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太难了 ...

  •   回铁树村的路上,陶真晓回想告示内容,跟爷爷聊起来:“爷,那赋税免三年跟我们似乎没什么关系啊。”
      他们村的地都还没种呢,什么时候有收成都不知道,税肯定是不用交的。
      “这是好事,”陶请福感慨了一句,“换皇帝了啊,只要不打仗就好。”
      看了孙女一眼,他接着道:“以后不要讨论……离我们太远的人和事,别想太多。”
      真晓嘻嘻一笑:“我想去城里住,这个可以想吧。”
      陶请福也呵呵笑起:“会有机会的,谁不想住城里?分儿还要进城念书呢。”
      陶分晓对告示上的内容经过了一开始的好奇后,就不感兴趣了,对爷爷和姐姐的话题也插不上话,他看看爷爷又看看姐姐,闲得无聊。
      这会儿听爷爷这么说,他忙说道:“爷,等我长大了再念书行不?我现在不想去城里。”
      分晓眼含急切与担忧地扯着爷爷的手臂。
      他知道爷爷有办法让他去城里读书,他已记事,但对外界事物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未知的恐惧让他不想离开家人身边。
      真晓看着弟弟笑道:“长大后念书就念不进去了,现在你脑袋空空,什么都不懂,才好塞东西进去。”
      分晓慌忙转头瞪着姐姐:“我脑袋不空……姐坏!”
      想要反驳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他最后只能委屈地骂了一声。
      “呵呵……”真晓欢笑着,不再逗他,“放心吧,现在你是去不了的,起码得家里的房子建好,地种起来,才有空考虑你读书的事……不信你问爷。”
      分晓急切地转头看向爷爷。
      陶请福看着姐弟俩,呵呵笑道:“你姐姐说的没错,这事也急不得。”
      分晓这才放心下来。
      天黑之前,村民们都回到了家。
      临时搭建的小屋里,各家各户都在讨论今日镇上的所见所闻。
      沈家。
      沈家人多,临时搭建了四间小屋。
      当家沈原清的小屋里,管家秦不为和护院梁曹陪伴在侧。
      梁曹安静不语。
      秦不为脸色略显疲惫,边给主人倒着热茶,边汇报今日的差事:“老爷,今日我去跟材料方谈了一下,要是按照咱们的房图来看,材料费估计得五百两以上,这在县城里,都可以买一座府邸了。”
      沈原清浑不在意:“没办法,这种时候,他们一定是要赚够钱的,村里哪个人家都不保证几年后能拿出钱给他们,看来官府给了他们很多好处啊。”
      秦不为不解了:“这地方不一定能开得起来,朝廷这像是在做亏本买卖……。”
      “这就是新皇的气魄啊,”沈原清向门望去,眼神悠远,好似穿透了门,飘向了远方,“不大赦天下宽恕罪人,只免农户三年赋税,呵呵,好气魄啊!”
      沈当家连连赞叹,似是很敬佩皇帝的决策。
      秦不为却道:“对百姓倒是好事,但一定会得罪那些勋贵,靖王这才刚登基,是不是有些着急了?”
      富裕的勋贵、官宦和商人,向来是有利益牵连的。
      沈当家瞥了管家一眼:“‘靖王’在乎那些蛀虫的想法吗?既然靖王夺位成功,说明兵权在他手里,起码很大部分,聪明的老勋贵可能已经在担心新皇会不会清理掉他们一批。”
      秦不为一怔:“会吗?”
      想一想,那位爷还真干得出来,看那告示,即使成为了皇帝,在顾全大局之下,楚济远的性子也没改变,还是个行动派,强硬派。
      说着,他不由得望了屋里另外一个人一眼。
      一直沉默的人说话了:“不会。”
      见沈原清也望过来,梁曹又道:“既然只免农户赋税,那需要的东西自是从其他富裕的人身上摄取,勋贵们不想地位被动摇,就只能靠花钱留下荣耀。”
      沈当家的点点头,眼神露出赞许:“不错。”
      接着,他叹了口气:“那些都离我们太远了,得沉得住气,新皇新日月,咱们有机会……。”
      相比沈家的高端议论,陶家就朴素多了,只管材米油盐吃喝拉撒。
      一家人围着火堆烤白天买回来的馒头,再煮一壶茶,这就是陶家今晚的晚餐。
      陶佳文一贯保持乐观心态,笑呵地:“说明皇上爱民啊,没准咱们明年就能种出庄稼来,不用缴钱粮,咱们把粮食卖了,能存点钱,建房子的钱就能还上一些,没准用不了五年,咱们就能还清了。”
      家人默默看着陶佳文,被他超乎常理的乐观给干沉默了。
      他咋不说明年他们家就发家致富,举家迁移进城买大宅子做老爷?
