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宦三代横空出世 ...

  •   在疆域辽阔的中国,有一个神奇的区域:沛县的西南两百公里处是谯县,谯县的东南两百公里处是凤阳县,凤阳县的北边两百公里处是沛县。这个区域诞生了三位开国之君:一个是沛县的刘邦,一个是凤阳的朱元璋,一个是谯县的曹操。

      公元155年,曹操在谯县横空出世。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官场多年,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他费尽心机攀上了一棵“大树”:宦官曹腾。曹腾得宠于顺帝,历事四帝,德高望重,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正式授予正统皇帝称号的宦官。

      曹腾为人厚道,一些贤能之士中伤他,他不仅不计前嫌,还在皇上面前推荐他们。东汉名臣种暠曾弹劾过曹腾,曹腾知道他是个好官,经常在皇上面前夸他。种暠晚年升为司徒,他在宴请宾客门时说:“做人当学曹季兴,我曾弹劾过他,他位高权重,不仅没有公报私仇,还在皇上面前推荐我任地方大员,我今天能成为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啊!”

      曹腾是曹嵩的老乡,曹嵩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曹腾。一天,曹嵩去拜见曹腾,曹嵩见到小老乡曹嵩来访,非常高兴。曹腾盛情款待了曹嵩,两人吃完饭后又畅聊了一番。曹嵩发现曹腾很喜欢他,便问曹腾是否愿意收他做义子。曹腾没有子嗣,见这个和他同在京城为官的小老乡愿意做他的义子,非常高兴,当场就答应了,曹嵩立马跪拜叩谢,认曹腾做义父。曹嵩在曹腾去世后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曹操小时候不喜欢研究学业,但是,他对诗歌、书法、音乐、剑术很感兴趣,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方面的书,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在京城结交了很多纨绔子弟,袁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和袁绍小时候都喜欢捣蛋,时人称这两个阔少是“鸡飞狗跳二人组”。

      袁绍经常带着曹操搞一些恶作剧,有一次,他俩居然在把别人的新娘给拐走了。那天,他们跟着大人们一起去闹洞房,众人散去后,他俩趁人不注意,躲在新郎的菜园里,到了半夜,两人大喊:“有小偷啊!有小偷啊”,新郎跑出来四处查看。两人看到新郎跑到院子外面寻“小偷”去了,趁机闯入洞房,袁绍拿着个棍子威胁新娘不要出声,新娘不敢反抗,吓的脸色煞白,大气都不敢出,袁绍和曹操挟持新娘从后门溜出去了。

      两人带着新娘跑出来后,生怕新郎追上来了,带着新娘一路小跑,袁绍一不小心跌入荆棘丛中,被巨刺刺的鲜血直流,动弹不得。曹操见状,对袁绍说:“本初兄,今天这事我们是不是闹得有点过分了?我还是把新娘送回去,叫新郎来救你吧,你看怎么样?”

      袁绍被刺刺的痛的直哼哼,他对曹操说:“今天真倒霉,偷鸡不成蚀把米,你要快去快回啊。”

      曹操安慰袁绍道:“好的,我马上回去叫人来救你。你先忍忍,不要乱动。”

      曹操央求新娘放过他和袁绍,让新娘帮他说谎,说“小偷”劫走了她,他和袁绍救了她,袁绍被小偷推入荆棘丛中。新娘见曹操没有害她之意,便答应了。

      曹操把新娘送回去了,在家里急得团团转的新郎见曹操把新娘送回来了,喜出望外。新娘按照曹操的意思跟新郎解释了事情的原委,新郎听后,准备拿出银子酬谢曹操,新娘在一旁重重的咳了一声,狠狠的瞪了曹操一眼。曹操笑嘻嘻的对新郎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银子我不要,有劳你跟我去把我大哥救出来吧。”新娘听后,强忍着没笑出声,让新郎赶紧去救人,新郎操起一把锄头跟着曹操救袁绍去了。

