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 扬州之行 ...
-
秦可卿这个人,原著中对她的交代也不明确,但为什么说一切的起因皆在这秦可卿身上,是因为她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后面两句已经说得很清楚,漫天谣言说种种不肖之举皆出自荣国府,其实这一切孽债的起始原因实是出于宁国府。而判词的配画也作了呼应,画的就是秦可卿上吊。
所以红学家们推断,一切开始的起因,都出在秦可卿之死上。
关于秦可卿之死,有很多种说法:据刘心武的分析,这位秦可卿姑娘,应该是“月派”藏匿在贾府的一位公主。
刘心武的分析里,红楼梦原映射康熙朝,当时九子夺嫡,争得十分激烈,所谓的“月派”,就是隐射太子那一派。太子两立两废,最后被圈禁,说偷偷送了一位格格出来,便养在江南曹家。
这秦可卿之死,就是“月派”失势,秦可卿因此自绝饮食而死。
但也有说法,说贾府中人对秦可卿的态度,并不像是对一位公主。若她是一位公主,就不可能让她去服侍宝玉睡觉,让宝玉去她的屋子在她的床上歇息。而且秦可卿在贾府的生活态度,绝对是一个“温柔,贤惠,低眉顺眼”的重孙子媳妇的态度。而且若真是“月派”失势,秦可卿的葬礼上,就不会来那么多王公显贵,大家避嫌还来不及呢,哪里会来凑这个热闹?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说秦可卿和贾珍“□□伦”,道德沦丧,最后事败,秦可卿自裁而亡。为什么秦可卿和贾珍的这件事,能危及日后的贾府呢?那是因为“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小说中一再强调,自宁荣二公以来,贾府历经四代皆以“德”治家,而皇妃贾元春之所以得以入选,也是因为贾府“有德之家”的名望以及贾元春自己的“德才表现”,而皇帝册封贾元春的封号也是“贤德妃”。就是说,皇帝因为贾妃的“德”册封她,贾家因为自身的“德”得到皇帝的肯定,并且依仗贾妃在宫中的地位维护贾府的地位,一旦日后有人给皇上参上一本,说贾府实则是个“道德沦丧”之家,贾妃的“德”和贾府的“德”就显得可笑,甚至有欺君的嫌疑。
真实的历史上,曹家在惨烈地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只能说隐隐有投向八王这一边的嫌疑,但也没有明确表态,因为曹家实则是康熙的嫡派。曹家真正的衰亡,是因为雍正上位后,查补国库亏空,曹家因康熙四次南巡住在曹家,曹家用找国库借的银子建别馆,结果雍正上位后他们家还没还完银子,雍正又是个冷面冷心的,因此就获罪抄家了,但雍正抄家曹家,是不是因为当时夺嫡时曹家站错队,惹了雍正的嫌疑,这就说不清了。
且不说这两个说法对不对,但是秦可卿确实年纪轻轻就死了,而且确实是“不思饮食”,吃不下饭虚弱而死,不仅她死了,她的贴身丫鬟“瑞珠”也触柱而亡,就是说,和秦可卿相关的人员,都死了个干净。
她的死,拉开了红楼梦一切悲剧的开幕。
却说这日宝玉贾环下学回来,去贾母处请安,却见贾母面带忧虑,见了他们兄弟俩,方掩饰住了,宝玉原没看出来,贾环却看出来了,拉着贾母身边的鸳鸯出来,问:“这是怎么啦?我见老太太面上不大好。”
“是南边来的消息,说是姑太太不好了。就是您和二爷的姑母。”姑太太说的是贾敏,怕贾环不明白,鸳鸯还补了一句。贾环恍惚,贾敏一去世,这林黛玉就要进贾府了。看贾母方才这态度,对贾敏这事着实担心。但也可见贾母是长辈爱护小辈,为了不影响宝玉贾环这些小辈的心情,不在他们面前露出来,但想必心里是不好受的。
既然贾母担心,不知会不会打发人去林家看看贾敏,如果能有机会,贾环却想借机出一趟远门,因他这些年也有了一些积蓄,想去南边远一点儿的地方置几块地,匿名建座庄子给自己以后用。他早没办这些,一来是没有机会出门,贾府现在京都,他就算有机会自己出门也只能在京城周围,这样以后置了产业也容易被人以“贾府连带产业”给没收充公了;二来他毕竟年岁轻了一些,独自一人或和宝玉两人单独出去办事恐怕不能服众,倒被人算计了去,因此想等自己年岁长一长再办。
因问道:“那老太太不打发人去看看?”
