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第 24 章 ...
-
阴间冥府,幽光闪烁,秦昭王嬴稷,以先祖之尊,威严矗立,面对着胡亥,语重心长,字字千钧,将数百年来的家国往事,缓缓铺陈。
胡亥啊,你可还记得,我大秦一族,上古之时,自女修吞鸟卵,得大业之始,便已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辉。我们的血脉,源于黄帝,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获赐黑色旌旗飘带,承蒙天恩,赢取姓氏之荣,娶姚姓美女为妻,自此,嬴姓一族,繁衍生息,代代相承。
费昌为商汤驾车,中衍之后,世世代代,辅佐殷商,贵胄显赫,及至周室东迁,非子受封,襄公护驾,秦国始立,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盛,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终至始皇一统,六百六十七载,三十七位君主,披荆斩棘,与诸侯争雄,与西戎抗衡,血染战袍,泪洒疆场。昔年我秦借粮于晋,及至我秦饥荒,却遭遇晋国的趁火打劫!最终打了韩原之战。
到三家分晋后魏国夺我河西之地,这期间,即便遭遇出子之乱,我儿嬴柱英年早逝,亦未尝轻言放弃。崤之战,韩原之战,石门之战,少梁之战,长平之战,乃至于秦一统六国,都伴随着无数的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秦国的每一步,步步艰辛,寸寸山河寸寸血,老秦人更是倒下无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可你,身为大秦子孙,如何能忍心,让李斯、赵高之辈,借沙丘之变,篡改遗命,害死忠良蒙恬,逼死兄长扶苏?你又怎能让大秦的丰功伟绩,毁于一旦,让项羽一把大火,烧尽咸阳?
嬴稷说到这里,不禁闭目长叹,再睁眼时,目光已投向一旁的范雎:他因我的此次重生,急于求贤而陷于险境,被魏国长期毒害,最终饮恨而终。范雎,你的心中,可曾有过悔意和失望?范雎的目光,交织着失望与痛楚,范雎在嬴稷的询问下,内心翻涌如潮,他的脸上闪过复杂的神色,仿佛在一瞬间经历了无数次内心的挣扎。他的眼神先是闪烁不定,随后渐渐凝聚,透露出一种深邃而又略显疲惫的光芒,那是对过往种种的反思,也是对未尽事业的不甘。
他微微启唇,语速不快,每个字似乎都承载着千钧重量:君上,我心中何尝没有失望?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回想起自己在秦国的那段时光,从一个落魄的士子,到成为一国之相,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大秦百姓能够安享太平。然而,看到后来发生的一切,我心如刀割。
范雎说到这里,喉头微动,似是在强忍着某种情绪。他的手指轻轻颤抖,紧握成拳,又缓缓松开,这个细微的动作仿佛是他内心斗争的外在体现——既是对胡亥行径的愤怒,也是对自己未能亲眼见证大秦永恒辉煌的遗憾。
他的目光再次转向胡亥,其中蕴含的不再是单纯的失望,还有一份深深的忧虑与期盼。我辈之人,生于乱世,死亦当为社稷计。胡亥啊,你是否能理解,权力并非玩具,它是责任,是担当,是无数前赴后继者的寄托。我希望你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体会我等先贤的不易,以及那份对国家深沉的爱。
言毕,范雎的面容恢复了一丝平静,但那双眼睛深处,依然藏着无法释怀的忧愁。他深知,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但至少在此刻,在这幽冥之地,他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化作一声声沉重的警钟,回响在胡亥的耳边,也回荡在所有嬴氏先祖的心间。看看胡亥,又轻轻转向身旁的卫鞅,轻声问道:前辈,你我毕生心血,皆付诸东流,你心中的苦涩,是否也如同我一般,难以言喻?
