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后记 ...

  •   后记
      《锦》的故事构思来自于上一则故事《蜨》,终究因为身为作者的本人,似乎陷在《蜨》里太深,总觉得有些问题越抹越黑,并未达到最初清理的目的,于是想再用一个故事来厘清思路。我或者已经失去了与世间交流的渠道,又或者说,失去了与自我沟通的管道,除了文字,文字这古老的东西,断断续续地宛如稀薄的空气,环绕着,横亘着,渐渐消散殆尽。
      《锦》大概是在前年年底定稿的,这样一个故事,写完之后,放置了很久,仿佛是我疲累了,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人物到达了某个极点,总之,都不想再看到对方。定稿后,录入完毕,胡乱校对两次,便寄给老大。老大说,感觉主角仍是古亦——确实是如此,《蜨》中的视角是古亦,而《锦》中所补充出来的视角则是尝试从古锦和辜余的眼中看待古亦。人会因为立场、视角、心境、经历等等的不同而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看法观点,这便是我尝试其他可能性的途径,通过文字,去找出生命的无数种可能性,虽然我的尝试所得到的答桉仍是那么有限,似乎,又一次让自己陷落到某个井中,只能继续坐井观天。
      老大问我是不是不太好的结果,关于古锦,二十五岁和永夜。我说是的,就是那样。故事在预设的时候,我一直尝试让她活下去,至少,要活到故事结束的时候,这一次,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真真正正打心底不想她死去,即使是第一稿和第二稿的时候,也仍旧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只是写到定稿的那天,那天凌晨,窗口的阳光进来了,我却仿佛看到那样的狂躁,属于晨曦的狂躁,红酒一样,仿佛是古锦血就那般淋漓泼洒下来,笔就走到了永夜。或者,正像他俩的对话,那也只是一条界线。
      过去的一年,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我自己都能分明地感觉出来,我想,那真的是大到一定程度了。
      正月初三时,见到北京小地主,她的精神比上一次的感觉好多了。在厨房里给她打下手,煮了一桌饭菜,吃了,起身告别,并没有太多的对话,很匆忙的一天,却能感受到平静和安宁,很有些「岁月静好」的意味,我以为,这是极其难得的。仿佛,回到了我在北京度过的那几天。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其他天都不一样,仿佛那一天,我是破网之鱼,在水中,不用再身处窒息的环境而不得解脱、四处碰壁。
      地主给我带了条手工编制的红毯子,颜色很暖,看着舒服极了。回家后,妹妹说,结婚的时候铺在牀上会很好看。我只是笑了笑。毯子有股子韵味,和城市里的,或者说,和我生活的地方,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写《锦》的时候,找了很多钢琴曲来听,就播放着听,并不全是古典音乐,也有一些在网上找来的钢琴版的动漫插曲。往往一首歌来来回回折腾着听,听到要吐了,换一首,继续折腾。文字的书写过程似乎也是这样,看着自己写的东西,时而想全部撕毁,时而又好像他们会流出血来,断断续续,在裂缝里,在废墟上,构筑勾画虚妄之城。
      乐曲参差不齐,好的钢琴曲会把人带入到那个场域之中,仿佛就是那个演奏者,手指会跟随音乐起伏而跳动似的。有的乐曲,一听,就知道是爲了炫技,弹奏者凌驾在乐曲之上,自以为操控乐曲,却不知道已经陷入到技巧之中而失去了灵性。
      我不懂音乐,只是凭着感觉说出这些,或者竟是些一厢情愿的妄语,痴人梦呓。
      写字的、画画的和演奏的,本质上会有相通之处,都可以称之为手艺人,依据自己手中所有的工具,也依据自己与工具间的磨合程度——这个,或者可以说是技艺、手艺,也依据自己的人生生活经验经历,综合种种,最后製造出一件作品来,用来记忆和承载过去的种种。有这样的可能,人的技艺不精,便会被工具生生拖垮,就像那些炫技的作品,往往弹着弹着就混乱不堪、顾此失彼了。也有这样的可能,尽管技艺精湛、工具优良,却终究少了点心、少了心底的那点东西,终究造出了的是精致的壳子。又或者有这样的可能,壳子太过粗糙,盛放不下盛大的内涵,撑破了、崩坏了。又或者工具不对,用起来总不趁手……
      终究,我想要的,是其中各个都能达到完美的契合,看过那样的画,听过那样的曲子,也见识过那样的文字,总想着,自己也要试着做看看,却常常不得其门而入。
      徐徐在文下的留言有一句是:「我所依赖的,无非是陌生人的好心」——这个博客和身为看门人的我,能够坚持走到现在,依赖的,正是诸位看官的好心。无论你们留言与否,无论你们看过多少,都谢谢了。祈愿诸位新年平安喜乐、身心康健。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7章 后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