      曹操机智警敏,擅长随机应变,鬼主意很多,由于经常和袁绍“不务正业”,他的叔父经常向曹嵩打小报告,但是,曹操从不承认,曹嵩没有抓到曹操的把柄,也就不了了之。曹操很烦他的叔父经常向曹嵩打小报告,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捉弄叔父,让叔父以后再也不敢打他的小报告。

      一天,曹操早早的在叔父回家的路上等着,远远见到叔父之后,曹操倒在地上,白眼直翻、嘴巴歪斜、口水直流。叔父见状,问他怎么了,曹操假装很痛苦的样子,话也说不的不利索,努力的挤出了三个字:“中……风……了。”

      曹操的叔父吓的赶紧跑回去叫曹嵩,叔父一走,曹操不装了,恢复了正常模样,高高兴兴的往家走。一会儿,曹操的叔父带着曹嵩急匆匆的赶来,曹嵩见曹操活蹦乱跳的,便问曹操:“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曹操说:“我没有中风啊,是叔父不喜欢我,才跟你说这种无中生有的事吧。”

      曹操的叔父见曹操安然无恙,还被曹操反咬一口,知道自己被曹操这个小滑头给捉弄了,他又好气又好笑,想跟曹嵩解释一下,可事实摆在面前,百口莫辩,气的一甩手,走了,从此,曹操的叔父再也不在曹嵩面前打曹操的小报告了。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曹操就到了弱冠之年,在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的推荐下,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杖毙。从此以后,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刚当差就闹出了人命,幸亏蹇硕当时的权力还不是很大,曹嵩四处打点,花了好大一笔银子才把这事给摆平了。

      “杖毙蹇硕叔父”这事曹操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他在晚年还跟曹植提起了这事,他对曹植说:“我对二十三岁那年在洛阳北都尉任上杖毙蹇硕叔父这事至今都不后悔,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要努力去做正确的事。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大胆去做,我绝不干涉。”

      曹操晚年出征襄阳时,把作战指挥部设在洛阳,有空就到洛阳北都尉办公室溜达一圈,找寻一下“旧日的足迹”,怀念一下那段“光辉的岁月”。不知曹操在怀念当年的挥斥方遒时,有没有想起经常给他擦屁股的老爹?

      洛阳北都尉这个芝麻官是曹操仕途的起点,他之所以打击目无法纪的宦官,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另外,作为宦官家属,他太清楚宦官们干的那些龌龊事了:扰乱朝纲、买官卖官、贪腐成风。曹操父亲认宦官做干爹,他那帮朋友经常拿这事奚落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为了赢得他们的尊重,他得干点“惊天动地”的事来挽回面子。

      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他们难以中伤曹操,只得以举荐为名,将其明升暗降,外调为顿丘县令。后来,曹操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经过曹嵩四处打点,曹操被朝廷征召,公元180年,曹操被任命为议郎。不久,曹操又闯祸了。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事情败露,反为宦官所害。曹操上书为窦武等人辩护,说他们为官正直反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言辞激烈。

      政治斗争,血雨腥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谁黏上“□□”窦武谁就会被株连,别人躲都来不及,曹操却替他鸣冤。曹嵩气坏了,曹操的作死行为让他有些怀疑人生:这个龟儿子政治觉悟怎么这么差?他脑袋被门夹了吗?怎么这么缺心眼,不知天高地厚的去踩政治红线?

      曹操上书那天刚到家,曹嵩就指着他破口大骂:“你这个小王八蛋,老子花了一大笔银子把你从地方弄到京城,你一回来就惹事,你是要把老子给气死是吧?你上书替窦武鸣冤不是在作死吗?你不知道有前车之鉴吗?曹鸾上书替人鸣冤被杖毙了,你不知道吗?”