卫鞅的面容在阴间的微光中显得异常肃穆,他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眸中,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有对当下悲剧的无奈。他轻抚着手中那看不见的竹简,仿佛是在抚摸着往昔改革的痕迹,缓缓开口:
我曾以法治秦,使弱秦变强,虽遭人非议,但心怀社稷,无怨无悔。胡亥啊,你可曾知晓,法律之严明,不仅在于惩恶,更在于护善,保护那些为国捐躯者的成果。你的一念之差,不仅毁了自己,更将先辈们倾尽心血构建的大秦帝国推向了深渊。
张仪紧随其后,他的脸上挂着一抹苦笑,言语间却藏着锋利:纵横捭阖,非为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计谋。胡亥,你可知,一朝之主,当以天下为重,以民为本。你放纵奸佞,听信谗言,置国家于危亡而不顾,这不仅是对列祖列宗的背叛,更是对天下苍生的不负责任。
百里奚则以更为柔和的语气,似乎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昔日,我以微贱之身,助穆公成就霸业,秦国的每一步崛起,都浸透着先人们的汗水与泪水。你所拥有的,是多少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然而,你却轻易将其挥霍一空,这不仅是对先祖的背叛,更是对大秦未来的不负责。
蒙恬与蒙毅两兄弟的虚影并肩而立,他们的目光中既有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也有对胡亥的深切失望。我们蒙氏一门,世代效忠秦室,战则为将,守则为盾,誓死捍卫大秦疆土。你却听信小人,将我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殊不知,你亲手斩断的是大秦的脊梁!蒙恬的话语中带着未竟之志的遗憾,而蒙毅则是沉默不语,但那凝重的神色已说明了一切。
白起的影子也在其中,这位战国时期的杀神,此刻却只余下深深的叹息:我一生征战,虽有杀伐决断之名,但每一场战役,都是为了大秦的扩张与稳定。你身为君王,却不识大体,滥用权威,令无数无辜者陪你一起沉沦,这比战场上的杀戮更令人痛心。
在这一连串的质问与责备之中,胡亥的身形愈发渺小,他的脸庞上交织着惊恐、悔恨与无助。嬴氏列祖列宗们的身影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是一种无声的谴责,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他们的眼神中,既有着对胡亥个人命运的哀怜,也有对大秦未能延续辉煌的痛惜,更有对后来者的期盼——愿后来者能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
记住,嬴稷的声音再次响起,穿透了阴间的寂静,权力与责任并存,每一个决定,都应当以国家、人民为重。我们嬴氏的荣耀与耻辱,皆系于一念之间。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嬴稷的神情,更是复杂难明:从百里奚的勤勉治国,到卫鞅的铁血变法,再到张仪的合纵连横,直至范雎的远交近攻,再到蒙恬、蒙毅的北御匈奴,你可曾想过,他们每个人的血泪与牺牲,都是为了大秦的明天?你对得起他们的碧血丹心,对得起我们这些为了大秦倾尽所有的先祖吗?
随着嬴稷的话语落下,幽冥之中,自伯益至嬴政,所有嬴氏先祖的虚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意志,共同注视着胡亥,那目光中,既有对后辈不幸的哀怜,更有对不肖子孙的责备与愤怒。这不仅是对胡亥个人的质问,更是对那段辉煌又悲壮历史的深切回顾,提醒着在场的每一个灵魂,勿忘先辈之艰辛,勿负家国之重托。
当嬴稷的话语落下时,如同沉重的鼓点敲击在每一位嬴氏先祖的心头。他们中的每一个,无论是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还是默默守护家族的成员,此刻都静默无声,唯有深邃的目光在幽暗的阴间地界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伯益,那位最早赋予嬴氏一族姓氏的先祖,他那双饱经风霜的眼里映出了远古的智慧与沧桑,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嬴稷的话表示着无声的赞同。他微微点头,仿佛在说:吾等自古以来,便以勤勉与贡献为荣,后世子孙,当铭记此训。
费昌,那位曾为商汤驾车,助商灭夏的先祖,其影像在虚空中显得格外坚定,他轻轻抬手,做了一个稳重的手势,似乎在强调:权柄之下,更要懂得谦卑与谨慎,勿让一时之利蒙蔽了双眼。秦穆公,这位曾在春秋时代奠定秦国基业的伟大君主,此时也出现在了嬴稷身旁,他的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直视着胡亥的灵魂深处。他缓缓开口,声音里既有威严,又带着几分悲凉:
胡亥啊,想当年,我以五张羊皮换来了百里奚,又以宽广的胸襟接纳了由余、蹇叔等贤士,才使得秦国得以东进,称霸西戎。那时的秦国,虽不及后来之强盛,却也是靠着一代代人的智慧与勇毅,一步一步坚实地走来。我与晋国争雄,虽有胜有负,但从未忘记过对百姓的责任与对未来的筹划。
