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资料之五 ...

  •   一、柔然

      5世纪初到6世纪中叶活跃于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有的史书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魏太武帝拓跋焘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人修撰的《晋书》称为蝚蠕。南朝称为芮芮。北齐、北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采用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等,尚无定论。
      传说柔然始祖名木骨闾(3世纪后半叶),是鲜卑拓跋部的奴隶。子孙采用与始祖之名声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木骨闾之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4世纪中叶起自号柔然。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刻木以记事。
      车鹿会的后裔社仑始立军法,千人为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置帅一人。作战先登有赏,懦弱退却者以石击首杀之。柔然自此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国家阶段,且日益强大起来,吞并高车和匈奴余种。402年,社仑仿照鲜卑族曾称首领为“可寒”之习,自称可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后突厥、回鹘、蒙古等族都沿用下来。柔然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奚、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柔然与东方的北燕和西方的后秦和亲,赠送马匹,还经过吐谷浑和益州,与南朝的宋、齐、梁通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牵掣北魏,以便向南进攻。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畜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大檀原统别部镇守西界,能得众心,被推戴为可汗,多次进攻北魏。424年(北魏始光元年)大檀率六万骑深入到云中,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太武斋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了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从424到449年(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在灭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几道进攻柔然。文成帝和献文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长期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429年(北魏神五二年)五月,太武帝主动出击柔然,取得一次重大胜利。魏军舍弃辎重,轻骑前进,到达栗水(克鲁伦河),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牲畜布野。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原服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也背叛柔然。柔然三十余万落投降,北魏俘获戎马百余万匹。背叛的高车部落,以后常常成为柔然内在的威胁。470年(北魏皇兴四年),北魏又一次大败柔然,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北魏在出击之外,还致力于防御。423年(北魏泰常八年),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修筑了长城。又先后在河套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见六镇),派兵戍守,以拱卫京都平城。北魏与柔然并非始终处于敌对关系,在战争间歇时,也曾友好相处。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族中不少人在北魏朝廷任居文武高位并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
      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对柔然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476年(北魏承明元年)二、五、八、十一月四次遣使,477年(北魏太和元年)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势力开始向西扩张,460年吞并高昌,470年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救,说西方诸国都已服属于柔然。北魏以路途遥远,没有派兵。472年和473年,柔然又连连进攻敦煌,谋求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516~517年(北魏熙平元年至二年),柔然可汗丑奴遣使于魏,态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张不予复书,未被采纳。北魏对柔然的态度软弱下来。
      6世纪初柔然内讧,可汗阿那瓌逃亡于魏。521年(北魏正光二年),北魏派兵送阿那瓌北归。柔然一度两可汗并立,阿那瓌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北,婆罗门居西海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后来婆罗门投向厌哒,被北魏俘虏,阿那瓌势力逐渐强大。523年(正光四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北魏借阿那瓌的十万兵力镇压。北魏朝廷在六镇起义的打击和尔朱氏之乱的纷乱局面下,日趋衰弱,而阿那瓌士马日益强盛。464年,可汗予成开始用汉字建年号永康,阿那瓌又仿北魏制度,建立一些官号。柔然族原信萨满教,以后佛教也曾传入,北魏僧人法爱作过柔然的国师。
      魏分东西后,双方都争取与柔然结盟,以打击对方。柔然也利用东西魏的分裂,更为骄横,不断南攻,东边深入到易水,西边到达原州(今宁夏固原)。6世纪中叶突厥日益强大,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瓌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汗,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汗打败,555年(西魏恭帝二年)率千余家奔西魏。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18世纪中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即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Avars)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现代学者多倾向于西迁的柔然族就是欧洲史上的阿瓦尔人,但仍有不同意见。

      二、草原帝国---柔然与突厥

      神秘的大自然给了中国人赖以起源的黄河和长江,同样也在黄河的北方画下了一道看不见的线,后世研究者称之为“15英寸等雨线”。在这条线以南的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而在这条线以北则出产最为强力的游牧民族,围绕着这条无形之线农人和牧民们几千年来不断进行着最为血腥残酷的斗争。双方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地建立起一个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向南方进行掠夺和征服,而南方的农耕文明用长城和一次次地远征来打击甚至摧毁北方的强大对手,在侵略与反侵略,征服与反征服中,最终此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了现代的中国人。

