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杯影·狐意儿 ...
-
1、
婆婆有个好朋 友叫狐意儿。
说到婆婆,看过《烟雨寺》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她其实不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太婆,而是一个很淘气的小姑娘。
淘气的孩子都是孤独的孩子,因为他们总觉得别的孩子太笨、太死板,从而不屑和他们交往。
所以婆婆也很孤独,特别是迦梦和尚和水悠然相继离开烟雨寺后。
那段日子婆婆总一个人抱着黑猫在烟雨寺的池塘边发呆,偶尔捞捞浮萍,捉捉浮上水面的小鱼小虾打发时日,直到她遇见狐意儿。
婆婆清晰地记得,她和狐意儿相识那天天气凉爽干燥,空气里飘着隐隐约约的蝉鸣,还有荷花的淡淡清香。那天婆婆象往常一样逃了课,准备从矮墙那端翻进烟雨寺,可是当她刚从墙上探出头,就看到寺里池塘边自己常坐的位置上已经坐了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看起来同婆婆一般大,穿着一身很少见的火红色衫裙,头顶还梳了一对黑亮的发鬟,双眉入鬓,也正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趴在墙头的婆婆。
两人这般对视了许久,最后还是婆婆扯了扯嘴角,冲女孩子笑笑:“你是谁?”
“你又是谁?”女孩子没有回答婆婆的问题,而是反问。
“我叫婆婆。”婆婆对自己这个绰号很是满意,向陌生人报名从来不报姓名,都报这个绰号。她大大咧咧地告诉女孩子,然后吭哧吭哧地翻过墙,走到女孩子身边坐下。
“我叫狐意儿。”女孩子微微侧身,让了一些位置给婆婆。
“你是新搬来的吗?”婆婆仔细盯着女孩子的脸看。
“昨天才搬来的。”
“住在哪里?”
“就住在那边?”女孩子抬手指向烟雨寺后。
烟雨寺后是一片荒地,婆婆知道,但她懒得再问下去了。她把书包从身上解下来扔到一旁,转身面对着女孩子:“这里是我的地盘。”
“我喜欢这里……”面对婆婆的瞪视,女孩子的声音有些怯怯。
“好吧,看在你是新搬来的份上,我就不赶你走了。”婆婆歪着脑袋想了想:“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做我的好朋友。”
2、
婆婆和狐意儿的友情,就这样在烟雨寺残破的池塘边一天天地深厚起来,一有空闲,婆婆就会溜到烟雨寺找狐意儿玩,她们在寺庙佛像的蛛网下捉迷藏,在大殿前的野草丛中嬉戏打闹,并肩坐在歪脖子柳树上唱歌,然后说一些只有女孩子间才能说的悄悄话……
初始,婆婆对狐意儿的身份并不怀疑,但随着年岁增长,以及看到许多发生在狐意儿身上的怪事,比如姐姐来叫玩疯了的自己回家吃饭时,会看不见站在一旁的狐意儿;比如在某些时候,她总会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婆婆的心中,便渐渐有了疑惑。
后来,在婆婆的追问下,狐意儿坦诚告诉婆婆,自己是狐狸变的。
讲出真实身份后,狐意儿已经做好了失去朋友的准备,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知道真相的婆婆非但不畏惧嫌弃她,反而高兴地搂着她又蹦又跳,居然显得十分开心。
面对狐意儿的惊讶和不解,婆婆告诉狐意儿,她曾经有个小狐狸精姐姐,可惜后来跟大和尚走了,为此她还难过了好些天。所以她一点都不害怕狐狸,并且很喜欢它们。(详见《烟雨寺。陌花儿》)
消除了这丝隔阂,婆婆和狐意儿是越发亲切,她们不但在烟雨寺里玩耍,还一起去学校,一起想着法子捉弄婆婆的老师和同学。至于具体事例,大家可以去尽情想象两个顽皮的小女孩联手时有多么精灵古怪,其中一位还是有法力的小狐仙哦。