你可曾记得,我穆公用计救晋惠公于绝境,非为私情,乃是出于对道义的坚持。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边陲小国成长为霸主,靠的是诚信与勇武,而非诡计与私欲。你今日之所为,背离了先祖们奠定的基业,更背叛了秦国百姓对你的信任与期待。
穆公转头望向范雎,眼中闪过一丝惋惜:范雎,你的遭遇,我心知肚明,你为秦国的强盛献出了智慧与忠诚,却未能亲眼见证秦国的辉煌。你我虽未同世,但同为秦国之臣,你的痛楚,我感同身受。
他又将目光转向卫鞅,这位秦国变法的先驱:卫鞅,你的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强大,却被后世所误解。胡亥,你看看这些前辈,他们哪一个不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哪一个不是在生死之间选择了国家的利益?而你,却轻易地将这一切付诸流水。
穆公的话语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痛心与责备,他再次望向胡亥,语气沉重:秦国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在血与火中铸就的,每一个胜利的背后,都有无数家庭的牺牲。你的一意孤行,不仅辜负了列祖列宗的期望,更是对那些为秦国付出生命者的最大不敬。你,当真以为这大好河山,是可以任意挥霍的吗?
在场的每位先祖,无论是穆公、渠梁、还是稷、政,他们的目光凝聚成了千钧之重,落在胡亥身上,那是一种无声的质问,也是一种深沉的期盼,期盼着他能够醒悟,理解并承担起身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与使命。
到了战国时代,秦献公,这位曾在外流亡二十九载,最终力挽狂澜,为秦国止住了颓势的君主,此刻也站了出来,他那历经沧桑的面容上写满了历史的痕迹,双目中既有对过往战斗岁月的回忆,也有对胡亥行为的痛心疾首。
胡亥,你可还记得,我秦献公即位时,秦国是何等模样?四面受敌,内忧外患,我以一己之力,收复失地,改革兵制,与魏国连年征战,才为后来的商鞅变法铺平道路。献公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胡亥的心上,我以身作则,亲自上阵,身负重伤,险些丧命,只为了秦国能有一线生机,为了我们的子孙不再如我一般流离失所。
我未曾想过秦国的未来会有一位君主,竟会如此轻率地对待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基业。你可知道,我在位时,虽未能亲眼看到秦国的统一天下,但我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那一天的到来,那是多少代秦国君主共同的愿景。秦献公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的迷雾,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我虽未能完成大业,却也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而你,拥有了最好的起点,却走上了最错的道路。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你是否记得,我在位时,为了解决秦国的内部矛盾,不惜以自己为代价,废除了人殉制度,只希望秦国能够更加文明,更加强大。而你,却亲手将秦国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你让那些为秦国捐躯的将士,那些为法治献身的百姓,那些为了国家进步付出生命的改革者,情何以堪?
秦献公的声音回荡在阴间地界,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击在胡亥的灵魂上。他看向胡亥的眼神充满了责备,但也夹杂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哀——悲哀于一个本应成为秦国荣耀的君主,却成为了它的耻辱。
秦国的兴衰,从来不只是一个君主的事,它关乎万千子民的命运,关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滴汗水与泪水。你既然背弃了这份责任,就应当承受历史的审判。献公的话音落下,周围的嬴氏先祖们纷纷点头,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胡亥的失望,也有对秦国未来的深深忧虑。
?秦孝公的身影显现,他望着胡亥,眼中既有对未来的忧虑,又有对过去的怀念,缓缓开口,每个字都似有千钧之重:卫鞅之法,非仅为强国,更在育人,教人知法畏法,以法治国,方能久安。嬴虔,那位因卫鞅变法而遭劓刑其身,却依然心系秦国的陕西汉子,即便在阴间,他的身形依旧显得格外挺拔,目光如炬,透出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面对胡亥,他的双手紧握成拳,肌肉在袖口下隐约鼓动,显露出内心的激愤。
胡亥!嬴虔一声低喝,仿佛要将胸中的怒火尽数倾泻而出,你可知道,我公子虔为了秦国的强盛,为了卫鞅之法得以实施,甘愿承受劓刑之苦,隐忍多年。我之肉身虽残,但心志未灭,皆因坚信秦国必将成为天下霸主。而你,身为一国之君,不思进取,反与奸佞为伍,将秦国推向深渊!