      第一节 “狗”帝国

      就在中央帝国处于动乱的年月中,柔然人所建立的草原帝国却方兴未艾,草原各族均为其治下的奴隶。可是在古代社会中,文明的先进和其军事能力常常不能画上等号,这经常是古代高级文明们的痛苦。柔然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并不例外,与他们的军事实力相比,柔然人的文明程度惊人的落后。关于柔然人的落后有这么一个典故,在西域当时有一个悦般国,他们曾经是匈奴北单于的部落后代,被东汉的车骑将军窦宪击败后向西迁徙立国。柔然在草原实力强大,对西域也就有很强的发言权,因此悦般国国王在臣下的进谏之下预备和柔然结盟。可是当悦般国王率领结盟使团进入柔然国内数百里才发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束头发,不洗手,清洁器物的方法是妇人们用舌头来舔,这让让身为匈奴人后裔的悦般国王都目瞪口呆难以忍受。悦般国王当时就气得大骂臣下,“你们这帮混账居然把我骗进这种狗国来。”说完转身就率人回国。当时占据中原的北魏对柔然同样评价极低,北魏世祖拓跋焘嘲笑柔然人愚蠢地跟虫子类似,因此把柔然这个称号改成了“蠕蠕”,实在是对其蔑视以极。 

      与文明落后相对的,在文明落后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蛮地区却往往蕴含着强悍的军事力量,柔然人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柔然人西征之时,当时的西域强国高车被柔然豆伦可汗一举击破,柔然人把高车王系在了马上,活活地拖死,然后把他的头漆好之后做成酒具,四周不服从的国家也均被柔然人灭亡。在这个世界上,丛林法则虽然不是唯一,单却是最为赤裸裸血淋淋又最能够表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法则,这种法则的意义就在于谁的拳头硬,谁就说话大声,就有发言权。中原国家嘲笑柔然帝国的愚蠢,可是柔然人的实力让当时分裂的东魏和西魏这两个国家不得不对其曲意奉承。这种奉承我们现在来看已经达到了一种极其卑微的地步。东魏的一代雄主权臣高欢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柔然求婚,柔然王直接对使者说:“高欢的儿子不够资格,他自己来娶还差不多。”搞的高欢左右为难,还是贤惠的发妻娄妃力劝高欢迎娶柔然公主,为此在柔然公主到达的时候将自己的正室让出来给柔然公主。高欢感激得向娄妃下跪,娄妃却说:“公主会发现我们的关系,希望你和我断绝来往,不要再来看我。”即便是这样柔然人却根本不把高欢放在眼里,柔然公主嫁入东魏之后决不肯说华语,不但如此,高欢还得时时宠幸公主,有一次高欢病了不能见公主,结果柔然可汗派来照顾公主的弟弟秃突佳立刻对其表示不满,高欢无法之下只能抱病登车去公主那里。东魏如此,西魏也不差,为了娶到柔然可汗的公主,西魏文帝把自己的皇后废掉,强令她出家为尼,将皇后的位置空给柔然的公主。

      承受了这样的屈辱之后能有国家甘之如饴么?显然不能。可是当时中原两大势力之间争斗不休,绝不能再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于是西魏国开始在草原上寻找合适的势力进行扶植,希望他们能够对柔然进行打击,让草原也陷入诸族分裂争斗的局面,这样可以让北方的边境无后顾之忧,专心对付中原争霸的对手。在这种形势下,西魏国终于找到了一支合适的草原势力,这支被选中的部落便是突厥人。

