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关于莉莉人生当中的八次告白 ...
-
(7)
她是他的第一个球迷。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弟弟之外还会有人毫无缘由地支持他,那这个人会是莉莉·德雷克斯勒。
克罗斯有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不能理解她的坚持,这可能是源自于大人对于小孩的一贯偏见,虽然克罗斯并不能完全算是一个成年人,他也只是一个青少年、一个刚离家不久的孩子,但年龄还是给了他一些信心。
对于莉莉表现出来的“偏爱”,尤其是相较于她对菲利普斯的态度而言,她明显更“黏”哥哥托尼·克罗斯多一点。
但后者总以为这是她突然产生的兴趣,短暂的兴趣,所以用不了多久,她就会自动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克罗斯就是有这样的认知。
他坚信着这一点。
训练的生活十分忙碌。
07-08赛季他们的主教练是奥特马尔·希斯菲尔德,这是一位功勋赫赫的冠军教头,曾四次带领拜仁拿下欧冠冠军,并于02-03赛季取得德甲联赛和德国杯的“双冠王”成就。
虽然在2004年因为执教成绩糟糕而离开,但对方在2007年1月重新返回球队,经过夏季转会窗的重磅引援,拜仁一共签下8名球员,包括克洛泽、里贝里在内,此外还出售了9名球员。
这对“新人”托尼·克罗斯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主教练希斯菲尔德显然更相信久经沙场的老将多一点。
整个07-08赛季,虽然克罗斯已经是拜仁一线队的固定成员之一了,但他的出场机会还是少得可怜。主教练基本不会让他首发登场,克罗斯更多的是作为救火队员、作为奇兵活跃在球场上。
尽管这个年轻的德国小伙子也曾拿出过“单场两次助攻克洛泽”的优秀表现,但希斯菲尔德始终心存顾虑。
对方可能是认为年轻即意味着不稳定,拜仁生态环境复杂,而启用一名“神经刀”的新球员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的帅位,所以作为主教练他宁可放着不用。
总之,托尼·克罗斯坐上了替补席。
这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也是他从未受到过的冷遇。
事实上,无论是在家乡青训基地还是在拜仁青训营,又或者是在欧洲U-17足球锦标赛场上,他一直都是备受教练重用、信任的那个球员。
作为一名进攻型前腰,克罗斯拥有出色的大局观和准确的长传调度能力,这些技能让他能够像一名真正的组织核心那样梳理球队的进攻节奏,连接中场和前锋。
但球场天才千千万,世青赛的荣耀只属于过去。
克罗斯必须学会和全年龄段的队友竞争,他的对手不再局限于同龄人。
这个范围被放得很宽,从才华横溢的小妖、到经验丰富的前辈,甚至包括成名已久的巨星。
在欧冠冠军教练、联赛冠军教练和杯赛冠军教练的三重名头压迫下,饶是沃克尔·斯特鲁斯(克罗斯经纪人)也没有了办法。
尤其是当拜仁这一赛季成绩还很好的情况下。
得益于夏季窗的引援,球队从联赛一开始就牢牢占据积分榜的榜首位置,最终再次收获了“双冠王”成就。
处境如此,但在偶尔和父母、弟弟以及莉莉的通话中,克罗斯却对这件事只字未提。
他总是说自己过得很好,希望远在格赖夫斯瓦尔德的家人们不要担心。
(8)
2008年夏歇期,克罗斯回到了他阔别一年多的故乡。
这一年同样是欧洲杯的举办年份,而这一届赛事的主办方是奥地利和瑞士。
国家队的主教练是勒夫。
他没有选择征召托尼·克罗斯,这名年仅十八岁的德国天才中场。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克罗斯在拜仁出场次数有限、名声不显,另一方面显然主教练在这个位置上有着更加充裕的选择。
竞技性体育赛事就是如此残酷。
亚军是不被铭记的,它永远要求球员做到最好,the best。
欧洲杯和世界杯一样,都是四年一届。
四年是一个漫长的数字,而运动员的巅峰期却很短暂,如昙花一现,所以他们总是努力抓住每一次参赛机会。
据统计,德国一共有超过600万名的注册球员。
这些球员分布在大大小小的俱乐部,参加着从德甲到德乙、德丙,甚至是地区层级的各级联赛。
他们或天资卓越,被豪门看重一跃成为未来可期的年度新星;或沦为平庸,从德乙降至德丙再降至第四级联赛,终身都在为一份廉价的续约合同而苦苦挣扎。
天才是很难跟平庸者共情的。
足球的舞台这么大,观众能记得的名字却很少。
这次欧洲杯中,拜仁一共有五名成员入选,分别是:拉姆、扬森、施魏因施泰格、克洛泽和波多尔斯基。
克罗斯当然羡慕那些被选上的球员。
没有人会对国家队的征召无动于衷,能够在欧洲杯、世界杯这样的大型比赛中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事实上,世界杯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足球赛事。
有太多的人因此一球成名。
名利与荣誉,这五个字几乎冷酷地概括出了世界杯的本质。球员们不仅仅是在为国家的荣誉而战,更是为了自己的身价和前途而战。
克罗斯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从很久以前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明确规划,这是负责任的表现。
不浪费天赋、兑现天赋,在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同时也是对上帝负责。
德国是一个足球强国。
克罗斯想:如果他想要有更好的发展,那他就不能缺席国家队。
他必须要让主教练勒夫看见自己。
但这都是后续需要考虑的事情了,至少在这一刻,他注定缺席2008年的欧洲杯赛事。
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莉莉在这一年小学毕业,她即将升入文理高中。
即便是两个人很长时间都没有见面了,克罗斯也经常在电话里听母亲提及对方在学校中的优异表现。
她拿了很多奖,她在运动会跑步比赛中得了亚军,她很受同学欢迎,诸如此类的夸奖不绝于耳。看得出来,克罗斯太太是真的很喜欢这个邻居家的小女孩。
当初那个只到他膝盖高的小朋友有在好好长大。
虽然是在他不知道的地方。
