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有病”“我有药” ...

  •   [[读书笔记]]
      [[武志红]]
      [[心理学]]
      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大热的时候,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几乎耳熟能详,很多人仿佛拿到了制胜法宝一样,仿佛所有的人生不幸都能归结到“原生家庭”这几个字上,自己人生的各种失败只需要归结到父母身上就可以了。

      然后呢?然后该怎么办呢?很多所谓的自媒体和营销号,只说了前半段,就是你有病,你病是因为你原生家庭有问题,然后一堆人控诉自己的父母控诉自己的童年控诉自己的家庭,然后就没了。

      人不仅要回头看看自己的过往,更应该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我们了解了得病的根源,是为了治愈,而不是为了找到借口,什么都往原生家庭上归因也是醉了。

      苏珊·福沃德博士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就给出了下半截的答案:“你有病”“我有药”——用心理学的方法治愈童年的阴影,让内在无处躲藏又担惊受怕的小孩来到阳光下,也让成年人继续自己的人生,不要祸害下一代,摆脱原生家庭代际传播的诅咒。

      苏珊博士的这本书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两部分,是什么和怎么办。

      第一部分是通过大量的真人素材案例,提出了有毒父母的这个概念,并且给这些不配为人父母的人的家庭行为模式归类,探究有毒父母是怎么毒害孩子的,甚至有些人成年之后依然中毒颇深,有些父母的余毒甚至死后都还在影响后代的子孙们。

      在作者看来,有毒父母的家庭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权威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2、不称职的父母;3、操控型父母;4、酗酒型父母;5、身体虐待型父母;6、性虐待型父母。出生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是很倒霉的,不过好在人生还有第二次机会,通过专业的心理帮助和辅导手段,幸运的孩子可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其实,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有毒的父母类型几乎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是,几乎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那些在人前表现的类似童话故事中一样美好的父母,有可能在自己孩子面前有另一幅脸孔,千万不要相信表面的现象),那这样来看是不是对父母的要求特别严格呢?实际上确实如此,为人父母真的是如履薄冰,如果说无心之失尚可原谅的话,那么故意毒害孩子的那就不可饶恕了(其实在作者看来,纵然有些父母对待孩子是无心之失,其实也是不称职的,因为事实伤害已经造成,纵然不是有意,但是依然需要承担责任。无论怎样,孩子是不需要为父母的行为承担责任或者为其找借口的)。

      说实话,在看第一部分的时候,我是很难过的,因为我的父母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而我的爷爷奶奶则属于操控型的,他们不止操控了我的父母和姑姑们,同时也及大地影响了子孙们),不称职但是又不能被挑战权威,所以非常有代入感,他们自己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懂就生了孩子,然后不以无知为耻,再加上生活的压力,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子女那种童年被压制被忽视以及没有尊严的生活,恍如昨日又令人心悸,虽然我早已走出,但并未忘记(我之所以对心理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就是为了搞清楚我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的性格缺陷,更想摆脱,所以自学了很多)。

      看了作者给出的诸多案例,那些受伤的内在小孩,支离破碎,令人心疼极了。在这些案例中,作者也提出了,一般有毒的父母组合中,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助人者”或者是“共依存者”,这个角色依附于有毒家长,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要么为有毒的一方辩护要么默默地任事情发生,这个角色是个帮凶,一样要承担毒害孩子的责任,不管是不是有意的。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在知道了是什么的基础上,告诉你如何拥抱自己内在小孩以及摆脱有毒父母的控制,改善当前的局面。首先,作者认为,就是如果你没有直面真相,将内在的伤害消除的话,提所谓的原谅是没有意义的,故作大度只能让内伤越来越深,不要随意就原谅那些有毒的父母,这样是对自己的伤害。这样的原谅只能是“算了吧”,其实内心依然未曾释怀。

      然后作者给出了观念、感受和行为调查表,可以自测一下,知道自己的状态。之后呢,就是给出“自我界定”(这一部分讲的不是特别多,感觉还需要看其他的著作来进一步学习),哪些是父母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分清楚,自己不要为父母的课题而负担,更不应该自我惩罚,在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和引导之下,与父母对峙,直面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疗愈自己,并主动掌握控制权,保护自己的家庭也保护自己的孩子。

      在这一部分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非辩护性回应”和“与父母对峙”。“非辩护性回应是一种谈话技巧,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不仅仅适用于父母,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之中。这种回应的方式,等于四两拨千斤,在控制自己情绪的前提下,不恋战,也不再受来自对方的伤害,从被动的回应状态到掌握谈话主动权,非常有用,学会了是非常受益的。