      儿媳妇凌氏打破沉默,叹了口气道:“今天我们跟石材场的人估算了一下,咱们家的房子,怎么也得近两百两,这么多钱,咱们得还一辈子啊。”
      她见过最多的钱,就是出嫁那会儿,金银首饰聘礼聘金啥的,总共也不过八两。
      以前陶家一年的收成,除去需要缴的钱粮、自个留着吃的,卖掉剩下的部分,存下来的钱,一年也不过两三两银子,这还得是收成很不错的时候。
      两百两,就算免五年利息,他们家也得还一百年,需要好几代人来还啊。
      被债务压身一辈子,想想就压抑,生活毫无盼头。
      陶真晓听母亲这话,眨了眨眼,道:“两百两?也不算多,只要咱们肯干,以后定能赚大钱,何止赚它两百两,以后咱们是要去大城住的。”
      凌氏瞧了又瞧女儿,这回被女儿的乐观给干沉默了。
      陶请福不消沉也不盲目乐观,瞧着孙女道:“真儿为何这么自信以后咱们能赚大钱?”
      真晓双眼充满了神采:“看看村后的山啊,山里植物繁茂,可见这片地并不是死地,并不是完全养不起来,五年之内,我认为很有可能成功。”
      陶请福笑了笑:“说得有道理,种地的没信心这地怎么干得下去?”
      陶佳文瞧着女儿颇为得意:“真儿长大了,能干了,以后谁娶到真儿,谁家捡到……”
      父亲话没说完,就被女儿打断:“爹再说这个我不跟你说话了。”
      “呵呵~”陶佳文欢笑着。
      谈笑过后,陶请福脸色严肃了起来:“两百两是很多,只要官府不变承诺,咱们还在这里住,在这里种地,咱们建的房子就能一直住下去……”
      “但是,这样靠别人给食存在很大的风险,万一哪天官府断供,庄稼又种不出来,我们就得挨饿了,还是做最坏的打算,得存食物……”
      目光扫了一圈家人,他端着一家之长的气派安排道:“房子,我们大人管,真儿,你照顾分儿,管家里的活儿,进山看看有什么做出来能长期保存的食物,我会制作几个陶土罐子。”
      陶真晓充满使命感:“我会看好分儿的,还想试着种些野菜。爷,如果有购买牲畜的机会,一定要买,宁愿赊更多的账,咱们现在是债多不愁,怕的是没机会拿到好东西。”
      山里的土比外面平地优质多了,她想在山里圈一块地种野菜,考虑过后,又觉得不妥,山里的地很难保护,一定会招来麻烦。
      她只能想想了。
      陶佳文也认为女儿说的对:“对,买,管他,家里没有牲口没法开地,反正现在不花咱们的钱。”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管他呢。
      陶请福看了一眼烧开的水,抬眼看向家人,目光明亮有神:“行,我会找机会找其他人谈这事。”
      接下来,家人各自分工。
      陶真晓带着弟弟主要负责干家务活,家务活不多,无非准备食物、挑水、洗衣裳,时间宽裕。
      因为地上放置了很多建宅材料,真晓还没法种菜。她每天都带弟弟进山,在不危险的地方寻找宝藏。
      姐弟俩找到不少野果,洗净切瓣后晒干,存放入罐子里。
      这种操作不止陶家在做,其他人家也在想办法保存食物,为以后做准备。
      陶家跟邻居一起合作,两家大人一起搬运材料进山,速度快了许多。
      邻居姓杨,一家八口。
      老母亲张氏,年过半百,因为几个月的流浪生活身体变弱许多,干不了重活。
      当家的杨守成,媳妇赵氏。
      大儿子杨收丰,大儿媳妇陈氏,还有三岁的小女儿。
      二女儿杨收彩,上门女婿陈重,这是对新婚夫妇,年龄都不过二十岁。
      杨家是真的穷,粮食只有官府给的口粮,还有进山摘采的野菜,每日吃食都精打细算,半点不能浪费。
      好在家里的三个男人都身强体壮,是干活的一把手,这给家人保留了一点安慰和希望。
      十来天后,村子里大部分都把材料搬运好,只看后面建造的时候差多差少。
      终于,开始建宅了。
      官府请来本地的建宅师傅,指点新牙洲百姓建宅,免费的,连饭都是官府管。
      大家都知道,有的东西明面上是官府提供,其实是不知名的商人在出力。
      反正不需要村民承担,大伙也就不打探到底。
      这时候,十二月了,天气早已转冷,村子里日夜都亮着火堆驱寒。
      这晚,下雨了,不大,凄凄沥沥的,寒冷潮湿,空气中充满了阴郁的气息。
      简陋的小屋里,陶家围着火堆说事。
      “地终于划好了,官府说月底就会把种子发下来……”陶请福说着,语气却不见半点喜悦。
      自从他们来到这里的一个多月,已经下了五次雨。
      因为村子建宅,地面被人们走来走去,加之地面石仔众多,村子里的路没有积水湿泥严重的地,还可以走动。
      其他地方就不行了,不下雨的时候,地面也是湿泥一片,无法下脚。
      如果只是湿泥地,也不是问题,只要种得活庄稼就行,关键在于,种不活。
      村子里忙着建宅,但农户们怎么可能不关心种地的事?