      在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的官场,初入官场的曹操不知官场水有多深,不知道他的鲁莽之举有多么危险,要不是他爹四处打点,要不是他爷爷在宦官中人缘很好,曹操早就成了历史的天空中的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了。那个看起来总是笑眯眯的袁绍,虽然只比曹操大几岁,却比曹操成熟稳重的多。

      曹操是幸运的,他做的这些事,如果换成了别人,早就去见阎王了。曹操的祖上积了德,护佑他躲过了一劫,曹操甚至还因祸得“赏”:因给窦武鸣不平,曹操受到士族大佬们的高度赞赏,他们对曹操刮目相看:这小子虽是宦官子弟,但是,身上有正气,敢向掌权的宦官叫板,勇气可嘉。

      公元182年,朝廷令公卿按民谣检举刺史、二千石为害之人。当时司空张济看着宦官的脸色行事,收取贿赂。宦官子弟宾客,贪污卑鄙,张济不敢过问,却虚报纠举二十六个处于边远小郡清廉惠政的人。

      官吏和百姓到京师申诉,陈耽和曹操上书:公卿的检举,大都包庇各自的私党,是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汉灵帝因此责备张济,并将因谣言而被问罪的官员全部拜为议郎。而后,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便不再进言。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政治嗅觉敏锐的曹嵩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变曹操命运的机会,花重金把曹操弄进了部队,曹操被拜为骑都尉,曹嵩嘱咐曹操在部队里好好干,争取早日立功。

      曹嵩为曹操操碎了心,他期盼曹操在部队里立功,积累政治资本,这不仅对曹操的仕途有利,还可以光宗耀祖。曹嵩拜宦官做干爹,经常被人奚落,如果曹操在部队立了功,可以让他在那些奚落他的人面前扬眉吐气一把。

      曹嵩这次银子没白花,曹操在部队里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他白天带兵勤苦操练,晚上刻苦钻研兵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曹操受命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右中郎将朱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率军先行出发。朱儁和皇甫嵩率军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两人战败。面对黄巾军的围困,皇甫嵩趁夜纵火,率军偷袭,使黄巾军惊乱后撤,此时,曹操率军赶来,联合皇甫嵩、朱儁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大破黄巾军后,曹操升任济南相。在济南相任内,曹操澄清吏治,大力反腐。曹操管辖的济南境内有十余个县,各县长吏仗着上面有人,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的历任国相,有的和那些贪赃枉法的长吏沆瀣一气、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干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曹操任济南相期间,勤政为民,除了大力反腐,还千方百计减轻百姓的负担。有一次,他在民间走访时,很多百姓跟他抱怨说一些官员经常组织祭祀活动,让百姓供奉祭品,趁机搜刮民脂民膏。
      曹操听说后,回去组织人员详细调查。曹操调查后得知:济南境内有很多刘章的祠堂,一些地方官员的确有通过举行祭祀活动大肆敛财的行为。史书记载,在济南,对刘章的祭祀已到了“祭祀频仍、民不堪负”的地步。刘章是谁?刘章是汉高祖刘邦和外妇曹氏生的儿子刘肥的次子。刘邦夺了天下后,为了弥补对曹氏的歉疚,封刘肥为齐王。刘肥的长子叫刘襄,次子就是刘章。

      济南百姓为什么修建那么多祠堂纪念刘章?原来,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刘氏天下成了吕氏天下。吕后死后,吕氏一族害怕刘氏宗室铲除他们,决定谋反,篡夺皇位。一天,吕氏一族在上将军吕禄家密谋造反,吕禄的女儿把诸吕密谋造反的事告诉了丈夫刘章。

      吕氏一族最怕的人就是刘章:吕后在世时,很喜欢刘章。汉惠帝病逝后,吕后把刘章召入长安,刘章是她的孙子辈,她却将他视为养子,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还把吕禄之女许配给了刘章。吕后对刘章很宠溺,有一次,刘章杀了一个吕氏族人,吕后都没惩罚他。那天,吕后宴请吕氏族人,她让刘章监酒,刘章请求吕后让他按军法监酒,吕后答应了。