鸳鸯道:“这我倒不知,也是,能打发人去看看也好,好歹也知道是怎样个情况,免得单在这边悬着心。”
说着两人进了屋子,贾母正拉着宝玉说话,见他们进来,笑道:“环儿跟你鸳鸯姐姐倒亲近,两个人还瞒着我这老婆子说起悄悄话来了。”
鸳鸯忙道:“是三爷问我晚上吃什么,想是有想吃的了,才这么问,哪里就瞒着您啦。”说着众人笑了一回。因传饭,贾母就打趣问贾环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贾环忙澄清自己什么都爱吃,也就随便一问,鸳鸯姐姐就是爱埋汰人。
等晚上都歇下了,贾母才问鸳鸯今日跟贾环说了什么。
鸳鸯忙道:“也是三爷细心,想是进门的时候看见老太太面上不大好,问是什么缘故。得知了姑太太的情况,还说要是老太太实在担心,何不打发人去姑爷家看看,一来好有个照应,二来能随时得知情况,岂不比咱们单在这边悬着心强些?”
贾母叹道:“难为他想得到。我何尝不想打发人过去看看,只是这一来林家也系世禄之家,如何就没人奉侍汤药?咱们打发人去,未免有些越俎代庖,倒叫人笑话我们没礼数;二来姑爷府上现在扬州,路途太远了些,咱家的这一辈子侄,叫谁去我也不放心。”
鸳鸯自小跟在贾母身边,察言观色的本事不小,她心知贾母实是被这主意打动了的,因道:“原是我没见识,但奴婢想,这做母亲的关心自己的女儿,打发人去看看,任谁也越不过这个礼去。再则年轻一辈的爷里,哪里就没人了呢?琏二奶奶如今管家,琏二爷的担子卸下不少,去扬州看一看,也跟在老太太跟前尽孝心是一样的,琏二爷虽在人品礼数上不如珠大爷,但依我看,这人情世故上,却是比珠大爷强了不少,叫他去看一看,也是跟姑爷家亲近之意。”
其实贾母心里也实在想打发人过去看看,这老太太也不是个完全遵从礼数的主儿。贾敏去世以后,老人家强烈要求把林黛玉接过来,后来也确实接过来了,可见这老太太爱护女儿的心思一上来,那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
因此听了鸳鸯这一番话,心里舒坦了,为自己打发人去瞧瞧贾敏提供了较好的依据。第二日老人家也就理直气壮地把贾琏唤了过来,如此这般,安排他去林家看看贾敏,时时传信回来,好叫这边安心。
贾环第二日也得了这个消息,暗道贾琏这一去,估计到了那边,再待两三个月就赶上贾敏去世了,到时候估计就顺带把林黛玉带回来了。
林黛玉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她并不是不通人情世故。原著第六十二回里黛玉和宝玉聊天时提到:“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她也能看出来探春是有才干的,也看出来探春有顾忌“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而且大家都说林如海去世,贾琏送黛玉回去奔丧,回来大发了一笔横财,这件事儿,作为宝玉的原身曹雪芹把它在文里隐射出来了。请问,他当时一个不理事的公子,也没有跟着黛玉回林家,他是如何知道的?必然是当事人黛玉跟着贾琏一去一回,知道贾琏借此把林家的家产揩油揩了一大笔,她一个弱女子没办法改变,但她必然知情,因此肯定也会跟最亲近的人说,曹雪芹才能得知,才能在文中写出来。
但她也有一个文人的通病,太清高,估计还有些“视钱财如粪土”,因此由得贾琏发了这一大笔横财,她估计也以为自己以后会嫁给宝玉,因此她的钱财就是宝玉的钱财,也就没什么了。
贾环此时听说贾琏要去扬州,因此便跟贾母磨上了。他读书骑射这些年,文才武功都不弱,只是年纪小些。此时听说贾琏要出门,便跟贾母说想跟出去见见世面,狠磨了一阵。且贾环这么一说,宝玉给听见了,也闹着要去。
原来宝玉这些年因有了一个同行同坐同止同息的兄弟,倒把那在脂粉堆中厮混的心思淡了许多。因为有一人时时陪伴,心里时刻惦记着的是自家小弟书读没读好,读没读透,骑射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强壮了许多。而且两人白日读书骑射在一起,晚上吃饭休息在一处,只除了不在一个床上睡,几乎全天都在一起了。连贾政有要教训的时候,也必是两兄弟一起去,因此倒没多少机会接触闺阁里的姐姐妹妹,便和正常的世家男儿一样,倒把那好色□□的名头淡了不少。
此刻听贾环说起要跟贾琏出去,也勾起了宝玉的兴趣,他长这么大,也只在京城四边混一混,倒没出过什么远门。宝玉自小待在贾母身边,自然知道他有一个嫡亲的姑母,是嫁到姑苏林家去了的。这姑母在贾母的口里,那自然是无一不好,无一不精,是个最最绝顶的人物。但见每每和王夫人元春等提起此人,这二人却是一副不太爱说的样子。王夫人不爱说贾敏,是因为自古嫂子和小姑子都处得不好。看林黛玉那性子,她母亲自然也是有几分清高的,而王夫人这人又心计颇深,贾敏又聪明,自然能看出王夫人的一些心计,两人处不好是必然的。而元春,自小养在贾母身边,贾母说好,她母亲说不好,她一个做女儿的,自然不好就这个发表什么评论,宝玉问起这个,她也不太方便说。因此对宝玉来说这位姑母,不仅美好,而且神秘,他着实心向往之,这次能有机会去见一见这位姑母,且又有贾环陪着,他便对扬州之行,热情非常。