托尼·克罗斯莫名感受到一种“欣慰”的情绪,这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体验。
事实上,莉莉·德雷克斯勒和他本人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
托尼·克罗斯不是喜欢读书的那一类人。
比起坐在教室里拼写德语单词,他宁愿在烈日下的操场上奔跑,他可以连续跑上半个多小时也不会觉得累。
踢球远比读书让他有成就感。
他搞不懂那些数学公式,也对复杂的物理定理、化学反应推演兴致缺缺,更别提那厚厚一叠的德国近现代文学名著和历史论述。
他天生不擅长这个。
所以托尼·克罗斯从不拘泥于学习,他觉得人就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幸好他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在发现了儿子的足球天赋后,夫妇俩毫不犹豫地掏钱将大儿子送进了专业的青训基地,从而开启了托尼·克罗斯在足球这条道路上发光发热的一生。
但发现别人做到了自己做不到事情的感受总是惊奇的。
大概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对莉莉有了一些改观。
托尼·克罗斯说不上自己具体的想法,他难以形容,不过说到底,他不去纠结自己想法转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他认为这是一件小事。
(9)
时间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当托尼·克罗斯再次回到格赖夫斯瓦尔德,回到他们一家人位于城市南部的房子时,看到弟弟菲利克斯的样子,他这样想道。
虽然时间才仅仅过去了一年,但菲利克斯看起来已经成熟许多了。
分别总是教会人成长。
作为哥哥,他还能记起弟弟小时候的样子。
事实上,菲利克斯从小就是一个调皮的男孩,他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床头堆放着的毛绒玩具,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器物,例如汤勺、餐叉等等。
幼儿时期他会考虑一个个塞进嘴里,会走路以后则会把这些“小玩意儿”全部拖到他的秘密基地中。
父母在生育第一个孩子的三年后决定要第二个孩子。
毕竟“二”这个字眼看上去要比“一”好。
在克罗斯开始上小学以后,菲利克斯还只是一个流着鼻涕、抱着他的大鹅玩具(一个来自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人物)在花园里玩耍的小不点。
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很好。
在和弟弟菲利克斯相处的过程当中,克罗斯逐渐学会了如何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他会给弟弟冲泡奶粉、给对方穿衣服,然后牵着弟弟去不远的社区公园散步。
但可能生活的变化总是无常。
托尼·克罗斯和菲利克斯·克罗斯的良好关系截止到前者参加位于格赖夫斯瓦尔德的家乡青训营。
虽然当时哥哥托尼的年龄还很小,但每一个见过他踢球的教练都断言:他以后一定会做出一番成就,他会是德国足坛最闪耀的一颗星星。
相较之下,弟弟菲利克斯获得的评价就很一般了。
那一天试训结束,两个人走路回家。
应该也是一个像现在这样炎热的夏天,傍晚,天际被晚霞染成一片蒸腾的玫瑰金色,整个场景显得恢弘又盛大。
一路上,菲利克斯显得很沉默,虽然他才六岁,但他已经能够读懂教练欲言又止背后的潜台词。
克罗斯知道那不是嫉妒。
只是一种无力,一种面对自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无力。
毕竟“运动天赋”就是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存在。
菲利克斯也曾满怀期待地跟他说:“哥,我以后要跟你一起踢球!”
这个年仅六岁的小孩憧憬着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和自己的哥哥托尼·克罗斯同时出现在顶级联赛的现场。
然后身为中场的哥哥会给前锋弟弟传球,而后者一定不会辜负这个宝贵的机会,他会把球踢进球门。
他想象着这个美妙的场景——
到时候,山呼海啸、掌声雷动,在场的所有观众都会为他们兄弟俩惊叹。
可惜现实的引力是如此沉重。
菲利克斯的足球运动员生涯在他十三岁的某一天戛然而止,而托尼·克罗斯已经踏上了前往慕尼黑试训的火车。
可能唯一的好消息是:菲利克斯的学习成绩要比哥哥好。
所以在失去了成为运动员的可能后,他还可以继续深造学习,然后在未来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兄弟俩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见面了。
他们一个在慕尼黑,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另一个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一个不起眼的东北部小城,人口数量常年只在5万左右。
菲利克斯基本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
克罗斯对于弟弟近况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母亲偶尔的提上一嘴,例如“菲利克斯最近参加袋鼠数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他喜欢上了打羽毛球”“他上周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徒步远足活动”等等。
菲利克斯和莉莉的关系也在好转。
两个人甚至会在周末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克罗斯想:这大概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