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山村人家 ...


  •   消息报到上面,上级来了人。领头的县财办主任杨绍诚。杨绍诚来后与卡点的四人一一握手,给四人留下几件生活物资,算是慰问。之后他命人拉上几筐烟叶,走了。
      第二天天不亮,四人再次出了门。
      这次四人换了一个路口设卡。地点偏僻,空气中再次多了潮湿和雾气。人人周身冰凉,时间久后,一种不祥之兆头涌上心头。带头的王立冬一惊,叫出了声:
      “大家活动活动,不要站在原地!”
      所有人费力地抖动手脚。还好,除了麻木外,手脚尚能活动。有人走上几步,拍打另外的同伴,让对方从麻痹中醒利索。
      恢复神智,四人别有一番心悸。正在惊悸,前多响起了拖拉机的“挞挞挞”的声响,一辆拖拉机在黑暗中驶了过来,只是除了声音由远而近,没亮灯光。听到有人一声令下,几人拔腿追了上去。脚步声和喘息声混杂,就在前方一辆拖拉机出现时,拖拉机一见前方多了人影,猛然一惊,突然亮灯,在坡顶处调转车头,慌忙折头下坡。几人腿脚像是灌了铅,这才发现是一个长上坡。咬了牙,追到坡头时,已是胸闷气短。拖拉机借着下坡,加快速度,一溜烟,消失在了拐弯处。
      鞭长莫及。于存富喘息未定,止了步,让四人不要再追。
      四人歇了口气,一商量,折了头,再次蹲守头天晚上的地点。
      天色大亮。叶树放不下头天一幕,想要自证清白,说他头晚一定是被什么东西戳伤了脚,钻进草丛,一探究竟。很快,他叫出声来。众人上前,几个脑袋凑成一堆,顺着叶树手指,是一颗晶莹透亮的东西,尖利得像是一把刀,插在混和着泥土与草丛清霜冰晶的地方。
      王立冬一副学究模样,上前踢了一脚,尖刀一样的东西没了。他蹲下身仔细察看过后,兴奋地道:
      “长见识了!这东西应该是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过的‘土凌子’,简单说,是土缝里钻出的冰凌子。”
      于存富一脸不屑,责怪叶树少见多怪:世上本没有鬼,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四面再无声响,几人继续摸索前行。
      走了大约半个钟头,混沌初开,模糊间多了亮光。转过身来,东山发白。天空半黑半灰间,山林间依稀有了树木的身影。一伙人放慢脚步,看着黎明前的黑暗在挣扎过后,不再作最后的顽抗,拱手让出鱼肚白的空茫。一抹曙光,让久违的峰峦大地光明照耀,继而变成炫目而灿烂的粉红,在空中一点点绽放开来。
      人人对着吐亮的东方松弛着神经。辨别方位,几人想认出这是哪儿的地界?四周除了脚下的一条道路,看不清方位。一时没有头绪,人人跺着脚,活动身体,看着前方路口的方向,是不是又有什么人过往?
      接下来几天,行动照旧。
      这天四人不知在山林间转了多久,不知不觉间已是一轮红日缓缓爬上东山。它一点一点冒出了头,把大地照得一片泛着青白的金黄。东边的天空中出现了比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等到它露出整张脸,更像一只灯笼挂在天际,散发着温柔祥和的光芒。太阳周围最红。红得迷人。红色四下蔓延着,蔓延过半个天空后,将外层的云彩,一层比一层变淡,直到成为青白色。
      几人不经意间,走进一个寂静无声的村落。王立冬辩认片刻,一拍大腿,说那不是邻县的大窝铺村吗,我们怎么走到人家地盘上来了?
      村子近在眼前。几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进了村子。
      村口荡漾着悠扬的牛铃声,飘然而至。一群黄牛和青牛慢慢吞吞,出了村,缓缓朝几人走来。一位老汉佝偻着身子,跟在牛后头。几人和老人打招呼,问过村子的确是大窝铺村,与王立冬所说无异。几人哑然失笑:
      “明明是来堵卡的,跑到人家邻县的地盘来了!”
      四人折头,原路返回。太阳照在每个人身上,像是涂了层金黄,没有一丁点的热量。人人来了精神,不住朝山林里“呵呵哈哈”地喊上几嗓子,声音穿透清冷,有了回声。
      一两个小时后,四人到了两县界碑处。过了界,一群人放缓了脚步,不住地看向山路,空空地再没有一个人影。
      山间响起了铃铛声。声声悠扬、回荡,多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空旷意境。
      又一牛群近了。牛群过后,是一队羊跟在牛屁股后头。山羊抖着长须,只只眼睛滴溜溜乱转,好奇地打量着四人,“咩咩”叫着,腿脚踩着纤细,径自走开了。
      牲畜给人如见主人。牲畜的到来,让一连走了几个钟头无人的四人,多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四人停下,对着一位背着竹背篓放牧的中年男子,问了话:
      “老哥。这群牛羊是不是你一家人的?有多少头?”
      男子张开雪白的牙齿笑了,报了数,四十六岁。
      于存富没有忘记此行任务,问:
      “对了。我问你,你们村有没有人拉烟到外头卖的?”
      男子一脸坚定,摇了摇头,道:
      “没有,没有。就我们山地栽出来的那点烟,交到自己烟站还不够哩,哪会跑到外头卖!”
      王立冬笑了,道:
      “所谓‘山人自有妙计’,坝子人可莫小看我们山里人。人家知道交给自己烟站有补贴,卖到外头会拿不到;赔本买卖,怎么会干呢?”