本来这贾环自从跟在贾母身边,从来是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乖巧顺服得很,这还是头一回他提出这么一个要求,不满足吧,贾母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但是这宝玉也闹着要去,贾母就有些不愿意,因为宝玉自小没有出过远门,此刻放他出门,贾母实在不放心。但到底是两个最心疼的孩子,两兄弟一起上阵,贾母最终磨不过,连着两天从早到晚听他们兄弟两个说这个,贾母终于妥协,答应让贾琏带着他们兄弟俩一起去扬州。
那边贾政也是个不管家的,听见两人要“不顾学业”跟着贾琏去扬州,气得把宝玉贾环两个叫到书房跪了一下午,但也不知兄弟两个跟贾政说了什么,到晚上吃晚饭的时候,贾政也对他们的扬州之行默许了。这真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啊。
因贾母实是忧心贾敏病情,作速择了日期,第三日便叫贾琏带着宝玉贾环两个,并一众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却说这日船上,因见天气晴好,两岸风光无限,贾环一个人坐在船头,看着前面一派碧波万顷,水天相交的美景,感受着迎面的风微微地吹抚在脸上,心里再一次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自由。
他这边闭着眼睛感受凉风,后边宝玉过来,拍了他肩膀一下,道:“环儿,别在船头,仔细招了风。”
他回过头冲宝玉一笑,这一笑发自内心,是贾环的脸上很难见到的,宝玉见了,不由心软,感叹道:“我许久不曾见你这般开心过了,罢了,船头就船头吧,我也来吹吹风。”说着把贾环往旁边挤了挤,自己一屁股坐下了。
兄弟俩个坐在船头,只觉微风拂面,说不出的清爽。
“二哥哥,你怎么不陪焦太爷爷过招啦?”
宝玉偏偏头,避过风,回道:“太爷爷老了,现在回回过招,他都陪我走不了几招就喊累,没意思的很。”
这次下扬州,他们把焦大也带上了,是贾环跟宝玉说的,宝玉原也不知他要干什么,但他倒是很相信贾环,贾环让带,他就带上。
贾环听见宝玉的回答,点点头:“嗯,也是,这府里,除了太爷爷,别人也不敢跟你真动手,幸亏我们把太爷爷带上了,不然我可不陪你解闷。”
宝玉笑道:“原来带太爷爷是为了给我解闷啊,我可不知你环三爷这么为我着想,对了,你管我要的那些银子,都收着啦?”
贾环点点头,问:“你也不问我为何问你要那些银两。”
宝玉一笑:“我问什么,横竖你不会害我,别人不知,我还不知道,你自小就是有自己一番主意的,这回定是又有了什么鬼主意,心里算计着呢。只希望你拿着这些银子,能再生些银子,别全打了水漂儿。”
贾环也笑:“那可说不准,指不定我拿着这些银子就干了什么,到时候银子收不回来,你可别问我要。”
两人这边银子来银子去,正巧贾琏出来,见他们兄弟两个在船头坐着,也过来凑凑热闹,恰巧听见一句银子,笑道:“什么银子不银子的,莫非你们两个还缺了银子不曾?”
兄弟三个又玩笑一回,末了,贾环问道:“琏二哥,这姑父府上,不知是个什么光景,有什么忌讳,咱们可别行错了什么,恐叫人耻笑了去。”
贾琏因此又跟他们介绍一番,这一介绍,贾环才知原来自己对于林黛玉身世的理解,有些偏差。
原来他以为林黛玉家世比贾家,薛家很差了一截儿,因此才这么受人欺负,现在听贾琏这么一介绍,满不是这么回事儿。
这林家祖上是侯爵,和贾母的娘家一样,而林如海本人是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比贾政的工部员外郎要高的多,且人家林如海还是前科探花,全国第三名,林家又人丁有限,巡盐御史又是个肥差,这样一来,这林如海名声也有了,才华也是全国公认的,又有权有钱,也难怪贾家会把唯一的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也难怪贾琏去送林黛玉奔个丧揩油都能揩“两三百万两”,怪不得,真是有前途的人家啊。
贾环心想,这林黛玉完全没理由自卑自怜啊,莫非还真是性格原因?他看了看旁边的宝玉,反正以后宝玉和黛玉会很好,他贾环估计也能和黛玉搞好关系,这样他在扬州置办一些产业就能放心的多,而且也可以帮宝玉和黛玉他们置办一些,这样以后大家可以一起跑路,跑路了也不用担心被饿死。关键是以后千万不能让贾家把林家的钱财全部刮走了,用来填补贾府的亏空,这无底洞反正也填不满,填了也白填,大家还是保命要紧。所以一定要通过宝玉不停地给黛玉灌输这种观点:自家的钱财很重要,不能被外家人给白白得了去,一定要不计一切手段不计一切方法誓死捍卫林家的财产。
林黛玉这样聪明,一定能想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样他和宝玉的同盟里(虽然宝玉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和贾环进了这样一个同盟。)又多了一位有钱的助力,大家的未来,很乐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