他步步逼近胡亥,周身散发出的压迫感令周围的空间似乎都为之凝固。你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秦国捐躯的英魂?他们之中,有我的同袍,有我的子侄,更有数不尽的平民百姓,他们相信秦国的明天会更好,而你,却亲手葬送了这一切!
嬴虔的言语间,夹杂着难以抑制的愤怒与悲凉,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从心底深处掏出的沉重石块,掷向胡亥。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他要动手之际,他却突然停了下来,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意。
今日,我不会对你动手,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自有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但你须知,历史不会忘记,秦国的子民不会忘记,你带给这片土地的伤痛。你的名字,将会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成为后世君王的警醒。
嬴虔的话语落下,四周的嬴氏先祖们沉默不语,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公子虔的理解,也有对胡亥深深的失望与无奈。这一刻,阴间地界的空气似乎都凝重了许多,每个人心中都在反思着权力与责任,辉煌与衰落之间的微妙平衡。
及至秦惠文王,他的形象带着一种深思熟虑的气质,轻声低语:张仪之策,旨在破除合纵,成就连横,外交亦是国力之展现,不可轻视。
秦昭襄王嬴稷身边的范雎,虽然身形虚幻,但那双眼睛里却有着无法忽视的悲凉,他轻叹一声:吾等虽身死,但心系家国,所愿不过后世能承继遗志,勿让先辈血汗付诸东流。
孝文王嬴柱,面容沉痛,声音低沉而有力:胡亥,你作为我大秦的后裔,应当深知,平庸并非不可饶恕,但若陷入昏庸无道之境,那是万劫不复。你可曾反思,你的一念之差,令多少英烈之魂无法安息?
庄襄王嬴异人紧接其后,眼中闪过一抹悲凉与痛惜:胡亥,你难道忘了夏桀的暴虐、周厉王的专制、周幽王的愚昧?这些沉痛的历史教训,犹如一面面铜镜,映照出帝王之失,国破家亡的惨剧。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落得身死国灭,这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警醒你吗?
说到这里,嬴异人的目光严厉起来,仿佛穿透了时空的迷雾,直视着胡亥的灵魂深处:我们秦人,为何能从边陲小国崛起,成为一统六合的霸主?靠的是什么?是先祖们的坚韧不拔,是代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是无数秦军将士的血肉长城。而你,竟甘愿步周幽王的后尘,让大秦江山毁于一旦,让百姓陷入战火与苦难?
孝文王嬴柱闻言,面容更显凝重,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痛心疾首:我们秦人立国,始于艰难,胜于勇毅。想当年,秦襄公率兵勤王,力挽狂澜,救周室于危难之际,才得以封侯,获赐岐山以西之地。那时,周平王对我们寄予厚望,望我大秦能驱逐西戎,安定中原,这份信任与荣耀,是多少代秦人用生命换来的。而你,却亲手葬送了这一切,你让那些在长平、在函谷关前倒下的勇士们,情何以堪?