      第二节 “锻奴”帝国  

      突厥人在柔然的治下是以“锻工”的身份生活的,也就是专门帮柔然人打铁的奴隶部落。在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突厥部族日益强大。他当政的时候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公元542年的时候就派人到塞上进行贸易,并表达了希望与中原王朝通好,加强联系的愿望。这样一个主动示好的草原部落,当然立刻受到了当时中原王朝的重视。于是在公元545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酒泉胡商安诺磐陀出使突厥,这次出使显然是西魏为了联合突厥打击柔然的一次政治出行。当时的突厥没想到会得到西魏的如此看重,举国欢腾,均认为:“大国使者到来,预示着我们突厥要兴旺发达了”。第二年突厥人也派遣了使团带着特产到西魏献礼致意,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当然虽然两家关系良好,但是突厥对与柔然对抗依然举棋不定。毕竟柔然人是草原上的霸主,而突厥人不过是个刚刚兴起的小部落罢了,这个决定一旦做错,那可是身死国灭的下场。可是就在这一年,草原上的铁勒诸部因为忍受不了柔然人的统治而起兵反抗,结果突厥人坚定地站在了柔然人的一边,土门率兵击败了铁勒联军,迫使五万余户铁勒人投降。在吸收了这些铁勒部众之后突厥人的实力有了脱胎换骨般地增强,由于为柔然人立下了如此大功,自身的实力也有了很大的长进,因此突厥的阿史那土门首领便大胆地向柔然可汗请求结亲,这个行动事实上是向柔然寻求一种平等地位。突厥人这样的行为当然不会被容忍,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怒,立马派了使者去斥责土门,大骂道:“你们不过是我的打铁奴隶,居然敢提出这种非分的要求。”受到这种侮辱的突厥首领土门也挺干脆,直接就把柔然人的使者杀掉,和柔然彻底决裂,然后向西魏寻求结亲。这样的情势发展西魏自然求之不得,马上同意了突厥人的要求,于公元551年将魏国的长乐公主许配给了土门,两国从此缔结了战略同盟的关系。此时的西魏达到了自己挑起草原战火的目的,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帮助使得草原上即将崛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羽翼丰满之后的突厥人给中原帝国造成的麻烦将比柔然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了西魏国支持的突厥人免除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西魏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部落实力空前强大。草原上强者为王,头狼只能有一只,信奉狼图腾的突厥人向他们曾经的主人柔然人露出了尖锐的狼牙,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正月,突厥的伊利可汗土门率领大军与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战于怀荒北。柔然可汗阿那瓌万万没有料到以前那支卑贱的奴隶现在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在拼尽全力地战斗中,柔然人最终不支落败。战败之后阿那瓌带着悔恨与绝望自杀殉国。柔然主力被突厥战败之后作为同盟国的西魏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立刻发兵出塞痛打落水狗。当时西魏的凉州刺史史宁发兵主动进攻败逃至魏国西北边境的柔然部族,每战必胜,打得柔然人抱头鼠窜,前后斩获数万人,拿获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子孙二人,还有各大柔然部落的酋长。作为争霸的另外一方当时已经取代东魏的北齐也毫不示弱,起初还短时间支持了一下柔然余部,后来发现柔然人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打不过突厥人,甚至还频频入侵北齐的国境,于是便在公元554年四月,齐主亲征柔然,杀得柔然伏尸二十馀里,俘虏柔然三万馀口。在中原诸国和北方突厥的共同围剿之下,最后一支柔然部落在西魏境内被突厥人屠戮,柔然人从此衰绝,他们的族名从此消失,他们的血脉最终溶入了这已经遭受了三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上。

      在赌上双方国运的胜负中,突厥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是这最终的胜利却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当时柔然帝国正当兴旺发达,实力很强,作为新兴势力的突厥人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势。怀荒大战中柔然人固然惨败,可是恶战之下突厥人的损失同样极大,就在怀荒之战胜利的同年,伊利可汗土门随之去世,可谓是惨胜。可是既然是赌国运,那么胜利以后的利益必然是巨大的,突厥人的大规模扩张已经不可避免。

      土耳其故总统奥扎尔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土耳其的利益区是从亚得利亚海直到中国长城。”大多数人看到这种说法都会嗤之以鼻,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土耳其人自己当然没有,但是他们的老祖宗突厥人的确有过这种辉煌的历史。在经过了第二代突厥之主阿逸可汗科罗短短一年的统治之后,第三代突厥之主木杆可汗俟斗终于将大突厥汗国推向了极盛。此时长城以北突厥人再无敌手,突厥人以新一代统治者的身份君临草原,开始了他们波澜壮阔地征服史。

