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条 伤寒 ...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胡希恕
      太阳病证是表阳证,迟早要发热的。
      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一定是怕冷的,所以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

      “体痛、呕逆”,不出汗,气息不得旁达,都往上撞,所以呕逆。桂枝汤证也有干呕,但轻。
      桂枝汤证身体也疼,但它疼的轻,那血管不是缓了嘛。伤寒是无汗,充血不光往上面冲,身体哪部分的充血都比中风重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

      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脉,非常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名词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明显显著,所以他就叫伤寒了。

      “中风”与“伤寒”,“中”,邪深。“伤”者,伤于外。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病邪浅,所以一发汗就好了,这叫做伤寒。

      这三条,第一条讲的是太阳病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差别,一个汗出,一个无汗。

      刘渡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或”是未定之词;“必恶寒”,“必”是定然之词。“体痛”,浑身疼痛;“呕逆”,严重的干呕,不是呕吐。“脉阴阳俱紧”,阴阳代表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关就概括在内了,也就是说整部脉包括寸、关、尺都浮而紧。

      伤塞这个病是在太阳病提纲证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以恶寒为甚,所以提法就不一样了。太阳中风把发热放在前面,而伤寒是“必恶寒”,把恶寒放在第一位。至于发热,伤寒当然也有发热,但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是不一定的。

      为什么必然恶寒?因为寒邪属阴,最伤阳气,卫阳之气被伤,卫外失护,所以恶寒的症状很突出。中风的恶风里也包括恶寒,但程度较轻,可缓解,而伤寒的恶寒不能缓解,即使屋子里暖和,盖的被子厚,穿的衣服多,依然还是恶寒。相比而言,太阳伤寒的病位比中风深,太阳中风的风邪只伤于卫,进而影响了营气,导致营卫不和;太阳伤寒的寒邪不但伤了卫,而且还伤了营,程度比太阳中风重,因此恶寒也就重。
      正因为太阳伤寒是营卫俱伤,加上寒性收引,能使营卫气血凝滞,所以会有身体疼痛,而且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脉阴阳俱紧”,伤寒的脉是浮紧。浮主太阳之表。紧主三病,一主寒,伤寒应见紧脉;二主痛,伤寒有浑身疼痛,后边还有一条“头疼,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更是以疼为主的,应当脉紧;三主实,“邪气盛则实”,伤寒符合这一特点,脉应紧。

      “阴阳”,指寸脉、尺脉,关脉也就概括在其中了。“脉阴阳俱紧”,寸、关、尺脉都应该见浮紧脉,缺一不可。因为伤寒是表实证,脉为浮紧,这是符合表实证情的。
      如果尺脉不紧,或是迟,或是弱,或是微,因为尺宜候里,这些脉象就反映了里虚,可能是营气、气血或者肾气虚衰。虽是伤寒,如果尺脉不起,不见浮紧,就是伤寒夹虚证,那就不可以用麻黄汤。只有出现了典型的表实证的脉,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

      古人对脉诊是非常重视的。《伤寒论》讲“平脉辨证”,辨证的时候对于脉要有凭据。“按寸必及尺,握手必及足”,手指按到寸脉的时候,必须和尺脉作比较;看了手脉,还要看看患者的趺阳脉、太冲脉。

      以上这两条,一个是太阳的中风证,一个是太阳的伤寒证,在总纲之下又分了这么两类。这两条要联系在一起来体会。
      第一,太阳中风以发热为主,太阳伤寒以恶寒为主;太阳伤寒是“必恶寒”,中风是先有发热;太阳伤寒的恶寒比太阳中风的恶风要重,不能缓解。
      第二,太阳中风有汗出,在发热的同时会出汗,皮肤潮润;太阳伤寒也有发热,不过是灼热而无汗,皮肤干燥。
      第三,太阳中风是脉浮而迟缓;太阳伤寒是脉浮紧,而且是寸脉、尺脉、关脉都浮紧,紧主寒、主痛、主实。

      通过证候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从邪气性质来说,寒邪是属阴的,风邪是属阳的。
      但是,不仅要强调外因的不同,还要和人的体质结合起来。人的体质有虚实之别,被外邪所伤也有强弱之分,弱者就容易患中风,即所谓的表虚证;强者就容易患伤寒,即所谓的表实证。
      两者之间的关键鉴别点,就是一个有汗,一个无汗,有汗的为中风,无汗的为伤寒。虽然还有其他的鉴别点,但最主要的还是有汗、无汗。
      中风和伤寒,一个是表虚证,一个是表实证。只有把它们分清楚了,在治疗上才不至于发生错误。如果太阳病中风按太阳病伤寒治疗,本来就有汗出,还要用麻黄汤峻烈地发汗,就容易汗出亡阳;如果麻黄汤证误用了桂枝汤,本来就没有汗,桂枝汤中还有大枣、白芍这些养营分的药,就会导致闭郁更甚,可能会演变成“不汗出而烦躁者”的大青龙汤证

      郝万山
      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侯。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或”就是“有的”,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但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
      中风,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对于太阳伤寒证,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就不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能够诊断为太阳伤寒,要考虑可能是少阴伤寒。

      “体痛”,这个体痛在第35条描述更多,“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也就是说全身肌肉,全身关节还有包括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都出现了疼痛的表现,这是太阳伤寒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寒主收引,寒主疼痛,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另外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同样引起疼痛。

      “呕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但不是寒邪伤胃。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体表受邪以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消化机能低下),常会出现里气升降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最轻),呕逆(胃气上逆),下利(脾不升清),不大便(肠胃机能薄弱、不蠕动)等等。
      此因正气抗邪,里气失调,故呕逆非太阳伤寒主证,而是一个副证或者说一个兼证。

      阴阳脉俱紧。阳是寸脉,阴是尺脉,阴阳指寸关尺三部脉。在太阳病的前提下讲紧,即是说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
      紧主寒邪盛,因为寒主收引的,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血管也属于筋脉之一,血管拘挛,脉摸起来紧张度很高。所以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
      阴阳脉俱紧的有两个证候,一个是太阳病,太阳伤寒;一个是少阴病,少阴伤寒。当寒邪盛伤少阴里阳的时候,也会出现阴阳脉俱紧。只不过少阴伤寒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而太阳脉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如果只是寸脉浮紧,关脉浮紧,而尺脉不浮紧,比如尺脉沉,那可能伴有少阴的里阳虚。
      要诊断为单纯的、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定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
      上述这些症候,是一个‘‘寒邪闭表,卫闭(发热无汗)营郁(身痛无汗)’’的表现,故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
      卫闭,卫阳被闭郁,临床特征表现为,卫郁后出现的发热和卫闭后表现的无汗。

      “外邪感人,受本难知”
      没有发病时候,你不知道受的是什么邪气。
      “因发知受,发则可辨”
      人一旦发病出现症状之后,表现症状就不仅仅是致病因素所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机体的反应能力、机体的反应状态来决定的。
      平素体质偏于卫阳不足的得病就容易多汗,容易得中风;平素体质卫阳相对偏盛的,得了病后就容易寒邪闭表,易得伤寒,这是体质因素不一样。
      我们辨风寒,辨风热并不是根据气候环境,而是根据这个人的临床症状,而这个人的临床症状实际上包含了他的体质因素,包含了机体对邪气的反映状况、反映能力,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外来致病因素,也针对人体内的反应状况,所以它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疗效最好),而不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