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赫承先求应乡试 ...
-
一部中国历史,正史中往往都是些讳莫如深,吞吞吐吐,像是一幢无门无窗的黑店,让你窥测不到半点真相。反倒是野史中留下些有趣的记载,倒像是在黑店上留下的几丝缝隙,有时可以扒在上面偷窥到一些事实来。就算是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也能反映出时人的一些看法。
近读清人李岳端的《春冰室野乘》,时有解颐之言。像读到一条《赫承先求应乡试》,很是有趣,不妨抄一段:
"赫德……之子名承先,酷慕中国科第之荣。其父乃为延名师,教为制艺。京师人有见其课稿者,饱满畅达,居然二十年前好墨卷也。试帖楷法,亦端谨不率。癸巳万帮恩科,必欲援金简故事,以内务府籍应试。执政者顾坚不许,赫嬲弗已,用藉庆典恩数,赏以三品衔候选,而卒不许其应试。一时翰苑中人,皆失望懊恼。"
赫德,英国人,从一八六一年到一九一一年,做中国总税务司达五十年之久。我初见此条时,多少有点不太信,赫德一直没加入中国籍,甚至他在中国那么长时间,后来连夫人和未成年的女儿也陪同身边,以至于夫妻二人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以现在的事实离婚的说法,他离上六七次都绰绰有余。这些也只能说明,他仍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英国人,一直把中国当成一个雇主而不是生身父母。以这样的人,怎么会对他的儿子"为延名师,教为制艺"呢?可有资料说赫德的确让儿子学习过八股,想让他应试,这怎么说得通?(见《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二,这个"赫承先"是他的)抄的这一段里说的"援金简故事",指的是朝鲜人金简纳监应北闱试之事,赫德准也提出此例,而李岳端是时人,这样的记载总是亲耳听说过,就算有点离谱的地方,大体总是事实。赫德难道疯了,让他儿子,一个大英帝国的世家子弟来吮中国的赘痈?就简考中了又有什么用?李岳端在文中一厢情愿地说是"酷慕中国科第之荣",那也只是皮相之言,当不得真的。后来,重新翻了下卢汉超先生的《赫德传》,才多少猜到点真相。
赫承先,本名为埃德加·布鲁斯(EdgarBruce),是赫德的独生子,一八七三年出生在中国。他的具体生平资料我也没见到,不过他在一八九六年就回到英国伦敦办事处任职,不再来中国了,一点也不象"酷慕中国科第之荣"的样子。《赫德传》中有他一幅照片,人也很清秀英俊,不象大陆早期电影里一说外国人就不是满面胡子就是脑满肠肥的样子。赫德对这个儿子极为疼爱,生下来后,赫德给好友金登干的信中,自吹自己这个儿子是"了不得的男孩",到一八九五年,布鲁斯归国完婚,赫德却将布鲁斯召回北京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私人秘书。此举的意思当然是要扶植这个儿子,可是布鲁斯人懒散,又对在中国发展没兴趣,赫德一番苦心白费,
布鲁斯一八九六年也就回国去了。
赫德任用私人也是出名的,他对中国建立近现代税务机制是有贡献的,但也总将税务司当作自己的私产,以至于后来离任,推荐的继任者裴式楷就是他的妻舅。那么,他在布鲁斯小时请塾师教他八股,盼望能应试,与其说是布鲁斯酷慕中国科第之荣,不如说是赫德已明察了中国科第对仕途的帮助。如果布鲁斯能够取得进士,对于清政府来说,继任的赫税务司是大清黉门中人,自然是用之不疑。而他鹭宾·赫德,也顺利完成中国总税务司政权交接的任务。可惜,赫德的算盘打得太响了,他白在中国呆那么久,忘了开科取士,选拔英才只是科举制的初衷,只有大唐盛世才可以允许异国人也来应试,到了清末,那已是"名器攸关",赫德认为这可以
体现大清帝国四夷宾服的伟大气魄,但大清帝国的领导阶层却认为这是乱了国家名器,是万万做不得的。于是,赫德这处心积虑,打得山响的算盘,到此算是全盘告终,白白培养了一个会写八股文的大英不列颠子民。
事情原委也只是这样,李岳端最后有几句对翰苑中人"皆失望懊恼"的猜测,却比事件更有趣:
“……盖承先果入场,则必无不中,中后贽敬,必可获巨万也。”
读到这时,我也不仅失笑。这个李岳端,到今天大概也有百年了,我从这句话中却好象看到他在撇着嘴说话的样子。他觉得,翰苑中人的失望懊恼,并不是由于国家局于偏见,让一个异域真才失之交臂,而是因为不准布鲁斯能加岁考,他们拿不到布鲁斯中举后的巨万贽敬。而"必无不中"四字,也下得很有深意。赫承先的八股文写得再怎么好法,也没人敢说"必无不中"的满话。所谓必无不中,只怕是从那巨万贽敬生发来的。李岳端大概也是清亡后写此书了,不然,告你个"恶意诽谤",以当时的法律,关上十年八年还算领导对你宽大了。
(乡试中后是秀才,不过以赫德的主意,当然不会让赫门承先仅止一领青衿,恬淡度日的。日后的府试岁考,那是必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