      第三节突厥人的征服

      在确立了草原的霸权之后突厥人的势力仿佛如浪潮向四面扩张,首先遭殃的就是属于东胡的契丹。在通常的印象中,一提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士兵,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骑射的轻骑兵形象。其实这种认知有着不小的误区,的确后世的契丹人以骑兵雄强于中国北方,甚至占有中原,控骑数十万。可是与突厥人对阵的契丹人用来征战的主力却并不是骑兵,而是早在战国时代就被我国淘汰出主力战争兵器的战车。落后的契丹人面对强横的草原霸主进行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便是契丹人被尽数驱逐出了家园。丧失了居住地的契丹人不得不作苦难地迁徙。他们携带了部落中十余万口男女老幼,几十万头牲畜倾族南下,意欲寻找一块可以生活下去的土地。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常常能造成一系列的民族连锁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迁徙发生过多起,匈奴强横的时期将大月氏驱赶到中亚,结果大月氏便鹊巢鸠占,将中亚的塞人赶走,建立了贵霜大帝国,而被迫迁居的塞人又扑向帕提亚帝国,差点将之摧毁。而汉帝国将匈奴人赶往西方所引起的大规模民族连锁迁移甚至将西罗马帝国完全摧毁,从此欧洲留下了“上帝之鞭”的传说。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一个处理不好,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契丹人当时的迁徙目标是南方中原大国之一的北齐,北齐当时的君主是文宣帝高洋,他继承了他父亲高欢的军事能力,亲自出征与契丹决战,契丹人本就是新败之师,又拖家带口,结果被文宣帝一战击破主力,契丹部族十余万人尽成俘虏,剩余的万余户契丹残部走投无路,只能投奔高丽国。为了巩固东方的领地,木杆大汗任命阿史那库头为突厥东面可汗,疆域直抵鸭绿江。

      将契丹打得全族逃亡之后,突厥随之降伏了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结骨族。这个结骨族是什么来历呢?他们的前身是汉代的坚昆,后来又演化成黠戛斯,也是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的老祖宗。在唐代最终击败回纥,迫使回纥迁居的也是这个民族。突厥大破其国,然后驱使他们为突厥卖命,结骨被击破后突厥北方的各大少数民族极为震恐,纷纷向突厥请降输诚,突厥北疆由此固定。

      从汉代开始,西域就是东西方交汇的要道,也是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在中国的蒙古大草原上确立了霸权的民族几乎全都会把手伸向西域,强大的能够号令西域领袖群伦,差一点的也能对西域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西域这块富饶的地方实在是强大游牧民族的命根子,他们从西域能得到大量的铁器,丝绸,金银以及工匠,甚至还能垄断东西方贸易,控制了西域之后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将东方和北方稳固之后,立刻转回身着力经营西域。首当其冲得便是西域名国高昌。高昌在西域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国家,从立国起国人便是汉晋中原戍卒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其国有八城,城中均有华人。此后几代君主不是汉人也是汉化极深,国家之内通行汉文,典章文物均守晋朝旧制,风俗习惯一如中原。这么一个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处,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会被突厥人盯上。高昌国起初还反抗过一阵子,号称是“鹰扬闾外,虎步敌境”,可是当突厥人大举进兵之后马上开始吃不住劲,战争连连失败,变成了“兵锋暂交,应机退散”。无法之下只能屈辱地求和,完全成为了突厥人的附庸。