      众人喝得正欢时,刘章对吕后说:“我最近作了一首种田歌,请准许我唱这首种田歌给大家助兴吧。”吕后说:“你父亲种过庄稼,你一生下来就是王子,从没种过庄稼,没想到你还会作种田的歌,你唱来听听吧。”刘章高声唱道:“深耕之后,接着播种,苗要疏朗,不是同类,坚决铲除……”

      一些吕氏族人听后,认为刘章的这个种田歌另有所指,阴沉着脸。吕后没想那么多,她觉得刘章唱的挺好听的,任由刘章唱下去。有个吕氏族人实在听不下去了,愤然离席。刘章唱完歌后,出去把离席的那个人给杀了,回来跟吕后说:“刚才有人逃离酒席,我执行军法把他给杀了。”吕后认为刘章做的没错,从此,吕氏族人都很惧怕刘章。

      刘章得知诸吕密谋造反,便与周勃、陈平等老臣商议如何应对,周勃和陈平为了让刘章冲在最前面,给刘章画了个大饼,说你要是能联合齐王把吕氏一族给铲除了,便封你为赵王。关于此事,有史书记载为证,《汉书.高五王传》记载:灭诛诸吕时,朱虚侯章功尤大,大臣们许以赵地王章。

      刘章听后,很兴奋,立马派人通知哥哥刘襄,叫他带兵入关。齐王刘襄接到通知后,亲率大军西进长安。上将军吕禄和相国吕产见齐王率军前来讨伐,知道阴谋败露,起兵造反,率叛军杀向未央宫。刘章得知吕产造反,率兵救驾,将吕氏一族和叛乱分子全部诛杀。

      吕氏一族被铲除后,刘章提议立哥哥刘襄为帝,周勃、陈平等老臣们对刘章的提议颇有顾虑,他们认为:如果拥立刘襄为帝,刘襄的舅舅驷钧很厉害,外戚又会干政,他们又会被冷落;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的母亲薄姬的娘家没什么势力,外戚不会干政。最后,周勃、陈平等老臣们一致决定立刘恒为帝。

      关于这件事,史书也有记载:诸大臣相谋,有言今已灭诸吕,所立即长,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立齐王刘襄,高帝长孙,可立也,周勃曰不可,吕氏以外家恶,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若立齐王,复为吕氏之祸矣;陈平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其母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使人召代王。

      陈平、周勃等老臣们决定立刘恒为帝后,发现还有个麻烦:刘恒的正室代王后是吕氏族人,吕后在世时,刘恒正是因为娶了代王后,才没被吕后清算,安稳的当了十几年的代王;刘恒如果当了皇帝,代王后会成为皇后,谁能保证她不会给吕氏一族报仇?谁能保证她不会重复“吕后”的故事?

      其实,吕氏一族倒台后,代王后的命运就已注定:在刘恒登基前,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莫名其妙的死了。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怎么死的?史官们不敢写,后人只知道: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的非正常死亡和刘恒即将登上皇位有莫大的关系,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死后,吕氏一族被斩草除根,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代王后为了成全刘恒自杀?还是被人迫害?她的四个儿子是她亲手弄死的?还是被人迫害的?真相无人知晓。

      齐王刘襄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的四叔刘恒登基了,他的皇帝梦破灭了,郁郁寡欢的刘襄在刘恒登基后的次年病逝。

      铲除吕氏一族最积极的刘章更郁闷,刘恒登基后,陈平和周勃等老臣们对当初许诺封他为赵王一事只字不提,还倒打一耙,跟刘恒说刘章在诛灭吕氏一族后想拥立刘襄为帝,刘恒听后不悦,没有对刘章进行封赏。史书对这一事也有记载:及文帝立,闻朱虚侯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黜其功。