庄襄王嬴异人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胡亥,你当真愿意成为后人口中的笑柄,与那些昏君同列?你该明白,帝王之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你所犯下的错,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对整个大秦,乃至华夏大地的背叛。
两位先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胡亥的心头,他的表情由最初的惊愕逐渐变为羞愧,最后化为深深的懊悔。在这幽冥之地,面对着先祖们的严厉质问,胡亥终于低下头,泪水无声滑落,那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而秦始皇嬴政,他那傲视天下的身影在此刻显得尤为孤寂,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尽的遗憾与期望:一统六合,非吾一人之力,乃历代先祖之累积,后世子孙,当知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其他的嬴氏先祖们,无论是有名于世,还是默默无闻,都在这一刻凝聚成了一个声音,无声的回响在阴间地界,那是对胡亥的警醒,也是对未来的寄托。他们的眼神里,既有对过去辉煌的骄傲,也有对今日悲剧的痛心,更有对大秦未来能否重振的深深关切。嬴稷的声音在阴冷的地界中回荡,夹杂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痛惜,他缓缓踱步,目光如炬,直视着胡亥,那眼神中既有身为先祖的威严,也有对后辈堕落的深深失望。他的话语字字千钧,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击在胡亥的心上。
嬴稷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凝重而复杂,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设想一番,若你身边簇拥着百里奚的深谋远虑、卫鞅的变法革新、张仪的雄辩滔滔、范雎的谋国之策,以及蒙恬的坚毅勇猛,这些堪比伊尹的贤臣良将,你是否会因惧怕他们如同伊尹之于太甲那般,对你有所规劝和约束,而选择将他们逐一铲除,直到朝堂空荡,只剩下阿谀奉承之辈?
他的脸庞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棱角分明,眼神中既有责备又有惋惜,你沉浸在无尽的欢愉之中,视赵高那昭然若揭的野心为无物,让他如同毒蛇一般缠绕在权力的中心,操纵着你的意志。你是否知道,正是这种放纵,让大秦的荣耀与辉煌,如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
嬴稷的语速渐渐加快,情绪也随之起伏,太甲王,尽管曾迷失,但在伊尹的严教之下,最终醒悟,洗心革面,重新成为一代明君,载入史册。反观你,赵高‘指鹿为马’的荒诞闹剧,不仅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也将你推向了历史的笑柄之列。你的沉默与顺从,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忠奸不分,是非颠倒。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平息内心的波澜,但言语间依然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悲哀,你错失了太多改正的机会,错过了让大秦再度辉煌的可能性。你应当是那位能够驾驭群臣、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君主,而不是一个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傀儡。如今,你已不再是那个初登大位、满怀抱负的少年,而是被历史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的影子。
嬴稷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去的痛惜,也有对未来的无奈,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凝视着那段无法挽回的历史,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胡亥的责难,也有对大秦命运的深深叹息。
说到这里,嬴稷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悲哀,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了不远处静默站立的卫鞅、张仪与范雎的虚影,他们的面容上同样写满了惋惜与沉痛。
卫鞅,你为变法强秦,不惜背负千古骂名;张仪,你以连横之策,为秦国拓宽疆域;范雎,你远交近攻,奠定一统基础。你们,哪一个不是倾尽一生才华,只为秦国能屹立不倒?嬴稷的话语中充满了敬意,但随后又转为对胡亥的责问,而你,却将这些心血与智慧,视为束缚,你害怕他们如同伊尹对太甲那样,约束你的放纵,指导你的迷途。你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毁灭,来回应他们的忠诚与期待。
胡亥的脸上闪过一抹慌乱,随即被恐惧与羞愧所取代,他试图辩解,声音却微弱得几不可闻:我……我只是……
只是什么?嬴稷打断了他,语音中带着几分冷酷,只是害怕失去权力的滋味?只是沉迷于赵高、的谄媚?你可知,真正的王者,不畏忠言逆耳,不惧辅臣如镜,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兴亡,君主的责任,远大于个人的私欲。
面对嬴稷这番激愤的质问,五位贤臣的心境也各自经历了复杂的波澜,他们的心理变化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暗流,深刻而细腻。
百里奚心中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他深知,一位贤明的君主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若自己身处其时,定会尽力规劝,但同时也感到一种无力,因为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君主自身的觉醒。他想象着,如果自己未能得到信任,最终落得被误解的命运,心中难免生出一丝哀愁,但更多的是对后世君王的期盼,愿他们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卫鞅的内心则是愤怒与无奈交织。他一生致力于变法强秦,深知法度对于国家秩序的至关重要。对于嬴稷的指责,他内心深处燃烧着对昏君误国的痛恨,同时也不禁反思,若自己在此,如何通过法制的力量约束赵高之流,避免悲剧重演。这种反思中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以及对法治精神不灭的坚持。