      早已有人查看了前面的平地,回来的人个个脸上都是难色。
      这片土地,重点不在于地湿成泥,主要是土地有毒。
      爷爷的话说是:“雨太多了,土地消化不掉,泥地里生了毒虫,会吃掉土里的肥料和植物,虫子太小,眼睛看不见的,没法捉,也没个有用的虫药,没办法的。”
      真晓的理解是:
      新风镇这地区的老天爷下的雨,是酸雨,酸雨具有强大的腐蚀能力, 会酸化土地,腐蚀土地,使土壤中的营养逐渐流失,土壤贫瘠化了。
      植物长期和这种酸土相伴,会中毒死掉。
      爷爷说的毒虫也是事实。
      酸雨刺激土壤中的微生物繁殖,这种微生物吃掉了土里的营养,破坏土壤的结构,生命力脆弱的农作物是无法在这片腐蚀性严重的土地上生存的。
      村民先前是寄托于官府划地时不要把那种地划给他们,提出要山上的地,但官府一律不采纳,还提出警告,不许开山种地,只能种平地上的。
      陶真晓奇怪的是,同样是这片地区的土,为何山上绿植繁茂,平地上就寸草不生?
      全家沉默,一片愁云,之前的豪言壮语,似乎都成了笑话。
      真晓看着家人们,试着安慰道:“朝廷既然把咱们安排在这儿,那就一定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必这么悲观……。”
      凌氏一贯在家庭会议中沉默。
      陶分晓似懂非懂,转动着黑眼珠看看这个,再瞧瞧那个,一脸懵懂。
      陶佳文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他赞同女儿的话,但也明白光有乐观是不够的。
      陶请福脸色不太好看:“司农司的人在哪儿?他们都不来这里,不看看土地,就能想出法子了?哼!别是只提供一点种子,就了了。”
      陶真晓为司农司说句话:“只要把土带走,不必亲自到现场也能研究。”
      陶请福瞥了孙女一眼,第一次觉得孙女伶牙俐齿。
      陶真晓转而道:“为什么山里的土没毒?”
      陶请福没好气地回了一声:“我咋知道。”
      凌氏瞪了女儿一眼,动手给公公倒热水,然后往陶杯里放了两片翠绿的薄荷。
      陶请福接过清新的茶水,脸色似乎缓和了不少。
      陶佳文试着安慰父亲:“都这样了,先试着种种吧,又不止咱们家这样。”
      大家都倒霉,大家的心里就平衡多了。
      第二天,快中午的时候,雨停了,村民忙在平地上点燃火堆驱赶空气中的寒气,就又忙碌起来。
      因为天冷,真晓没带弟弟出去玩,在屋里发呆。
      其实她是想进山的,深入一点,雨后万物苏醒,应该会有一些好东西。
      可弟弟一定会嚷着要跟,为了安全,她只能在窝在家里,真是无聊死了。
      考虑了许久,陶真晓坐不住了,要是认字,她能干许多事,能更快的找到赚钱的渠道。
      “姐,怎么了?”见姐姐一下子站起来,脸色坚决冷酷,陶分晓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什么事了。
      真晓左看右看,也没瞧见家里有啥好东西,算了。
      她看向弟弟:“我去沈家,你在家呆着,不要乱跑。”
      “哦。”分晓这回倒是乖巧,“姐找沈红照干嘛?”
      “沈家又不只有沈红照一人。”
      丢下这句话,真晓拢了拢旧棉衣,走出还算暖和的房间,迎着冷风,向沈家走去。
      之前村子里什么都没有,望过去一目了然,现在不少房屋已经起了墙,视线被阻挡,道路也不是直线,周身多了一种束缚般的感觉。
      隔壁邻居杨家,房屋只差封上屋顶,要不是下雨,他们家已经入住屋子里了。
      因为杨家有不满岁的小孩,便先帮杨家建宅,陶家还窝在简陋的小屋里。
      绕了几个弯,陶真晓看到了沈家。
      果然如真晓所料,沈家很大,他们家多买了一亩地,建了三座宅子。
      可想而知,当家的独住一座,大房二房分别住一座。
      管家和护院肯定是住在当家的宅子里了。
      沈家三座宅子,已有一座建好,封了屋顶,只是还没装修。
      毋庸置疑,先建好的那座定是当家的。
      天冷,雨刚停,这会儿外面湿漉漉的,沈家并没人出来走动。
      沈家人一定都汇聚在建好的宅子里,这会儿去拜访,面对的是沈家所有人,真晓不由得感到窘迫。
      她犹豫时,屋里有人出来了。
      “你找红照吗,又要进山?”是沈红照的堂姐,沈风涵。
      她身穿老气的红色棉长袍,墨发披散在背后,手里端着餐具,这一身与她美艳的容貌、高傲的气质完全不搭。
      任谁见到现在的沈风涵都会认为,这是大小姐来乡□□验生活来着。
      村子里的单身小伙子见了她,都会知趣的保持距离,知道自己高攀不起。
      看着沈风涵,陶真晓差点笑出来,脑海不由自主的浮现前世的红棉花袄,要是沈风涵的红棉袍上再印个绿叶红花就绝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