      打开了西域的咽喉要道之后,突厥人继续西进,兵锋直指于阗,龟兹,焉耆一线。这三国都是西域上的重要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突厥势必要取得这些国家的控制权。不过这几个国家不像高昌那样孤立无援,他们身后都有大国撑腰,雄踞流沙东西的吐谷浑国便是其中之一。突厥为了控制西域,与吐谷浑起冲突就在所难免。可是吐谷浑实力强劲,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此时突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西魏联兵,一同进攻吐谷浑,对于这个提议西魏也是求之不得。原来西魏和吐谷浑的矛盾由来已久,上面提到过西魏为了和柔然人联姻,居然废掉自己的皇后,让她出家当尼姑。出嫁的女儿受了气,谁来出头呢?当然是娘家人。这位被迫出家的乙弗后的娘家正是吐谷浑,她原本是吐谷浑与西魏和亲的公主,可是西魏为了与更为强大的柔然结亲,居然让她与青灯古佛陪伴一生。远方女儿的泪水让娘家人怒不可遏,吐谷浑和西魏的关系于是完全破裂,吐谷浑转而和北齐通好,时时进攻西魏后方,成为了西魏的大患。两家人一拍即合,突厥木杆大汗率兵借道西魏的凉州,魏军大将史宁率兵跟随,两军目标直指黄河源头吐谷浑的老巢。这次联军起先是想要奇袭,利用吐谷浑在西北防备突厥人的时候从东南方向打吐谷浑一个措手不及。可是事机不密,发兵没多久吐谷浑便得知了消息,于是吐谷浑南下,吐谷浑国主亲自守北道的贺真,吐谷浑的征南王防守南面的旧都树敦(今甘肃西宁西,曼头山北)。史宁于是与突厥木杆大汗商议,建议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这两个重要的据点。木杆大汗觉得这个策略非常好,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敦城。娑周王在史宁进军的路上与之野战,被史宁击杀,魏军乘胜进逼树敦城。可是树墩城毕竟是吐谷浑国的前首都,城防坚固,硬攻难以奏效。于是史宁在攻城的时候率兵伪败,吐谷浑征南王果然中计,率兵从城内杀出。此时魏军回军奋战,吐谷浑军败退,魏军趁吐谷浑人败退时来不及关上城门的时候一举杀入城内,生擒吐谷浑征南王。这时候吐谷浑贺罗拔王在险要地段上依山为栅,意图死守。史宁率兵猛攻,不多时便攻破其栅。“俘斩万计,获杂畜数万头。”此时突厥大汗木杆亦攻破贺真城,生擒吐谷浑国王及其妻子,与史宁会师于青海。游牧民族一向尊敬强者,突厥人见史宁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汗木杆对其极为欣赏,将自己的好马让给史宁骑乘,自己步行在大帐前相送,又赠给宁奴婢一百人、马五百匹、羊一万头,甚至把史宁称之为“中国神智人”,可见史宁的战绩给突厥人多大的震撼。当时的中国人正处在民族大融合的后期,史宁和魏军的悍勇正显示了当时新兴中国人那强悍的实力,这也让强大的突厥人望而生畏,有效地吓阻了突厥人对正处在分裂时期中国的企图。如果那个时候史宁和魏军的表现一塌糊涂,那么恐怕金灭北宋的故事就会在这公元6世纪先期上演。

      吐谷浑在突厥和西魏的夹攻中损失极大,连国王也成为了俘虏,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吐谷浑毕竟是一个大国,联兵摧毁了他们的政权却没能摧毁他们的民族,在多年之后吐谷浑又一次兴旺发达了起来,此时又一个中国将军李靖踏上了讨伐吐谷浑的征途,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解决掉了吐谷浑之后的突厥人依然不能独霸西域,在突厥人面前还有一个更为强力的中亚大国,这个国家叫做嚈哒(Ephthalies,Hephthalites)。嚈哒人是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嚈哒国的政治中心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此国在河中的时候兼并周围诸国,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将当时的波斯击败,让当时的波斯王称臣纳贡,贡献赋税。我国的史书里面称其“征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而波斯史学家米尔孔(Mirkhond)则说嚈哒人征服了吐火罗,迦布罗,石汗那。《宋云行纪》则说嚈哒能役使康居、于阗、沙勃,安息等三十余国。可见嚈哒国的赫赫气势,甚至之前称霸草原的柔然人与之相比亦逊色不少。和打吐谷浑仅仅是为了开西域不同,嚈哒和突厥人则早就有仇隙。这要从和嚈哒同族同源的高车人说起。高车本是西域强国,后来被柔然攻灭,其余部奔投嚈哒国寻求庇护。在柔然攻灭高车的时候突厥作为其打手自然冲锋在前,因此就跟高车族结下了深仇,后来嚈哒收留并扶植高车人自然也和突厥人结下了仇。嚈哒势大面对这样一个对手,突厥人心里也有点发憷,单打独斗是一点把握也没有。于是就在攻灭柔然不久,在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大汗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波斯王努锡尔旺(Noshirwan),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波斯与嚈哒的仇恨更深,波斯王鼎盛时期号称“万王之王”,后虽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所摧毁,但是公元三世纪波斯国又复兴,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萨珊波斯王朝,它以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强大的武装实力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初。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王朝,在和嚈哒的战争中国王卑路斯(Prouz)战死,王朝被迫称臣纳贡,这对一个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可谓是奇耻大辱,后代波斯王努锡尔旺(库萨和一世Khosrou Anouschivwan意为“不朽的灵魂”)决心报仇,他了解到突厥人此时已经取代了柔然人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于是遣使请求结亲,两国一拍即合,当时的波斯王储(Hormizd IV)贺尔米斯达四世便是突厥木杆大汗的女儿所生,可见两国对嚈哒国的企图是多么的强烈。