反正那段时间学校里是鸡犬不宁,所有的老师包括校长都害怕靠近婆婆,因为他曾经有天早上在训斥了因为睡懒觉而迟到的婆婆后,中午午睡时就让人不知不觉画了个大花脸,下午接见来校视察的领导时狠狠尴尬了一回。
当然,除了捉弄人,婆婆和狐意儿也经常做些好事,比如帮邻居老奶奶取出忘在家里的钥匙,稍稍惩治来学校里捣乱的坏小子们等等。
怎么说,她们也是对可爱的好女孩子,只是有那么一点淘气而已。
3、
时光流逝,转眼婆婆二十三岁了。
这年夏天,大学放假,婆婆收拾收拾就匆匆赶回家,还带回一个男孩。不用猜,这个男孩就是婆婆的男朋友,带回来是要给父母看看的。
安排男孩见过父母,婆婆放下行李,牵着男孩的手转身又出了门,往烟雨寺跑去。
跑到烟雨寺,吩咐男孩在寺外等着。依旧是翻墙而过,婆婆脚还没有落地,就看到在池塘边,狐意儿正笑盈盈地望着自己。
“狐意儿!”婆婆高兴地大叫一声,张开双手。
“婆婆!”面对着向自己跑过来的婆婆,狐意儿也张开双手。
两人执手相看,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后,还是狐意儿先开口:“婆婆,你变得好看了。”
“是吗?”婆婆有些羞涩。
“真的,我要是个男人,就一定追你。”
“你没机会了。”婆婆得意地一笑。
“为什么?”
“因为我有了男朋友。”
婆婆领着狐意儿,走到矮墙边,她指着依旧傻呆呆站在墙外的男孩向好朋友介绍:“看,那就是我的男朋友,帅吧?”
“你们认识多久了?”狐意儿认真观察着男孩。
“快半年了。”
“他爱你吗?”
“反正蛮痴心的,好听我的话。”婆婆脸上浮现出恋爱中的女子特有的幸福表情。
“越是好看的男人越是花心哦,我看你这个男朋友靠不住。”狐意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他敢!”婆婆装出一副凶狠的表情:“他要是敢负我,我就……”
“你就怎么样?”狐意儿紧张地追问。
“我就休了他。”
4、
在家中住了两天,婆婆又开始忙碌起即将来临的毕业分配问题,她想回家乡工作,因此每天都在各个单位间奔波。
婆婆安排男孩在镇上旅社住下,歉意地对他说道,这段时间暂时不能陪伴你了。
男孩挺通情达理的,体谅地告诉婆婆没事,他正好先自己四处走走看看。
忙碌归忙碌,每天归来,不管多么疲惫,婆婆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男孩。
毕竟她心中是爱着男孩的,不忍他感受到丝毫冷落和委屈。
这般过了数日,婆婆忽然隐隐不安地察觉到男孩同自己在一起时不那么专心了,看见她来也不象往常那么兴奋和高兴,和自己说话时也有一句没一句的,总象希望自己早点说完了离开的模样。
是怪自己没有尽到女友的责任吗?婆婆猜测,于是对男孩越发温柔体贴,尽心陪他说笑、逗他开心。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男孩对婆婆的冷淡,到了后来,男孩有次竟莫名地冲婆婆发起了无名火,大吼大叫一通后摔门而出。
那天晚上,婆婆第一次失眠了。
翌日,婆婆清早就来到烟雨寺,仿佛心有灵犀一般,狐意儿正坐在池塘边等她。
“他,他……”婆婆趴在狐意儿肩头,失声痛哭。
“他怎么了?”狐意儿轻轻拍着婆婆的后背,柔声询问。
“他冲我吼叫。”婆婆象个小孩一样抽咽。
“我早就说了,这个男人不是好东西!”狐意儿的声音忽然变得寒冷:“放弃他吧。”
“不!”婆婆推开狐意儿,坐直身躯:“他或许只是怪我没有多陪伴,他还是爱我的。”
“你要怎么样才肯死心?”狐意儿紧盯着婆婆的眼睛。
“除非看到他真的负我。”婆婆垂下头,声音细小地回答。
“你会看到这一幕的。”狐意儿叹了口气。
5、
我会看到这一幕吗?婆婆不相信狐意儿的话。但现实是残酷的,男孩对她的态度越来越恶劣了,一些蛛丝马迹,也正在把结果往不好的地方引导。
比如此刻。
前天是肩膀上的一片泪痕,昨天是粘在领口的一根发丝,今天、今天居然在他脖子上留下了一个唇印!