张仪则在心中勾画着一个又一个计谋。他思考着如何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中,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巧妙地引导君主走上正确的道路。张仪的内心虽然对胡亥的行径感到失望,但也激发了他更加精妙的外交与内政策略的构想,想象着如何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既避开了君王的猜忌,又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范雎的思绪则更为深远。他想象自己若在场,会如何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仅对外,也对内。范雎会试图以智谋和远见,让君主看到长远利益,避免短视的享乐主义。他内心的挣扎在于,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又不失去作为臣子的尊严和效忠之心。
蒙恬的内心则充满了军人的坚毅与责任感。他想象自己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忠诚与勇敢,同时也会对未能保护国家免受内乱之苦感到自责。蒙恬的思绪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同时也警惕内部的腐败,即使面临的是君主的不理解,他的心仍如磐石般坚定不移。
每位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都是对权力、责任、智慧与忠诚的深刻探讨,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启示,提醒着每一个掌权者和辅佐者,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此时,范雎缓缓向前迈出一步,他的目光中除了哀伤,还有一丝对胡亥的同情,他轻声说道:胡亥,前辈我虽已离世,但对秦国的爱从未减退。看着自己与诸多先贤的毕生心血付之一炬,心中确有无尽的失望。但更让我痛心的是,你作为君王,未能理解治国之道在于仁德与智慧并重,而非暴虐与短视。
这一番话,让胡亥的脸色更加苍白,他低下头,无言以对,周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而又复杂的气氛。其他嬴氏先祖们的表情各异,有的愤怒,有的悲痛,但更多的是对胡亥行为的无声谴责。
在这一刻,阴间地界的风似乎也变得凄厉起来,仿佛连天地都在为大秦的悲剧而哀鸣,为那些被无辜牺牲的英灵而哭泣。
胡亥的脸色在众多先祖的目光下变得苍白,他的身体因内心的挣扎而轻微颤抖。他闭上眼睛,试图在心中整理纷乱的思绪,那些曾经被权欲蒙蔽的理智,在这一刻,如晨曦穿透迷雾,逐渐显露。
在这样的氛围中,胡亥似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感,他低下头,双手紧握,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感,是愧疚,是恐惧,也是对如何挽回局面的迷茫。这一刻,历史的重量,家族的期待,以及作为君王的责任,全部压在他的肩上,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是我...是我让大秦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胡亥的声音带着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没有落下。他抬起头,目光逐一掠过在场的每一位先祖,那曾经傲慢的眼神已换成了悔恨与求索,“我听到了,听到了你们的每一句话,每一声叹息。是我,亲手毁掉了祖先们辛劳建立的一切,是我,让大秦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在这一刻长大了数岁,肩膀不再垮塌,而是挺得笔直。但今日,我胡亥立誓,将铭记先祖教诲,力挽狂澜,哪怕前路荆棘密布,我也要为大秦找寻一条生路。我要证明,我不仅仅是赵高手中的傀儡,我是大秦的子民,是赢氏的子孙,我有责任,也有勇气,去改正我的错误。
胡亥的话语虽然还带着些微的颤抖,但其中的决心却如磐石般坚定。他转向嬴政,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过往的告别,父皇,儿臣知错了,从今以后,儿臣将不再是那个只知享乐的胡亥,而是要成为大秦的守护者,为百姓谋福,为大秦续命。
说完,胡亥跪倒在地,向着先祖们的影像深深叩首,这一拜,既是认错,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四周的空气似乎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而凝固,随后又缓缓流动起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在场的嬴氏先祖,虽然不能言语,但他们的影像似乎变得更加柔和,仿佛在以一种无形的方式,给予胡亥以肯定与鼓励。
嬴稷的眉头轻轻蹙起,他的眼神中既有责备也有难以言喻的痛心,轻叹一息,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我们不责罚你,但你必须去嬴氏宗祠跪拜,面对那些沉睡的灵位,深刻反思你的所作所为。在那片静谧之地,或许你能找到指引你回归正道的力量。
胡亥闻言,身躯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愕与感激,随即低下头,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仿佛这是他能为自己犯下的过错所能做的一点补偿。