      攻灭柔然之后,突厥人东征西讨,长城以北的势力几乎均被其荡平,到了公元562年的时候(周保定二年,齐河清原年,陈元嘉三年)突厥人终于腾出手来挥师进攻嚈哒,早就迫不及待的波斯人立刻起兵响应,两国合兵进攻嚈哒,此战突厥木杆大汗亲征,突厥叶护室点密(Istami)为副帅,统领突厥十大首领,率兵十万西征。突厥人自东而伐,波斯人则沿乌浒水(今阿姆河)向北进军。嚈哒虽强,可是也架不住这样两大势力的夹攻,历史上两线作战的结果往往是悲惨的,嚈哒国也不例外。公元562年(周保定二年,齐河清元年,陈元嘉三年)的三国决战中嚈哒人大败。嚈哒主力被击破后突波联军乘胜进军,此时大势已定,于是木杆委任室点密指挥剩下的战争,自己回到了漠北的突厥王庭。战争从公元563年一直打到公元568年,最终嚈哒人势穷力竭,叶护室点密亲手击杀嚈哒国王。取得了完全胜利的两国战后瓜分了嚈哒国,以乌浒水为界,波斯取得了巴里黑、喀布尔、石汗那、吐火罗,突厥取得了石国、拔汗那、康、安、史等国。此战后中亚诸国望风而降,突厥大帝国的版图臻于极盛,叶护室点密也因为此战功绩卓著,被突厥大汗木杆封为突厥西方可汗,掌管西域。从此在东至北海,西越咸海,西南至波斯,南至中国长城,北越贝尔加湖的广大土地上,均竖起了象征着突厥人的狼头大纛。

