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七政五纬 ...
-
关于“七政五纬”的详细解释如下:
七政
“七政”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术语,指的是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也称为“七曜”或“七纬”。具体来说:
金星:古称明星或太白,因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而得名。金星在黎明时出现在东方称为“启明”,黄昏时出现在西方称为“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简称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水星:古名辰星,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火星:古名荧惑,同样地,古籍中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古代人民认为土星每28年运行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镇28星宿中的一宿,因此叫“镇星”。
五纬
“五纬”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颗行星,它们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像织物的横线一样,因此得名“五纬”。这五颗行星也被称为“五曜”,因为它们在天空中的亮度和运行轨迹对古人来说非常显著。
在古代中国星占学上,“七政”和“五纬”都非常重要。古人认为这些天体的运行和位置与人间的吉凶祸福有关,因此在天文观测和星占预测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七政”和“五纬”的概念也与古代中国的五行思想紧密相关,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五行元素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