      “与父母对峙”,看到“对峙”两个字,很多人可能觉得会非常激烈,或者等同于跟父母直接干仗,其实并不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个对峙是有技巧和步骤的,在保护自己身心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用写信、面谈的方式一点一点展开。同时,对峙不等于冲突,而是一种沟通,在前期大量演练以及有支持者的情况下,完整地表达对父母的看法,并提出对父母的要求。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非专业人士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可能状况更糟糕,因为有毒的父母他们不会按照你想的那样,安安静静地听你说完,他们会为自己辩护会否认会辱骂会情感操控甚至还会殴打,还有的会拉拢其他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对你进行孤立和诋毁,不让中毒的孩子继续揭露曾经的丑陋行径。(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好无力)

      这部分苏珊也使用了很多的案例,而且告诉大家,不要对父母抱有太多的期望,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哪怕对方不回应其实也是一种应答,在心里放过自己,理清责任归属就好,不要执着地非要一个结果。如果感觉很吃力,那么不需要强撑到最后,可以选择放弃斗争,放过自己。

      摘抄:

      1、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都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2、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3、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4、当你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让他们回归凡人姿态的时候,当你找到勇气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时候,你才能在与他们的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5、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安全要受到保护。但是,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他们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长正面积极的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6、圆满离婚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就当时的婚姻状况而言,离婚是健康的举措,还是会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对父母而言,认识到自己离开的是伴侣而不是整个家庭,这一点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发生巨变。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的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7、之所以说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阴险,是因为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一些常见的说辞有“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8、“正常家庭”的伪装对孩子来说尤其有害,因为这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能力的正确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那么对他来说,想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9、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我们知道其中的规则,也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

      10、信任是我们的感情产物中最为孱弱的一种,在严酷的条件下,它通常是第一个消亡的。

      11、父母把批评当做一种控制手段,不论孩子做什么,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展开批评的细节。孩子成了父母受挫失意时的出气筒,是父母所有罪过的替罪羊。

      12、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受到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13、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身体虐待型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自我厌恶感、对父母的依附、无处宣泄的愤怒、难以战胜的恐惧、对他人的信任缺失以及自身安全感的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这真是个好消息。

      14、任何小孩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积极的幽默是强化家庭联系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而贬损性的幽默在家庭环境中却极具破坏性——孩子对挖苦或夸张式幽默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含义的层面上。

      15、孩子应该拥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

      16、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言语虐待不仅严重损害了你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

      17、大多数□□家庭看是正常的假象可以维持很多年,甚至是永远。

      18、以我的经验来看,有一点是永远成立的:在坦诚、温暖、沟通良好的家庭里从来不会出现□□的状况。反之,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孤立、隐瞒、贫穷、压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问题的家庭则是□□现象滋生的温床。

      19、孩子不愿意看到自己信任的人竟然是坏人。总要有人为这些可耻、屈辱又可怕的行为负责,既然父母不可能是坏人,那坏人就一定是自己了。

      20、最终能看清事情真相的往往是受害者。

      21、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在这之前。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事实,不应该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22、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但事实上,所有的感受,甚至那些最强烈的恐惧、快乐或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观念。

      23、情绪激动时,避免同父母接触、对质。你的想法和判断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偏差。(我就犯了这个错误)

      24、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你或理解你,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采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

      24、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25、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26、对峙并不意味着要攻击对方。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有节制而又温和的方式来排解他的伤痛和愤怒情绪,他就会发现,与逃避问题相比,说实话总能带给人更多的平静。

      27、对峙是通往独立自主道路上最激动人心的阶段。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28、悲伤的情绪是无可回避的,没有捷径可走。

      29、将自己柔软、易受伤害的一面展露出来非但不会让她变得更加脆弱,反而会赋予她更强大的力量。她内心深处那个伤心惊恐的孩子再也不用四下躲藏了。

      30、那种感觉,就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现在我终于认识到,我有讲实话的权利,要是有人觉得接受不了,那也不是我的责任。

      31、唯一的要求被母亲拒绝了,康妮既痛苦又失望,但她忽然明白,其实母亲在很久以前就做出了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仍期望她能改变是不现实的。

      32、不管你多么沮丧消沉,总有更好的生活在等着你——摆脱愧疚、恐惧和屈辱、自尊自爱的生活。

      33、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34、当你理解了什么是爱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意识到你的父母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样爱你。尽管这个事实很可悲,你也只能选择接受。而当你清晰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损失后,你也将为自己的生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开始接纳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他们会赋予你应得的、真正的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