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狂热分子》——不论哪个层面的狂热,都是对个人的PUA ...

  •   [[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 [[群众运动]]
      《狂热分子》(英文名为_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_ )的作者为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看到“码头工人哲学家”这个名号之后,会对作者产生非常大的好奇之心,读了他的人生历程之后,才发现霍弗拥有传奇的一生。他从群众中来,而且从未离开群众。(关于霍弗的人生,有一本书叫做《霍弗传》)),其主要的内容是分析人类近现代历史上不同国家发生的不同形式的群众运动,聚焦于群众运动形成的原因、架构和群体画像,同时对群众运动中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探讨。与其类似的有一本书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但二者的立足点稍有不同:霍弗的着眼点更为广阔和深远一些,而勒庞更像是以法国大革命作为个案进行剖析,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从文字方面来说,勒庞的作品更像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严肃而又认真;而霍弗的作品跟蒙田的随笔更为相似,心随意到,文字更为优美,语言俏皮且极为睿智,有《沉思录》那意思,又有尼采的那种犀利和凌冽,会让人一口气想看完。(不过,国内已出版的霍弗的作品只有目前这一本,其他作品没有中文版。再加上zlibrary也被端了,其他作品暂时没有渠道看到,以后看到了也要认真拜读。)深入几章读下去,甚至会发现霍弗写的如此详细,仿佛一个执行大纲一样,作为一份指南,可以成为某些有心人操弄人心的技术指导。此外,如果想了解群体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方面的,可以两本一起看,先看霍弗的,再看勒庞的,会更加有感触。

      《狂热分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群众运动的吸引力;第二部:潜在的皈依者;第三部: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第四部:始与终。

      第一部回答了为什么有群众运动。霍弗对群众运动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革命运动、宗教改革、种族主义运动以及民族主义运动,都属于群众运动的范畴,不管是个人角度,国家角度,种族角度、民族角度还是政治角度,群众运动都起源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毁灭与重生,这种摧毁与重建的力量是如此的狂热,不啻于一场手段高超、针对性极强的定制版PUA,裹挟着所有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镰刀、锤子与十字架并没有什么不同。与其他各种内因外因、社会层面等马后炮的分析有所不同的是,霍弗是从参与群众运动的群众内心出发,他青年生长于贫民区,靠打零工为生,随后又作码头搬运工,一生之中,都生活在群众之中,深刻地理解为何有人要无比狂热地参与群众运动,因为失意的人生亟需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来拯救。

      第二部则是分析了群众运动中的各色人等,如穷人、畸零人、极端自私的人、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少数民族、烦闷者以及罪犯等等这类不受欢迎这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这些人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壮丽悲壮的彼此起伏而又永不停歇的群众运动。

      这些人的心态如何,是什么让其产生了变化,进入群众运动后表现如何,在群众运动中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作者都在这一章节中给予了解答。可以说是句句珠玑,可以摘抄出来作为名言警句了。

      然而,这些人面目看似模糊,然而当你环顾四周,回首自身之时,谁又能说自己不是其中的一员呢?

      第三部,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这一部分内容很多,而且分析透彻,甚至读出了冷汗,若是有心者学了去,好的自不必说,毫无痕迹地收买人心还是最低级的;若是心怀不轨,用来操弄人心,就能掌控别人喜怒哀乐甚至生死存亡了)。这一部是较为深刻地分析人们从失意到狂热的转变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剥夺一个人原来社会关系和团体,在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未建立之前,在精神还在困顿迷茫之时,其会因无所依靠而进入某一项“神圣的事业”,并因怕被抛弃从而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获得接纳。读了这一章,可能会明白老板为何爱孜孜不倦地给员工画一戳就破的大饼?为何明眼人一看就是邪教但依然可以大肆横行,且信徒众多?为何部分信徒如此疯狂撇家舍业也要奉献给所信奉的“神圣事业”?也能解答为什么会有人从忠诚的战士成为背叛者?还能解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什么会大相径庭?

      第四部始与终,延续第三部,只不过分析的角度变了,开始分析组成群众运动的三种人群或者说是三种人格特质:言辞人(我理解的言辞人类似于理论先锋或者思想先锋,是为某些思潮的开端者和传播者,但未必是群众运动领导者)、狂热者、务实的行动人。一场成功的群众运动,这三个特质缺一不可,否则死于摇篮里或者便会过早被捻熄。而且这三种特质的人如何配合,相互之间权力大小,领导人是否独自拥有这三种特质,都会影响群众运动的最终走向和评价。

      然而最终成为滚滚历史潮流一部分的群众运动,在历史的评价之中还是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总之,我们现在所在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新鲜,它们在历史上已经无数次上演,每每留下的都是“人性”二字。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待社会现象的角度会不一样,可以明显地看到哪些人是思想前卫的言辞者、哪些人是狂热者以及哪些人是将思想化为实际的行动派,至少不会盲目地被裹挟着成为某个群众运动的炮灰而不自知。

      生命是很宝贵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社会大潮之中,都要保持独立思考,而且要善于自我妥协和自我和解,不要为了别人的梦想和言辞,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懵懂无知的垫脚石而不自知。

      1、“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当我们在一个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了一种新自由——一种无愧无疚地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

      2、在贫民区的一段日子他已懂得,希望并不是生命可以寄托的东西:假如你不能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生活下去,那你的脚就踏不到实地了。

