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杯影·和尚 ...
-
和尚坐在山松下,长袖拂地,象一个古人。他面前有一盘棋,寥寥地落了几颗子,和他对弈者,却是隔岸的山。
和尚并不衰老。
和尚的肌肤甚至还很光滑,这样他的身影印在松影中,便显出一丝优雅,优雅得象一个正在吟诗的文人,而不是一个和尚。
和尚其实也不是和尚。
他还没有剃度,没有师傅,没有法号。他于几年前来到这个深山里的小寺,到底是几年呢?有的说是七年了,有的说是十年了,却是没有一个人说得清。因为这苦寒的小寺是山下大寺的一个别院,是用来惩戒那些犯了戒律的小和尚们清修的场所。小和尚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总没有一个人在这待得太久,所以,也没有人说得清和尚来过多长时间了。
据说和尚来的时候很是热闹,有许多小车停满山下。和尚请求归依我佛,当时大寺里的主持 ——— 一个更老的和尚,拒绝了他。和尚不死心,自己去门外的剃头馆子里落了发,又花钱买了套袈裟,硬是死皮赖脸地不走。老和尚也不管他,随他在寺里这般胡闹,大约心底下窃以为他一个公子哥儿耐不了长久吧。
不料他这一住,就再也不走了。
后来不知怎的,又让他打听到山上还有一间小寺,便又自己入了山,住进了小寺中。
年深日久,和尚俨然成了这间小寺的主人。寺小山深,倒也没人和他抢这个位置,责他名不正言不顺。
只是有一些隐约的传闻,在山民的茶余饭后渐渐蜚短流长,大意归拢为二类,一类说和尚风流,有妖娆的女子在小寺里进出,为和尚斟茶和洗衣;另一类却颇为仙异,讲和尚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神仙,因为月圆之夜,总有人看见他在林中望月吐纳,呼嘘月华。
我遇见和尚是在16岁那年。
那年初夏,我一个人进山玩耍,在山林里绕来绕去,发现一条清溪,溪水清澈寒冽,让人喜爱。我好奇地沿溪而上,在溪之上游的青石旁看见一个人。
这人就是和尚,他坐在溪边和自己下棋,身畔放着一卷法华经。我与棋道不是很熟,瞧了一会便厌倦了。心想这里有和尚,或许就有寺庙,于是在附近寻找。
很快,我就找到了寺庙,却是极简陋的两、三间厢房,一个小殿。小寺的山门上刻着“白云深处”四个字,除此之外别无寺名。寺里安静地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院角劈好的短柴间跳跃。
当时天色已暮,我复返回溪边向和尚求宿。和尚微笑地点点头,收拾好棋具就领我回寺。
夜晚,我睡不着,又去隔壁找和尚聊天,和尚很欣然地同我交谈。我们没有谈佛理禅学,大概是和尚见我年少,怕说了我也不懂吧,我们谈论的都是山中风月。偶尔,和尚也询问我山外的事情,神情颇为关切。
此后一年,我又见了和尚几次,都是进山时特意绕了去看望他。
少年心性,我暗底里把和尚当做了一个朋友,并且开始关注他的一些传闻。
不过我与和尚这段偶识之缘,终究没有维持多长。不久后我出外游历,沉浸在外面的大千世界,转眼就把和尚忘了。
直到数年后我回山来,在山镇的街道上又遇见和尚。
和尚还是那般儒雅,穿着洗白的袈裟,他身材又高,伫在人群中颇为醒目。我远远望见他扛着一小袋米,站在路边张望,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人。
我走过去与他打招呼,他疑惑地盯着我,却记不起来我是谁了。经过我的提醒,方“哦”了一声,却是神情淡然。
我闲闲地同和尚聊了几句,看出来他有些心不在焉,便打算告辞。这时忽然见和尚眼睛一亮,我顺着他的目光瞧去,发现他盯着路对面走来的一个女人,这女人挎着菜篮,婷婷穿过马路,径直走到和尚身边。
“你是?”女人看见了我,放下手中菜篮,一边抹着额头细密的汗,一边先问道。
“他是我的一位朋友。”和尚抢着回答,并为我介绍女人:“她是我妹妹。”
就在和尚介绍女人的时候,女人也开口介绍了自己,但说得与和尚不一样:“你好,我也是他的朋友,外加同学。”
两人的话几乎同时说出来,和尚脸一红,顿时显得十分尴尬。女人却神色不变,只是偏过头狠狠瞪了和尚一眼,说道:“朋友就是朋友,用得着掩饰么?”
