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霸主陨落 ...
-
公元前806年,郑国建立。
第三任国君郑庄公雄才大略,四方是维,称霸诸侯,带领郑国走上春秋霸主地位。
郑庄公在对外政治上可谓料事如神,智谋尽显,但在国内事务上,却屡行伪招,贻害无穷。
一是计除母弟。郑庄公还未即位时,其母姜氏偏爱他的弟弟太叔段,曾经向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进言废长立幼,但郑武公并未采纳。
郑庄公即位之后,姜氏仍然图谋王位,打算与太叔段里应外合,杀掉郑庄公夺得王位。
此事有大臣密报给郑庄公,但郑庄公并没有马上派人抓捕他的弟弟,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纵容太叔段蓄养兵卒,暗结党羽,拥兵自重。
不久太叔段和姜氏以为可以发兵攻打郑庄公,朝中大臣人心浮动,郑庄公却很淡定地跟心腹说道:“寡人筹之熟矣!段虽不道,尚未显然叛逆。我若加诛,姜氏必从中阻挠,徒惹外人议论,不惟说我不友,又说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为,彼恃宠得志,肆无忌惮。待其造逆,那时明正其罪,则国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无辞矣。”
果不其然,太叔段谋反失败,自杀身亡,而姜氏也无法责备于郑庄公。
不仅如此,郑庄公还追杀太叔段的儿子,永绝后患。
郑庄公的心计和阴险可见一斑。
二是偏爱庶子。郑庄公有十一个儿子,太子忽是个聪慧有才能之人,他领兵协助齐国,深得齐王喜爱,想把女儿嫁给他,他借父亲之名婉拒了。
太子忽的门人非常不解,他解释道:“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由此可见,太子忽是注重名节而有傲骨的人。
不过,郑庄公偏偏宠爱次子公子突,公子突也挺有才能,但是恃宠而骄,包藏祸心,后来果然谋夺了哥哥的王位,引起朝臣叛乱,郑国动荡。
郑庄公一生长于智谋和料事,也清楚儿子突心存不轨,但终究只是将他外放于宋国,导致后来郑国政局动乱,据说他临死前哀叹道:“郑国自此多事矣!”
知理智而不理智,说的就是这个曾位列春秋三霸之一的郑庄公。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溘然而逝,郑国称霸中原的大业未成,却陷入公子们争夺王位的内乱之中,国势衰败由此而起。
郑国公子之乱延续数百年。
公元前648年,郑穆公的十三个儿子争夺王位。
公元前605年,郑七穆轮番上场,执掌郑国政权。
七穆当权前后长达一百五十年,公卿们争权夺利,内乱不断,“西宫之难”、“纯门之师”、“伯有之乱”、“子皙之乱”,使郑国长期处于内乱之中,内乱则外敌至,四方诸侯国皆对郑虎视眈眈,郑国内外交困,国势衰微已经处于无力回天之境。
郑国四百年,公子们斗来斗去,曾经强盛的郑国就在这不停的内斗中衰落下去,若干年后,韩国吞并郑国也只是顺手牵羊的事了。
然而,如果郑庄公为太子忽巩固势力,除掉公子突,是不是就不会出现王位争夺、权臣犯上的损毁国本之事呢?
如果郑穆公的弟弟子良不那么谦虚谨慎,接受了郑国王位,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七穆执郑的纷乱局面呢?
历史没有假如,万物皆有兴衰。
在历史长河中多少国家崛起又灭亡,强盛又衰落,权力斗争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只是乱世之中,懵懂而生,懵懂而死的百姓,终还是运气差了点,值得哀怜。
国无常君,民无常主,唯有太平盛世,才是普通人最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