      三、铁勒(又名丁零、高车)
      柔然同前此君临漠北的匈奴、鲜卑不同,其西域经略并非全靠自身实力,而是借重所属铁勒诸部去拓宇建功。铁勒,古译丁零。操阿尔泰语系西支语言 (即突厥语族,这是后世约定俗成的一种命名)。原居漠北,柔然社仑可汗统之西征,遂有不少铁勒部落定居于西域。对此,《北史》卷99,《铁勒传》记曰;“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以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伊吾之西,焉耆之北,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至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哩、於尼护等,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垤勒儿、十盘、达契等一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至、曷截、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末、谒达、有三万余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素、咽篾、促萨忽等诸姓八千余,拂东林(应作拂林东)则有屈恩、阿兰、北褥、九离、伏咀昏等近二万人 ……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可见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铁勒部落的大规模西迁,这一重大事件应即发生于柔然汗国之世。在此期间,铁勒诸部自漠北别西迁,定牧于西域金山、白山、阿得水、得嶷海一带,遍布于葱岭东西,阿尔泰系语族诸部取代东胡语族诸部主宰西域,此为其历史发端。
      铁勒诸部的西迁不仅在文献上可以寻觅出线索,而且可以找到其他物证。近世考古学家从蒙古高原直到中亚内陆发现了大批所谓草原石人和鹿石,以及尚未雕成人形的石桩、石柱,通常被视为突厥的遗物,但经仔细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时代更早于突厥,成为此说一个不可克服的顽症。这些石人、鹿石、石桩的特点是一律面东,或是光滑面向东,以突厥人敬天拜日的习俗解释,固然不无道理,但视为铁勒西迁的遗物,隐寓思念东方故土、缅怀漠北祖先亡灵的情思亦甚相合,我们更倾向于后者。果真这一推断成立,则上述遗物似即铁勒西迁的遗迹。以地理方位证之,石人、鹿石、石桩的分布地区、移动方向亦恰与铁勒西迁的轨迹相合。复以人种证之,史载铁勒虽名为一族,语言相同,却血统渊源各异,后世突骑施有黑姓、黄姓之争反映了铁勒人种并不那样单纯,而草原石人的雕像正好印证了上述复杂人文现象。仅就所知的新疆草原石人而言,就有直鼻型和宽鼻型两类不同的造型,前者如奇台半截沟石人,近于印欧人种,后者如阿勒泰阿维滩石人,明显属蒙古利亚人种。对于铁勒入的发式、服饰,史书中记述不多,参稽草原石人形象,皆为辫发,大多是由两股合为一股,垂于脑后,此外还有双辫及多辫,且不尽限于女性。衣皆左衽,有圆领、翻领两种,女性帽冠多有一对高起的立耳,男性帽式更为多样化,尖顶、圆顶各异,有的还有冬季护耳。食具有广口圜底的钵,筒形杯、高足杯,身带佩刀,正好适应饮酪食肉,裘袍毳衣的生活。
      然而,铁勒诸部大多分部而居,互不统领,人数虽多,却政治影响有限。直至高车汗国创立,形势才为之一变。高车乃高车丁零的简称,实乃他称而非自称,而丁零即铁勒的古译,乃西迁铁勒中最有组织的部分,总由十二部组成,其核心乃副伏罗部,历代高车国君皆出自此部。后铁骑入侵,柔然人把高车王系在了马上,活活地拖死,然后把他的头漆好之后做成酒具,四周不服从的国家也均被柔然人灭亡,并入其版图中。
      四、袁纥--回纥--回鹘
      1. 回纥 古族名。维吾尔族的唐代译名。源出丁零。北魏时称袁纥,隋时改称韦纥。贞元四年(788)自请改称回鹘。原居鹿浑海(鄂尔浑谷口),渐辗转迁徙十色楞格、土拉、鄂尔浑三水之间,历臣于柔然、突厥、薛延陀。
      维吾尔族在《旧唐书》中称回纥,它源出突厥语族的铁勒(又名高车)。是我国蒙古草原上的兄弟游牧民族。北魏时期,铁勒的中心驻地在鄂尔浑河流域上游,不久,以乌护氏族为主的部落西迁天山之北,是为西支;以袁纪(又作韦纥)氏族为主的部落则北迁到上拉河以北至色楞格河流域,是为东支。
      西魏到北周期间(535—581年),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突厥人兴起以后,以袁纥为主的东支铁勒人民即处在突厥贵族统治之下,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隋大业年间(605—618年),东支铁勒的袁纥人民乃利用隋王朝派兵打败西突厥后所造成的有利形势,团结土拉河以北的其他东支铁勒起来反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602—611年)的统治,正式宣布其族名为“回纥“。但不久之后,□□贵族又卷土重来,回纥只能转到□□始毕可汗(608—619年)的统治之下,又开始了新的斗争。
      贞观二十一年(647)首领吐迷度率众归唐,唐以其地置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为都督;其子婆闰袭爵,助唐平定西突厥。七世纪八十年代,后突厥兴,其部分裂为两支,—支臣于后突厥,—支南陡甘凉归唐。八世纪二十年代两支复合聚漠北。天宝三载(744)骨力裴罗开创漠北回纥汗国,共存在—百零四年,传十五主。贞元十—年(795)以前其汗统皆出自药罗葛氏。建牙于乌德鞬蹬山(遗址在今哈喇巴喇哈逊),极盛时东役奚、契丹,北役九姓,西接黔戛斯,南邻唐,尽有□□汗国故地。与唐结盟,助唐平安史之乱,守北庭安西。唐朝先后嫁宁国、咸安、太和公主予其可汗。与唐朝的绢马互市规模很大。可汗大部分受唐册封。畜牧业经济有发展,并建有城镇。继承和发展了后突厥汗国的文化,使用突厥文。九世纪四十年代,因天灾与内乱,为黠冕斯所败,汗国崩溃。部众分四支迁徙,一支南迁内地;一支西迁安西,史称“高昌回鹊”或“西州回鸽”;一支迁甘凉,史称“替州回鹃”;一支远徙葱岭西,史称“哈喇汗朝”或“黑汗王朝”、“葱岭西回鹘”。辽宋以后,西域所谓的“回纥”、“回鹘”,与“回回”相似,一般指信□□教之操突厥语民族,而维吾尔族则称“畏兀儿”。
      2.可敦城 回鹘古城。即回鹘建牙地(政治中心)。见于(辽史•地理志)者有三:(1)云内州“有古可敦城”。在今内蒙古乌拉待中旗西阴山北麓。(2)镇州“本古可敦城”。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东。(3)“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在今蒙古国乔巴山市西。
      五、契丹
      契丹是我国的一个古代民族,曾经建立辽朝(916-1125)。最迟在北魏初年,契丹之名已见于文献记载[1]。最早为契丹立传的是《魏书》,传云:“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寇盗。”[2]北魏破奚、契丹事,见《魏书•库莫奚传》在太祖拓跋珪登国三年。这个契丹与回鹘也是有点关系的,不过本文涉及的很少,就不详述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