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第 41 章 ...
-
姜怡回到s市,收拾行李,审计的工作嘛,以往倒也出差过,接的项目基本都在附近,因此周边的城市都去的差不多。
港城,她去的也多,多是去玩或者购物。她也不要姜升、小果为她送行,自己独自拎着一个大行李箱过境。
等到姜怡回过神,是入境后见到港城公司派来接车的司机--衣冠整洁的大叔,笑起来爽朗大气,是港城特有的精神面貌。宽敞的车里播放着古惑仔的《友情岁月》,荡气回肠的粤语歌,伴随着司机“中环是我们HK的心脏,是金融中心,是港城的CBD”蹩脚的普通话介绍,而透过车窗望出去,是港城常见的带顶天桥,姜怡才后知后觉有了几分真实感。
初来乍到,需要适应的太多。
姜怡租在港岛,工作日早上的港铁是高峰期,来往频繁,港岛线大概2分钟一班。同s市相比,港铁价格却昂贵得多,每趟只能上三四个人车厢就饱和了,排队的人很多,但是大家等待得很有序。
沿着港岛线,会有大批人流从中环地铁站鱼贯而出,西装革履的打工仔们分别进入不同的地下通道,穿过各大封闭天桥进入金碧辉煌的写字楼。
姜怡也是其中一个,她工作的地方在太子大厦一期。
接着就是一个忙碌有序的上午,在温度合适的空调房里和透明的落地玻璃窗前,坐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对各类文件做好存档标记,分类;再进行各类程序性审查。
然后是吃饭时间,港城同事会带她到附近的茶餐厅吃简简单单的套餐——猪排盖饭,或者港剧里常见的餐蛋面,味道不好不坏。
夜晚下班,人行道不到500米就会有一个红绿灯,从前港剧里必有的一个场景在港城日复一日上演:两大波人相向而行,或是双肩包、或是公文包,等待叮叮声由慢变快,随着叮叮声变得急促,后面的人也会开始加快脚步,两方汇流。
若有无人机在上方巡查,会发现整个香港是这样的棋盘纵横,交织有序。
有人昼伏夜出,有人早出晚归,都在勤勤恳恳为着自己梦想的生活而努力。
尽管生活方式不同,每个人都在认真生活。
姜怡的粤语起初是停留在能听懂、会说简单日常用语的地步,后来也突飞猛进,能同客户进行无障碍沟通。
很神奇,在大陆做审计,四处出差,各地酒店都住。来了港城,却基本常年停留在港岛,无需外出。港城不愧是世界工作时长排名第二的城市,全年忙碌,有人统计过,在港城,平均每周工作是50.12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呢?按大陆八小时工作制,一周工作五天,不过是40小时。而50.12小时不过是港城人的平均工作时长。
金融民工的工作不好做,在忙季节,经常是12点后下班,那几栋写字楼灯还亮的满满,一格又一格的办公室里亮着白炽灯,有人工作未完成无心归家。
甚至姜怡周日回公司加班,昂贵的港铁上人流涌动,金融大厦穿着得体的衬衫西裤的投行精英十分有范。加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投名状。忙碌,却也充实。
工作日里,走在中环天桥上,会发现并肩走的男男女女之间不讨论情情爱爱,而是分析汇丰银行门口屏幕上随时更新的港股动态、恒生指数和全球经济指数。居高临下,又会发现,在天桥的另一边,是弹着吉他、拿着麦唱歌的音乐人在街头卖艺。
港城的街头艺人之多,比TVB电影里上演的场景有过之无不及。或是流浪歌手卖唱筹路费,或是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等着唱到圣诞节时候的狂欢舞台,唱到有粉丝漂洋过海为他摇荧光棒打call,唱到被英皇的经纪人看上,成为荧幕中心。
这种多元化的生活带来的包容和变化,不止一点。
忙碌的日子,时间流逝得太快,没有时间以供想念。家人好友们舍不得她一个人在外奔波,却也尊重她的想法,见缝插针地给她关心,打电话提醒她吃饭、让她注意休息、关心港岛天气、给她办好健身卡。
最常一起吃饭的同事是个年长的姐姐,独身、潇洒,她见过小果、姜聪、哥哥们给她打电话。起初姜怡有些窘迫地避开她,现在姜怡再不避讳在人前展示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频繁的电话、密切的关心,独立、潇洒的女人发现了,笑盈盈夸奖、肯定她:“与过去保持联系,但又不一味沉浸过去,也在很好地经营现在。”
夜晚姜怡回到港岛的家中,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这座海岛,难得愣神。想到白日里的那句话,不,她的过去和现在里还有一个人。
那个人坚持不懈地给她发送距离、分享足迹、身边点滴,热衷于给她发语音、短信、图片。似乎怕她没有安全感,要让她知道时时刻刻他在哪里、做些什么。
她退一寸,他进一寸,姜怡叹气,我又何德何能呢?
果然打开那个手机信息,今日份分享已经到帐:“今天有我的门诊,没想到有个女患者,不过是小感冒,挂了好几个号,说包下我的时间,要我的联系方式。当然,你放心,我没有理她,让护士帮我轰走了。我是你的遗失物,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所有权在你,只要你还要我,谁也无法夺走我。只是,你什么时候愿意要回我呢?”
似乎语气可怜。
她低头思索,慢慢露出笑意。打字:“我想你或许在忙,那就只看前三个字吧。”他们都是第一次爱人,就,慢慢来吧。
我想你或许在忙。
前三个字—我想你。
周廷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