      3、不管彼此的主张与目标有多么南辕北辙,所有群众运动都是从同一类人中间吸收最早的追随者,而它们能吸引到的,也是同一类型的心灵。

      4、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而死,其实他们说不定都是为同一件事情而死。

      5、所谓的“宗教化”艺术,就是给实际目的披上神圣大衣的艺术。

      6、倘若共产主义者有朝一日能够征服欧洲和大半个世界,那将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去煽动不满情绪或仇恨,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宣扬希望。

      7、一头栽进某种变革大业里的人,都必然怀着极度不满情绪而又不是一贫如洗,都必然相信某种万能的教义、某个永远正确的领袖或某种新技术已给了他们所向无敌的力量。

      8、对失意者来说,群众运动是一种替代品:要么是可以替代他的整个“自我”,要么就是可以替代一些能让他的生活可以勉强忍受的元素。

      9、无疑,在一个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者中,总会有一些是冒险家,他们希望把握机会,赢得名和权。另一方面,那些参与实务组织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无私奉献。尽管如此,一个事实仍然是不争的:实务组织除非能满足其成员的个人利益,否则将无法久长;反之,群众运动的活力与成长,则有赖它能否满足成员自我否定的激情。

      10、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11、在逃离“自我”的同时,我们不是依偎着邻人朋友的肩,就是掐着他们的咽喉。

      12、失业之所以会带来绝望感,不但是失业者有贫穷之忧,更是由于他们突然发现人生一片虚空。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13、一般而言,任何足以压抑个人主义或主张自我抹杀情绪或提供行动机会的安排,都有抵制群众运动兴起与传播的功效。

      14、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追随者会觉得他们正向一片应许之地迈进。在条件许可并且较合算的情况下,一个群众运动也有可能会带来一场集体移民,

      15、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

      16、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全不尊重。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和“现在”都已败坏到无可救药,所以随时准备好把这两者加以毁弃。他们也渴望通过某种惊心动魄的集体事业,去掩埋他们已经败坏和了无意义的自我:这是他们倾向于集体行动的原因。因此,他们总是一场革命、集体迁徙、宗教运动或种族主义运动的最早皈依者之一,而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色彩烙印到运动之中,

      17、不满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很可能是困苦程度勉强可忍受的时候;是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以致一种理想状态看似伸手可触及的时候。悲愤会在它几乎可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18、已经拥有许多而想拥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于一无所有而只想拥有一点点的人。另外,只缺一样东西的人也会比缺很多东西的人更不满。

      19、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一种讨厌的负担。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20、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热望。

      21、由此可见,一个群众运动想要赢得大量信徒,必须拆散所有既有团体的纽带。理想中的潜在信徒,应该是个独来独往的人,他不属于任何集体,没有泯灭自我的方法,无法靠团体来掩盖自己的渺小、无意义和寒酸。一个群众运动若遇到正在分崩离析的家族、部落或国家,就会有机可乘,满载而归。反之,如果碰到的是组织完好无缺的团体,就必须予以打击和分化。

      22、当一个集权社会的人民揭竿起义时,他们要反对的不是它的邪恶,而是它的软弱。

      23、所谓“永久性畸零人”,是指因为缺乏才干,或身心上有不可补救的缺陷,故而无法达成生平愿望的那些人。即使他们在其他领域成绩傲人,仍然不会得到满足感。他们从事任何追求都会热切急躁,也不会停下来,他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得到再多也不会让我们满足。我们跑的最快、跑得最远的时候,就是逃离自我的时候。

      24、狂热的爱国主义和宗教或革命的激情一样,常常可以作为罪恶感的抚慰之所。

      25、群众运动的策略,是要把一种病传染给人,然后又把自己说成治病的药方。

      26、为了成为紧密团体的一分子,个人得抛弃许多东西,他必须放弃隐私,不能有个人意见,也往往不能有个人财物。

      27、在我们的小我看来,天上地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为之效死的。只有当我们自视为舞台上的演员,死亡才会失去其恐怖性和终极性,而成为一种模拟行为和戏剧姿态。

      28、伟大的将军懂得怎样在沙漠的黄沙与海洋的波涛里变出大批观众来。

      29、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

      30、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

      31、当人们业已获得值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后,就不会太愿意为之奋战了。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

      32、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33、易于欺骗自己的人也易于被别人欺骗。他们容易被说服和牵着鼻子走。

      轻信的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也喜欢欺骗别人。易相信和爱撒谎并不是小孩子才有的特质。因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看事物,他们就会发展出易上当和好骗人的特质。

      34、只有能跟自我妥协的人能够对世界保持冷静态度。

      35、那些精明得知道该怎样发动或推进一个群众运动的人,除了知道该提出何种主义纲领以外,还懂得怎样挑选一个敌人。

      36、不满与恨意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直接的,这一点还可以从一个事实反映出来:我们释放出的恨意并不总是指向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情况往往是,被一个人伤害之后,我们会恨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

      恨意源于自卑。

      在我们揭发别人过错使对方羞愧时,他更可能的反应并不是变得谦卑和柔顺,而是变得咄咄逼人和火气十足。死不认错是一种响亮的噪音,可以把我们罪恶感的发声给淹没。

      37、忙人比闲人更易于去模仿,换言之,匆匆忙忙的生活更易制造齐一性。

      38、神圣的迫害者是不知止境和不会动摇的。

      39、因为深谙自己的瑕疵与缺点,失意者对别人的歹念与恶意总是特别眼尖。一个有自卑感的人特别容易看出别人的短处。

      如果别人身上有我们自己竭力隐藏的那种瑕疵,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去加以揭发。

      40、耶稣并不是基督徒,一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41、憎恨成了一种习惯。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

      42、说来不可谓不奇怪,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