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袁杼 ...
-
袁杼,(1727——1776或1728——1777),字绮文,又字静宜,浙江钱塘人,清代女诗人,袁枚四妹,袁家三妹之一,诸生韩思永妻。著有《楼居小草》。
婚后夫妻感情和睦,然而数年后其夫客死他乡,之后儿子执玉又夭折,年仅十五岁。悲痛欲绝又无了依靠的袁杼离开杭州携女儿前去随园。随园是南京名园,袁枚又将它向世人开放,春秋时游人如织。袁杼僻居楼上,一心求清静,怕见人。她在楼上清修做居士。偶尔游一趟随园,又见时序变迁造成的自然景物的差异,反倒引起哀思不断,久而久之更是少离小楼。
袁杼在去世前约七年时,为了安顿好自己的女儿,将女儿寄于袁枚与其侧室方聪娘的膝下,转称自己为阿姑。不幸方聪娘于乾隆三十七年故去,其女仍是伶仃。
五十岁时,袁杼病故。葬于金陵瑶芳门外元山袁机的墓旁。
咏怀
清·袁杼
虚设菱花镜,从今怕理妆。
预防秋后病,多点佛前香。
耿耿心中事,凄凄鬓上霜。
空抛无益泪,流不到钱塘。
悼亡
清·袁杼
曾记当年赋别情,眉窗分手说归程。
三秋有雁空怀想,两载辞家隔死生。
旧仆已随新主去,征衣分散客囊轻。
欲图梦里模糊见,惨雨凄风梦不成。
寄怀
清·袁杼
长路迢迢江水寒,萧萧梅雨客身单。
无言但劝归期速,有泪多从别后弹。
新暑乍来应保重,高堂虽老幸平安。
青山寂寞烟云里,偶倚阑干忍独看。
嘱女
注:女寄大兄膝下,转唤我为阿姑者已七年。
半世提携竟长成,忽然撇汝汝休惊。
殷勤好侍爷娘侧,婉顺无伤姐妹情。
罢绣且将书字理,思亲莫使泪珠倾。
须知从此吾难管,欲裂衷肠话不清。
哭儿
清·袁杼
序云:儿名执玉,九岁能诗,十二岁入学。十五岁秋试毕,病。病危,目且瞑矣,忽强视问:“唐诗‘举头望明月’,下句若何?”余曰:“低头思故乡。”曰:“是也。”一笑而逝。
容易芝兰膝下生,一朝缘尽夜三更。
阿娘知汝《离骚》熟,苦诵《招魂》坐到明。
顷刻书堂变影堂,举头明月望如霜。
伤心拟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
和王表侄游永庆寺
清·袁杼
未到登临处,诗人已占先。
和风吹野景,细雨带轻烟。
花看闲僧扫,钟惊远客眠。
相传萧寺好,佳境胜神仙。
送王表侄归家应试
清·袁杼
暖风吹柳动归尘,落尽寒梅草未匀。
客子未曾摇短桨,灯花先已报双亲。
山前蔼蔼青云近,城里迢迢浮水新。
叹我衰年难返棹,羡君踏尽武林春。
王表侄重来
清·袁杼
几年离聚两三回,今日重逢花正开。
依书临窗吟好句,勉教陟岐乱诗怀。
轻飘柳絮春寒去,扫尽榆钱月色来。
叹我怕经风路过,不曾容易步书斋。
送阿兄侍者葛氏病归姑苏
清·袁杼
丹枫木叶落纷纷,忽听群花队欲分。
无计绾留春色住,一天凉雨送行云。
禁鼓停敲促晓程,妆楼检点最伤情。
珠还合浦知何日,盼杀胥江打桨声。
病中作
清·袁杼
终日恹恹是弱躯,懒持中馈食无鱼。
阴雷半夜惊孤影,骤雨三更怕湿书。
教女挽头先理发,感人问病强牵裾。
九原若不栽荆棘,愿撇红尘地府居。
写怀杂诗
清·袁杼
恹恹病质掩纱窗,忆昔思今恨满腔。
折得梅花和我瘦,与君清影转成霜。
年年鸾镜本分离,忽破菱花不自知。
忘却今宵非昔日,误开香匣觅胭脂。
无福能留掌上珠,髫年曾读五车书。
童乌家上松千尺,梦里犹牵阿母裾。
有女依依唤阿姑,忝为女傅教之无。
欲将古典从容说,失却当年记事珠。
愁怀宛转翠眉低,荆树枝边小鸟栖。
一人桃源难返棹,何时重到武林溪?
新秋风起叶纷纷,缭绕妆台半白云。
吹得愁魂归故土,西湖堤畔奠孤坟。
弹指于归二十年,一朝竟赋《柏舟》篇。
想从泉下通音问,烧化家书当纸钱。
白云渺渺我无家,镇日颦眉对落花。
不见藁砧来入梦,孤魂想尚滞天涯。
挽葛姬
清·袁杼
别恨悠悠秋复春,难通消息暗伤神。
杨枝带泪登车去,紫玉成烟入梦频。
断线几条犹委地,南楼一榻已生尘。
空劳白发慈亲念,尝问姑苏来往人。
闻乡试人寓随园有感亡儿
清·袁杼
听说宾兴逢八月,一轮丹桂月华新。
可怜手折天香者,儿是当年有分人。
重悼方姬
清·袁杼
记得归宁事事无,栏杆小立手相扶。
慰侬落魄双行泪,刻己分廿七岁孤。
难向穷泉寻影响,偶然入梦又模糊。
伤心紫玉成烟去,剩有崔徽旧画图。
病危作
清·袁杼
黄泉原旧路,重证昔时因。
未了三生事,公然五十春。
伤心遗弱女,回首别慈亲。
若个营斋奠,难兄作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