人总归有些骨气,端着晋国公府的软饭,终究不自在。
但今日看着,恐怕世人被自以为是的成见障目,低看了李惟昭,也小看了晋国公府。
包括裕王。
满堂目光皆定在李惟昭一处,唯千钟在偷偷瞄着庄和初。
晋国公的话说得文绉绉的,但顺着李惟昭的话一同想想,也不是那么难懂,听到这会儿才有点明白,在这件事上,庄和初为什么选了李惟昭,又为什么选了个扇贝壳子。
那人早在琢磨怎么把这桩案子栽给李惟昭时,也已经为他谋算好了这条虽堂而皇之败在裕王眼皮子底下、但就是入不了裕王眼的生路。
可千钟遥遥瞄着那人,心头一点儿也不觉着松快。
今日庄和初托付她的事,刚刚已算是全办妥了,但堂中这些人,至少是裕王,远还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不是她头一回见这人和裕王暗暗交手,但从前每一次,这人都是一派气定神闲,胜券在握,这回不知是为什么,气定神闲,胜券在握,也都有,可就是觉着,那道身影被浓烈耀眼的绛红官袍包裹着,孤零零一个坐在席末,整个人透着一种说不上来的……
难过。
也不像是为着眼前的什么装出来的。
千钟还没瞄出个端倪,余光忽又见萧明宣扬着捏在手上的扇贝壳子,寒声开口。
“不必去烦扰晋国公府,也能知道李少卿没说实话。也是,据案发之夜已过去数日,李少卿编排谎话时遗漏些细节也不为怪。本王提醒你,这壳子上面,还沾有些血迹呢。”
“罪臣正要说到此处。”李惟昭面不改色,“当夜臣在宫中偶然经过,发现死者,上前查看时,拢于袖中的这片贝壳不慎掉落,恰坠于血泊之中。臣一时心慌立刻捡起,匆匆擦拭便改藏于腰带间。自宫中偷携物品而出终究是罪过,臣亦担心为此惹祸上身,是以在调查过程中,心虚之间便总想积极表现,以显自身清白,这也是为何……那夜罪臣会无视庄大人常年抱病又重伤在身,执意为难。”
萧明宣“呵”地冷笑出声,“要照这么说,这枚扇贝壳子,也就不是凶器了,那凶器是什么?案发之处你也是亲眼看过的,那里还有什么东西能割出那样的伤口?”
“罪臣知道的只有这些,尽已如实陈述,其他,就不知道了。”
“那就是狡辩了。”萧明宣将手中捏了半晌的壳子朝后一递,由谢宗云接去,再次望定晋国公,“没什么凭据证明另有凶器,那眼下嫌疑最大的,还是李惟昭了。”
“这话也不对吧。”淳于昇好容易从这案子里择出来,置身事外,听到这会儿,终于忍不住道,“案发处没有凶器,那就不能是凶手杀了人之后,连人带凶器都带走了吗?我就说裕王你不是干刑狱的料。”
“……”
萧明宣眉头一跳,唇角着实紧了紧,才道:“昇世子有所不知,案发那夜,庄大人说过一道分析,本王与皇兄及在场众位皆深以为然。他说,凶手在宫中行凶之后,为免惹人生疑,极有可能不会将凶器丢掉,而是随身携带。本王记得没错吧,庄大人?”
那一直静静孤坐之人被唤到,起身上前时,已蒙起满面惭愧。
与李惟昭并肩而立,愧色之重,不遑多让。
“陛下恕罪,裕王恕罪。是夜臣伤病作祟,神思昏聩,乍听宫中发生命案,未及细细了解清楚便认定是有人被杀死了。妄下定断,误导办案,乃臣之罪。”
萧承泽总算咽下那口快要嚼化成水的栗子,问:“什么意思?”
“裕王焦心此案多日,为求周全,前日专呈来找臣问卜。臣在冰雪之上扶乩,只得一冰字,一直未解其意,适才听裕王与李少卿探讨凶器一事,忽有所悟。”
一番话里虚虚实实,半真半假,从庄和初口中以一副气力不济的话音徐徐说出来,听不出丝毫造伪的心虚。
“臣不曾去过案发之地,还请陛下赐教,当日死者近旁,是否有冰?”
萧承泽点头,“确实有些碎冰,好像是根摔碎的冰凌子。”
庄和初在冰上卜出的是什么字,又为何知道案发之处有些什么,萧明宣再清楚不过。
“你莫不是要说,那冰凌是凶器吧?”萧明宣一沉眉,寒意森森的话音也随着一沉,“庄大人不通武艺,也不擅刑狱,想是不大清楚,以冰凌为凶器,是用刺的。即便是割,冰凌乃水滴凝聚,尖端再锋锐也必定平滑。而从死者伤处看,那凶器,分明是一道边缘凹凸不平的薄刃。”
耐着性子一句句把这条路堵严实,萧明宣又道:“庄大人现在仍在伤病之中,必定也还是神思昏聩,还是坐回去想想清楚再说话吧。否则再说错一回什么,勿谓本王言之不预。”
“王爷所言,字字珠玑。”庄和初谦恭颔首,“冰凌执于人手,作为凶器,确乎如王爷所言。但以下官卜问结果,执此冰凌取命的,并不是人。”
不是人?
满堂陡然一静。
“是天命。”
天命?
何万川觉得眨眼功夫脑子里被灌注了一盆浆糊。
从州府衙门到皇城大理寺,他手上处置过不知多少案子,调查过不知多少死者,从没听说过什么叫……
天命。
“有一种可能,这根冰凌是分断成至少两个部分从天而降的,死者恰恰经过,先是一部分坠落于死者一侧脚下,并未伤及死者,只是让他骤然受惊,一惊之下未经思索自然侧向扬头去看,正好将咽喉斜向暴露出来。就在此时,紧接落下第二节冰凌,这节冰凌断面并不光洁,恰是边缘薄而凹凸不平之态,自高处直冲而下,力道甚大,便在刹那间割喉断命了。”
当夜众人到场时,那冰凌子已然碎了一地,究竟是怎么碎的,还这没有人能说得清。
何万川还在推敲这如戏文一般的巧合究竟有几分可能,萧明宣已挑出关键一处。
“死者倒地之处,离最近的屋檐也尚有一段距离,哪来的冰凌子能坠到他脚下?”
“许是大风刮来的吧。”
“……”
不待萧明宣把噎住的一口气吐出来,庄和初已面不改色地接着道:“除扶乩所示外,从干支五行上来看,宫宴那日乃是申日,恰为正月的月破大耗之日,又有一个卯辰穿,乃金木交战之象,主血光之灾——”
“放肆!”萧明宣顶着一口火气截道,“堂堂朝廷命官,满口胡言乱语,惑乱圣心,该当死罪!”
萧明宣这般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庄和初不觉意外,平心静气又要开口,忽被一道意料之外的声音打断了。
“陛下!大人的话,我听明白了。”
在旁一声不吭立了好一阵的千钟三步并两步,一晃眼便凑到他身边来,不偏不倚,正遮在裕王朝他瞪来的视线必经之地。
又瘦又小的一个人,遮不住他全身,还是义无反顾地挡在他身旁。
“大人是说,那天的日子不好,八成要有场血光之灾,碰巧就应这琴师身上了,算是他为宫中各位贵人挡一道灾。”说罢,那如天降神明一般护到他身边的人眨着双狡黠的眸子朝他望来,脆生生问,“是这样吧,大人?”
“是,”庄和初波澜骤起的心头稍定了定,才道,“此案没有凶手,只是这位琴师以身应了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