婆婆气得哆嗦,却什么也没有说。
做为一个女人,婆婆知道这是另一个女人在暗暗对自己挑战。这些都是故意留下来的,是为了向自己示威。婆婆对这个男人终于彻底绝望,她开始相信狐意儿的话,应该早点放弃他。
故老相传,狐狸有分辨男人好坏的本领,或许确有其事。
只是在放弃这个男人之前,婆婆有一个心愿。她很想看看,那个勾引了他的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婆婆对自己的容貌气质还是颇自信的,她想不出来在家乡的小镇上还有谁能更胜过自己?
不动声色地向男孩告辞,婆婆编了个借口,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要早点回家休息。男孩假模假样地挽留几句,在婆婆的坚持下,便故作体谅地不再挽留了。
婆婆出了旅社的门,却并没有回家,而是悄悄躲到了一棵树后。
盏茶工夫,婆婆看到男孩满面容光地出来了,新梳了头,皮鞋上也抹了油。男孩在旅社门口左右一顾,嘴里得意地哼着歌,沿街道行去。
待男孩走远,婆婆远远跟在他身后。
跟着跟着,婆婆忽然惊讶地发觉,男孩要去的地方竟然是烟雨寺,一个不好的预感浮上婆婆的心头……
果然,婆婆看到男孩走到烟雨寺旁,回头向后望了一眼,就敏捷地一翻身,爬过了矮墙。
这天黄昏,婆婆藏身矮墙下,听着墙后一对男女的打情骂俏,心痛如剐!
那女子的声音她是熟悉的,正是她从小到大的好朋友狐意儿。
6、
若干年后,在另一座城市的一间酒吧中,婆婆向我讲述了这个故事,这个单身女子已经有些醉了,她双靥嫣红,眼波迷离。
“后来你再也没有回去过?”我问她。
“是的。那天晚上我就搭车回了学校,毕业后在异乡找了份工作。”
“你还记得那个男人吗?”
“我已经忘了他的样子。”
她笑着摇头,浅浅抿了一口杯中红酒。
“狐意儿呢?你是否至今还恨她入骨?”我象个小报记者一样追问不舍。
“不。”她忽然放下酒杯,身体前倾,盯着我的眼睛:“我一点都不恨她了,一点都不。”
“为什么?”我有些受不了她的目光,身体微微后仰。
“因为后来我听说了,那个男人在我走后第二天也失魂落魄地走了。这说明她并不爱他,她那么做只是为了让我看清:这个男人根本不值得我去爱。”
“这确实是个理由。”我点头。
“其实我认识狐意儿。”我转着手中杯,酒是好东西,能够让人沉醉。但这并不是酒的最大作用,酒的最大作用是燃烧。燃烧,把这阴冷的尘世燃烧得热烈起来,从而充满趣味。
“我相信,我看过你的很多故事,知道你认识很多狐狸。”
“狐意儿是一只很奇特的狐狸,你知道吗?”这次换我紧盯着她的眼眸。
我看到她的眼底闪过一丝恐慌,但转瞬即逝。
“有什么奇特?”她波澜不惊地反问。
“她是一只喜欢女人而不喜欢男人的狐狸。”
“所以你的故事很可能还有另一种结局:狐意儿故意让你对那个坏男人死心,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你看清,更可能是因为她爱你!不允许任何人从自己身边把你抢走。”我一口饮尽杯中酒,笑看着她:“对吗?婆婆。”
“你很有意思。”她没有回答我好奇的询问,而是继续反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后来一直住在外面,不回家吗?”
“不知道。”我还真没思索过这个问题。
“因为在外面,没有人会管我结不结婚,管我究竟是跟一个男人住在一起,还是跟一个女人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