此时,阴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与庄严。嬴渠梁闭目养神,面容显得格外宁静,只有唇边偶尔的颤动泄露了他内心的激荡。他缓缓地哼唱起那首古老的秦人悲歌《无衣》,歌声虽低沉,却异常有力,如同穿越时空的呼唤,唤醒着每一个嬴氏子孙血液中的骄傲与责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他的嗓音沙哑而充满磁性,每个字都像重锤敲击在人心上,让在场的每一个灵魂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歌声中,嬴渠梁的眼角似乎闪烁着微光,那是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也是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最后一句唱毕,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炯炯,仿佛要看穿胡亥的内心,胡亥,宗祠之内,那《无衣》之歌,不仅是战歌,更是我们秦人共患难、同进退的精神象征。你需在那里,细细品味每一句歌词,思考何为真正的君王,何为真正的家国情怀。
胡亥凝视着这位远古的先祖,内心波涛汹涌,他咬紧牙关,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坚定地点了点头,转身向宗祠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似在历史的长河中踏出沉重的回响,都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告别,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胡亥的脚步在迈向宗祠的石阶上显得格外沉重,每一步都踏在他的心上。嬴渠梁那深沉而又充满力量的歌声,如同锋利的刀刃,一层层剥开了他心中的防御,直达最柔软处。他的思绪变得纷乱,内心独白如潮水般涌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歌声,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却依然如此震撼心灵。曾几何时,我也梦想过成为那样一位领袖,与民同甘共苦,共同抵御外敌。可如今,我却在这幽暗的阴间,因自己的贪婪与暴政,面对着列祖列宗的审判。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些词句,像是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我那被权力腐蚀的灵魂。我曾自以为是地认为,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能拥有了一切。殊不知,我失去的是最为宝贵的——民心。
胡亥的呼吸变得急促,眼眶渐渐湿润。他停下了脚步,抬头望向那座庄严的宗祠,心中涌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愧疚和悔恨。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渠梁先辈的歌声仿佛在告诉我,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武力的征服,而是源自内心的坚定与人民的团结。我,嬴胡亥,是否还有机会弥补我的过错,找回那份遗失的‘袍泽之情’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一曲《无衣》,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君王的渺小与自私。在这一刻,我愿放下所有的骄傲与固执,只愿能与我的族人、我的国家,同袍同泽,携手同行。
走进宗祠,胡亥跪在冰冷的石板上,面对着那些古老而威严的灵位,他的内心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归属。那首《无衣》的旋律,在他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开始。
当现代轮回的契机让嬴柱再次拥有了与兄长嬴珏相聚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紧紧抱住了嬴珏,仿佛要将这份失而复得的亲情永远镌刻在心间。泪水在嬴柱的眼眶中打转,他哽咽着,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哀伤。
“哥哥,我好想你……在那些漫长的夜晚里,我无数次地梦到你,梦到你还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治理秦国,一起面对风雨。你知道吗?你离世后,我每一天都在思念你,都在后悔自己没能早点为你分担,没能保护好你。”
嬴珏轻轻地拍着嬴柱的背,他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他深知,这份兄弟情深,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舍的。他温柔地安慰着嬴柱:“柱儿,别哭了。哥哥也一直在想你,一直在看着你。我知道,你一直都很努力,很坚强。你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将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我为你感到骄傲。”
嬴柱摇了摇头,泪水终于夺眶而出。“不,哥哥,我做得还不够好。我时常会想起你,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那时候,你总是那么聪明、那么勇敢,而我却总是跟在你后面,需要你保护。现在,我终于有机会亲自治理秦国了,但我却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迷茫和无助。”
嬴珏轻轻地擦去嬴柱脸上的泪水,他的声音充满了坚定和力量。“柱儿,你要相信自己。你有着和我一样的血脉,有着同样的智慧和勇气。你做得已经很好了,哥哥相信你能够继续带领秦国走向繁荣和强大。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你是秦国的未来,是我们家族的希望。”
在嬴珏的安慰和鼓励下,嬴柱逐渐止住了泪水。他紧紧地抱住嬴珏,仿佛要将这份力量永远留在身边。他深知,无论未来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只要有哥哥在身边支持他、鼓励他,他就有了无尽的动力和勇气。
这一刻,兄弟俩的心灵紧紧相连,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到了那个曾经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的时代。
他们相信,无论未来怎样变迁,这份深厚的兄弟情谊都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