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一路平安 ...
-
‘余利银’的事确实不简单,深居皇宫大内的皇帝陛下也正在为此忧愁。
当初派严韬去江南收盐税时,皇帝就有过这个预料,选严韬去也是因为严韬出身清正和各方势力都没有太大联系,是个收赋税的好人选。
江淮的盐税事关朝廷税收根本,本次挑选都需要格外注意。
‘余利银’的事确实是皇帝陛下暗中授意江南布政使施齐颐搞的,施齐颐是早就去世的皇太后的侄子,也是和皇帝陛下从小一起长大的,关系自小亲近,所以才能在江南布政使的位子上一坐这么多年,放心让他去搞这个。
但凡事适可而止,过度的盐税只会让江南盐业不堪重负,近两年江南盐业愈发混乱,各地官员贪污腐败,乱象丛生。
皇帝已经有了想整顿的意思。
只是如何整顿,皇帝还没想好,严韬就一封密折递到了皇帝的桌案上。
于是只好招人来商讨这事。
不过这商讨人选确实大有学问,首先朝中那些大臣先不能直接说。
这事事关皇帝脸面,于是先内部拿定了主意才好对外有说辞。
左相林桓安时皇帝妻弟,统调军国大事,再有就是掌管皇宫内务的老王爷,两人成了皇帝的商议对象。
林桓安主张严查,国库天天缺银子,六部天天跟他喊不是缺钱就是缺钱,看着这些银子从眼前溜走,林桓安岂能忍?
老王爷倒是对天子的私库了如指掌,知道这银子大半都进了这,私库不比国库,朝廷的那些官员隔三差五的喊国库缺钱,不就是想让皇帝从私库掏吗,皇帝的私库曾一度连办个寿宴的要考虑节省开支,所以才搞了这么个东西。
但老王爷也明白此计不可长远,皇帝又不是真的昏君。
几人一商议,达成一致,这“余利银”还是要查。
皇帝点头,又问他俩,查是可以查,施齐颐怎么处置?
说起这个,林桓安和施齐颐还是有一些针锋相对在里面的,两人同为外戚,一个是皇太后家的外戚,一个是皇后家的外戚,自然就有些看不对眼。
但他看皇帝陛下的意思肯定没有想整治施齐颐的意思,于是就没先开口。
皇帝就让老王爷说,老王爷主管皇家内务,不管是和皇太后家的人还是皇后家的人都没有偏分,一视同仁。
老王爷斟酌着皇帝的意思,说施齐颐毕竟在江南布政使的位子上待了这么多年了,该动动位置了,不如让他回京算了。
皇帝一想也是,老是放任施齐颐在江南也不太好,钦差也不好办案。
前段时间工部尚书刚乞骸骨要告老还乡,正好让施齐颐补缺。
皇帝问林桓安意见,林桓安也不想和皇帝打擂台,无所谓的同意了。
翌日,皇帝就在朝会上说了‘余利银’的事,当时就拿定了注意,又派了一个钦差去宣诏旨意,顺便将江南布政使施齐颐调任回京。
新任钦差不是别人,正是老王爷,老王爷位高权重,又是皇帝的亲叔叔,不管是严韬还是施齐颐都镇的住。
老王爷宣完了旨意,笑眯眯地请众人平身,对施齐颐道:“恭喜施大人了,施大人在江南这几年劳苦功高,陛下都记在心里,施大人将宣政司的事移交完,就可回京了。”
施齐颐现在哪里还不知道皇帝什么意思,不过,这个结果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谢了恩就告辞离开了。
老王爷又瞥见站在一旁的我,关心道:“怀祯也在,你身上的伤怎么样了?”
老王爷时常来我家找我祖父,我对老王爷也算熟悉:“多谢老王爷关心,伤不严重,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老王爷拍拍我的肩膀,“好好养着吧,这有我和严大人呢。”
如此来,我就真的闲了下来。
有皇帝的旨意在手,又是老王爷和严老大人亲自查办,即是江淮盐政上下欺瞒,但没了施齐颐,就如同釜底抽薪一般。
按照沈溪的账册,该审的审,该抓的抓。
至于扬州、常州那几个知府,都夹紧尾巴做人,但也在劫难逃。
一时间,江淮盐市大为动荡。
我倒是没太大担心,盐市动荡只是一时的,等这事查清,自然回归平静。
只是马上七月了,前妻已经要为八月初的乡试做准备了,开始了刻苦学习。
我身上的上已经好全了,白天去严老大人和老王爷处听差,晚上回来,前妻还在灯下读书。
我挑了灯火,伸手将前妻垂落的鬓发拨到耳后,“不是说很有把握吗?怎么还在看书?”
前妻拉着我坐下:“学无止境,我多熟悉熟悉总不是坏事呀。”
“再说乡试名次高一点,给人印象更深不是吗?”
我捏了捏前妻脸,不太高兴:“都累瘦了。”
“?”前妻眨眨眼,眼睛一转,恶向胆边生,俩手捏住我的脸拽了拽:“三年不见,你饿瘦了,我都没跟你算账呢?!”
“......我那是饿瘦的吗?”
前妻挑眉,好整以暇的瞅着我。
我叹息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前妻眼中泛起点点笑意:“三年不见,连阿祯都会说情话了。”
“再说一句我听听。”前妻神色逐渐变得讨打起来。
我面无表情的扭开头:“读你的书。”
江淮盐政的事,处理的很快,七月中旬还不到,就已经开始收尾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该启程回京了。
前妻乡试考完得到八月底,我注定不能和前妻一同走。
回京那天,沈溪和江宁府其他几位同僚前来饯别。
前妻跟在一旁,意外安静,临别凑过来往我手里塞了一张纸条,又立刻退了回去。
严老大人和老王爷登车上马,卫队缓缓前行。
等出了江宁数里后,再也看不见远处山坡上的身影后,我才掏出前妻递给我的纸条。
——阿祯,一路平安,长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