      刘恒登基后,不知道他是听了谁的建议,做了一件让刘襄和刘章兄弟俩感到很恶心的事:刘恒从齐王刘襄的地盘上割了一块地,赏给了刘章,封刘章为城阳王。刘章在被封为城阳王一年之后病逝。
      刘襄和刘章在铲除吕氏一族时,喊的最凶、冲的最猛、立下了汗马功劳;刘恒远在山西平遥,长安乱成了一锅粥,他没做出什么贡献反而当上了皇帝。刘章和刘襄忙活了大半天,最后为四叔刘恒做了嫁衣,真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刘襄和刘章英年早逝,官方说法是病死的,与其说是病死的,不如说刘襄是郁闷死的,刘章是被恶心死的。刘襄和刘章兄弟俩太实诚了,政治斗争经验不足,齐王刘襄手里握有重兵,手段不够狠辣,把争夺皇位这事想的过于简单了,被周勃、陈平这帮熟悉“权力的游戏”的老狐狸玩弄于股掌之间。

      不擅长权谋的刘章爱民如子,他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一些寻常百姓的事,尤其爱听刘肥讲百姓种田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在刘肥的谆谆教导下,刘章深知百姓疾苦、民生多艰,他在当城阳王时,免除了百姓很多税赋,深受百姓爱戴。刘章去世后,齐地百姓建了很多祠堂来纪念他。

      曹操任济南相时,光济南境内就有五百多座纪念刘章的祠堂。曹操重拳出击,大力整治,他下令禁止地方官员组织任何祭祀刘章的活动、禁止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打着官方旗号向百姓吃拿卡要。

      黄巾起义时,济南是造反重灾区,这和当地官员极其腐败有莫大关系,地方官员盘剥百姓,百姓被逼的无路可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起义。起义,还有改变命运的希望,即使战死,也比被压迫致死有意义的多。

      因在济南相任上政绩突出,曹操被朝廷任命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当时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的时候,曹操不肯迎合权贵,便托病辞官,回到乡下,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所谓的“理想”,如果违心的去迎合,你走的绝对不是你想走的那条路,沿途的风景也不是想象中的风景。在经过黑暗的官场洗礼后,曹操看清了现实和理想的差别,他的家族背景给了他一些珍贵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一些试错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在政治上日趋成熟的曹操学会了隐忍,退一步,海阔天空,曹操决定远离官场,静观其变。

      已过而立之年的曹操学会了向现实低头,他明白有些现状是他无法改变的,他之前活的太认真了,他对宦官弄权、外戚干政、官官相护、权贵欺压无辜善良的百姓这些乱象深恶痛绝,他一次次的上书抨击,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在那些掌权的宦官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身穿“曹腾软猬甲”、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卒而已,翻不起什么大浪。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了。

      曹操在推辞的理由中说:“废立当朝皇帝是天底下最危险的事了。以前是有人成功了,但是,他们是在经过周密策划、衡量轻重、在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的情况下才成功的,伊尹、霍光便是如此。他们怀着精忠报国的诚心,掌握了执政大权,加上百姓都支持他们,才成就了大事。你们只看到他们的成功,而没有看到你们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用这种非常的手段想达到目的,你们难道不觉得很危险吗?这个事我是绝对不会参与的。”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王芬、许攸等人还没举事就被人举报了,事情败露后,王芬自杀。

      冀州刺史王芬自杀后不久,羌人北宫伯玉、李文侯反叛,劫持边章、韩遂,让两人统领军政,作乱陇右。凉州刺史左昌派盖勋率军驻守阿阳县,边章等人见阿阳县无法攻破,便转向攻打金城郡,斩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

      公元185年三月,边章和韩遂率领数万骑兵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汉灵帝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及中郎将董卓征讨,都不能取胜,边章、韩遂等实力进一步扩大,拥有十万之众,天下为之骚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