我看着两人微妙的神情,想起山民间的传闻,心底暗暗偷笑,当然,脸上没有显露出笑意。现代社会了,我对和尚风流一点并不排斥,只要你情我愿,与人无扰。
女人殷勤地邀我一同回寺,说要做几样小菜给我们偿偿。我当然没有同意,插在他们之间做那杀风景的事情,借口刚回家身体疲劳需要休息,推脱了。
任何一样东西,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慢慢就会溶入这个地方,和尚也不例外。人们对和尚的风流,从开始议论、好奇,到最后也漠然了,甚至于有些人觉得,和尚如果不风流,就不是他们心目里的那个雅僧。
这些人是山脚下城市里美术院校的一些教授们,他们相识和尚颇有逸事味道,据说先是一人入山写生迷路了被和尚所救,夜宿山寺时看到和尚独弈,技痒了与和尚手谈一局。这一局后,其人发觉面前的年轻僧人竟是个棋道高手,不觉惊叹,复与和尚秉烛长谈,又诧异于和尚的渊博学识。翌日下山,他便向身边人广为赞扬和尚,并开始隔三差五地带着朋友们往山里跑,去与和尚谈棋论画。
通过这些人的嘴,和尚名气渐渐在附近一带传播开来了,最后竟然成为这山的一景。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和尚名气大了,自然惹得山下大庙里许多僧人眼红。似乎就在前年,他们联名向主持老和尚告状,大意说和尚不守清规戒律,□□佛门圣地等等,要求主持惩戒。
主持老和尚也是个趣人,面对这些俗僧的聒噪,闭着眼睛只说了一句话:“他不是和尚。”
那些僧人听了老和尚的这句话,大眼瞪小眼,瞬间都傻了。是的,他们都忘了,和尚其实不是和尚,他只是一个自己剃了光头,穿了件买来袈裟的俗人,他根本用不着守什么清规戒律。至于赶他走,这话那些僧人是不好意思说的,因为和尚捐的香火钱,也够他在寺里住着,做一辈子居士了。况且深山里的那间小寺,和尚走了又该谁去打理呢?在座的僧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去。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成为当地的一个笑谈。
和尚的故事讲到这,差不多也就叙述完了。当然,故事总应该有个结尾,和尚的故事也不能例外。
我想,就用和尚的死来做为结尾吧。
我不知道和尚是在一个什么日子死的,只能确定是在今年初夏时节。传闻总是在某些方面夸大,某些方面模糊。
据大家讲,和尚是无病无痛地坐化了,这说法虽然有点神异,但人死从善,我们姑且信之。第一个发现和尚尸体的人,就是当初同和尚下棋的教授,他很是骇了一下,据说现在还有些胃下垂。因为那个时间天气已经有点炎热,尸体腐烂还是蛮快的,而和尚被发现时,已经死了好多天了。
山脚下大庙里的主持老和尚,亲自上山来给和尚做了葬礼,火化时很多人都去了,有看热闹的山民,有和尚的教授朋友们,还有一些省里来的领导。那一刻大家才知道,和尚原来还是一个有背景的人,家里有人在上面。
传闻烧完捡骨,灰烬内还发现了舍利子。对此宗教办的官员建议:能不能给和尚追谥一个释名,圆了他一直想做真正僧人的梦?此建议大家都赞同,只是没有先例,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和尚故事里的女人,在和尚死后半个月也赶来了,不过那时和尚已经入塔。有人看见她在和尚常住的厢房里住了一个多礼拜,每天都在塔前默坐,不过终究还是离去了,没有再来。
关于她同和尚的故事,在和尚死后也渐渐被揭开,很是惹得一些男女伤感唏嘘。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和尚原来是个翩翩浊世佳公子,家世又好,学识又好,在大学里认识了女人,一见倾心、死追不舍。但天意弄人,女人却并不爱和尚,只是把和尚当做了好朋友对待。毕业工作后,她嫁给了另一个自己倾心的人,而和尚伤心之下,就去做了和尚。
女人对于和尚的举止,既是感动,又是无奈。此后不久她老公恰好也出国去了,她独自一人留在国内,便在每年抽出一点时间去陪伴和尚,为他洗补,照料他的生活,算是报答他对自己的一片痴心。
屈指算来,和尚离我们而去已近半年,伏案敲文,窗外浅淡的星光下,和尚清瘦的身形仿佛依稀,他长袖垂地,安闲落子。
祝他在彼岸能勘破心中的那缕情痴。
不过,还是不勘破的好,与此浮生,做一个有情人,才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