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贰·西窗月(六) ...
-
转眼间半年的时光翩然而别,苏城迎来了今岁的第一场大雪。这也是林珊和唐覆舟一起度过的第一个雪天,一起度过的唯一的冬季。
唐覆舟早早的在大堂内点起了一个小小的红泥火炉,上面温着冬日里新酿成的美酒,在温暖幼小的火苗上翻腾着青绿色的泡沫。
等着酒热的功夫,林珊和唐覆舟便肩并肩坐在殿内的台阶上,紧密的北风吹打着窗棂上铺盖的明纸,伴着泡沫偶尔裂开的声音,火苗爆开的声音,让他们感觉,在繁乱世界中觅得小小的一方温暖宁静。
随着北风的声音逐渐消减,天空飘起了细雪,又成为了雪片、雪团,雪夜也渐渐地轻柔。屋外,绵软的雪片覆盖到瓦片之上;屋内,这份静谧美好也渐渐爬满了他们的心。唐覆舟忽然想——漫长的一辈子,如果只是这样不说话,也许就很好。
最终,是炉火上煮沸的新酒打破了他们的沉思。于是,两人便对坐斟酒。毕竟,安静的雪夜总是会让人忘记尘世里的喧嚣烦扰,而那些在心底深藏的珍贵情谊便浮了起来。
唐覆舟挑着烛火,说道:“你还记得行拜师礼的那一天吗?也是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相遇。”
“自然记得,那时候,我刚刚来到苏城,第一次见到白先生口中称赞的大才苏子,其实,心里还是很忐忑的。未曾想过,苏子会收我做义女,也未曾想过,我会有一天和传说里的唐家公子覆舟围炉夜话。”
唐覆舟听出了林珊最后一句话中的打趣意味,用修长的中指轻轻点了点林珊的鼻尖,宠溺地笑了,“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来学宫吗?”
林珊抿了抿唇,“是像师兄师姐们说的一样,来这里找熙和郡主吗?”
“你的消息倒是灵通。确实,唐家有意和熙和郡主联亲,而我便是最恰当的人选。”唐覆舟看到林珊负气似的扭了头,心里觉得好笑,便起身半跪在她面前,“不过,熙和郡主早早地倾心于她的师兄李逸,现在又备受黎国摄政王的眷顾,我怕是没什么机会了。”
唐覆舟看林珊依旧生着气,便拉住了她的胳膊,让林珊看着自己的眼睛,平静地说道:“我人生中的许多选择,都是唐家来替我做的。比如进京,比如入学,比如认识什么人,比如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思想。我努力地与一切和解,”唐覆舟想透过明纸看看窗外,却什么也看不到,“总要说服自己接受一切,我的灵魂才能允许自己活下去。可惜,我虽然得体地展现了唐家的风范,心里却厌恶这所有华丽的表演。”
唐覆舟看到林珊虽然还是皱着眉头,目光已然盈盈,知道她不再生气。便温柔地说道:“直到遇见你,一个性情和思想如此独立的你,我沉睡已久的灵魂仿佛忽然间苏醒。我甚至都要相信老人们传说的双生火焰的故事,也许我们前生就是两朵同根双生的火焰,今生的使命就是找到对方,我很多时候都想要不顾一切,让灵魂指引我们为彼此燃烧。可是,小珊,你是如何看待我的呢?”
林珊伸手覆上了唐覆舟的外衣,向前倾了倾身子,闭上眼睛。再次睁开时,目光里已然流动着坚定与毫不遮掩的欣赏,“我很早就说过了,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唐覆舟牵起林珊的手,“那你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呢?”
林珊却黯了眸,“林珊,愿为公子毕生之知己。可是,我们都只能陪在一个和自己长久的人身边。究竟能一起走多远,从来就不是个人意愿能够说了算的。不论是白先生与苏子,还是曾经的熙和郡主与李逸,这些情,都比金坚。可是,也只能落个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下场。”林珊叹了口气,狠了狠心,闭上眼睛不让自己去看面前如画的容颜,又或是不想让自己的泪流下来,她像背书一般,说道:“我并不认为,上天对林珊和唐覆舟会更加仁慈。”
这番话,是今天下午,苏牧听说林珊接到唐覆舟的邀约后,对这个唯一的义女所说的。苏牧看到捧着描着梅花的请柬一心欣喜的林珊,终于把她叫在自己面前——“小珊,你知道唐覆舟为什么来到苏城吗?”
……
这番话显然伤了唐覆舟的心。他凝固了表情,过了好久才想起从地上站起来,颤颤巍巍地重新落座。
整个的后半夜,两个人便静默地饮酒,一杯又一杯,唐覆舟一遍遍地抚上左手拇指上墨绿的扳指。喝到最后,唐覆舟抚摸扳指的动作都已经颤抖——这是象征唐家权势的扳指,历来传给唐家的掌权人。唐覆舟今夜,原本是想从林珊口中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只要她愿意,他便有了不顾一切要把她留在自己身边的勇气。可惜,他所钟爱的人,他以为不一样的人,竟然也没有什么不同。
两人相伴离开春风坛的正殿时,大雪已然停下。唐覆舟在前推开殿门,林珊抬眸向外望去,只见白日学宫里多样多姿的色彩棱角已然化为一片片无声的寂白。世界是无比的纯净,恰似一片赤子之心。林珊伸开双臂,如同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在唐覆舟的笛音里跳起《落梅》。殿前的红梅花随着悠扬的音律落下点点花瓣,又飘入她纷飞的衣袖间,美得像一幅画。唐覆舟吹着笛子,所有的天地人生,仿佛都已经不重要了。他只有此刻,而这便是此刻存在的意义。
积年后,林珊常常想起他们共同度过的这唯一的冬日。她与唐覆舟,从来不曾言说过爱,所以林珊一生也没有想明白,他们之间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还是只是情。两个人也许真的是传说中的双生火焰,遇见了便要尽情地燃烧。可惜一生太长,而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他们来不及问问来因,也来不及问问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