      于存富不死心,问叶树有没有带纸烟?叶树愣了愣,说自己不抽烟,哪来的纸烟?王志山想起自己揣了一盒,掏出来递给于存富。于存富抽出烟来,递给男子,为他点上。男子长长吸上一口,美美的。于存富继续道:
      “那,有没有听说有人来村子里收烟的?”
      男子吸着烟,道:
      “这个倒没听说。不过我倒听说外县的烟价不如我们这里高。不是我们这头拉出去,是有人拉进来,倒贴到我们这里来。”
      于存富笑了,满脸心满意足。
      王立冬不笑,上前道:
      “跟你介绍下,我们是县里来堵卡的工作队。麻烦你跟我们宣传宣传:县里让大家伙种点烟不容易,烟草公司每年又给补贴又给肥料的,投了很多钱。要让大家麻昧良心,不把烟交在本地,给县里添点财政收入,说不过去。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家好不容易莫种了烟,拉到外头卖——那是尽干吃家饭、屙野屎的事情,昧良心的。还有,现在烟草实行专卖,你看我们几个堵卡的,有两个是税务局的,有一个是工商局的,还有一个财政局的,专门在附近设卡,不允许大家把烟交到外地。县里的政策,是不准偷偷摸摸,做小偷,卖外头的。一旦被我们几个逮到,不光要没收,还要罚款!弄不好,数量大了,会追究刑事责任!”
      男子吸烟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看来,王立冬的话有份量。不过,男子很快变回一脸温和,笑了:
      “不会,不会。我们不拉到外头去交。遇到人,我也跟他们讲讲政策。”
      中饭前,四人回到了磷矿。
      几人正蹲在食堂吃得起劲,张正德来了。他饶有兴致地道:
      “你们几人一大早像是做贼一样,当夜摸子(笔者注:夜摸子,本地方言,是指昼伏夜出的小偷)?除了见到过牛屁股、闻过牛放屁外,有没有堵到一斤半两的呀?”
      于存富来了精神,当即道:
      “讲句实话,牛屁我们倒是没有闻到过;牛逼我们倒是见过——不信我带你去看?人家牲口也懂整,专拣山清水秀、有风景的地方来。不知你张矿长看过牛表演没有?”
      吃过饭,人人困极了,在宿舍里补起了瞌睡。
      一觉醒来,人人养足精神,除了存富继续补瞌睡,其余三人去了落水沟村子搞宣传。
      冬日的落水沟村安安静静。除了几只狗嗅到生人气息,狂叫几声外,再无声响。三人朝着一户有人的人家,走了进去。
      院子没有围墙,敞开来,一眼能看到有人在院子里,用泥巴糊土蜂箱。糊蜂箱的是一对哥弟俩。见到三人,搭了话。哥弟俩听领头的王立冬表明身份和来意,将三人请进了家。
      双方搭了话。
      王志山也不客气,接过哥俩递来的水烟筒,吸起了烟。
      水烟筒能拉家常,王志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王立冬拣了冬日糊土蜂箱招引蜂王、引蜂筑巢的话题,与哥弟俩讨论上了。说到兴头处,哥弟俩端来了一碗还没有去蜡的蜂蜜。蜂蜜新鲜甘甜,无比爽口。三人头一次吃如此原生态的甘醴,赞不绝口。话题一转,王志山学着王立冬,将一大早的宣传,如法炮制,变成自己的话,向哥弟俩交待了一番。
      出门前,哥弟俩极力挽留三人在家吃饭。
      如此盛情,让叶树和王志山不知如何是好;王立冬猜测哥弟俩困难,不想扫了对方的脸,大大方方地回绝道:
      “饭不吃了,你们肯定没有准备我们几个人的。”
      当哥的怔了怔,没有被这话噎住,跑进厨房,端了一甑子饭出来,给三人看:
      “我讲真。白米饭不够,我顶多是再加上一斤包谷面、多洒点水,多蒸一会儿的事情嘛!这点口粮,你们不用为我们愁,我们家是有的。”
      哥弟俩的耿直与好客,让三人心头一热。
      回卡点的路上,王立冬多了感慨。他向王志山和叶树道:
      “对了。说起来,你们俩可吃过包谷饭?”
      两人被问住了。“包谷饭”两人听过,但从来没有吃过。叶树“嘻嘻”笑着,一番自嘲道:
      “包谷饭我是真没吃过。不过我听说包谷饭难吃,嚼在嘴里满地跑路;我还听说过一种饭更难吃,叫麦拉饭。麦拉饭是白米饭里加进麦瓣,麦子三瓣两丫的(笔者注:三瓣两丫,当地方言,指破碎得很粗的加工,只把一粒破碎成两、三瓣),粘牙,没有香头(笔者注:香头,本地方言,指香甜的味道),还跟包谷饭一样会满嘴跑。”
      王立冬感叹道:
      “难怪。难怪。你们两个□□屎连包谷饭都没有吃过,肯定不知道包谷饭是怎么做的!那人家哥俩刚才的意思,你们肯定不知道。当哥说的‘加斤包谷面 ,多洒点水’,是什么意思?”
      两人一脸茫然。王立冬道:
      “造孽。造孽。看来我们年龄悬殊不大,倒有代沟了。包谷饭你们没有吃过?是往白米饭里添加包谷面。包谷面这东西吸水,一吸足了水,一斤变两斤。你们年青人没有吃过,我这号子人倒吃过、做过。所以,我一说你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家哥俩是实在人,准备省嘴待客哩!”
      王志山和叶树恍然大悟。原来是山村里的老百姓,不管日子再怎么艰难,也要将最好的白米和包谷饭,做与客人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