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闽南人最注重的节日就是过农历年了。
一过了腊月二十日,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洒扫除尘,书写春联,做糕做馃、采办年货,真是“炊糕炊馃炊菜包,做衣做裤做年兜”。过个年,小孩欢喜大人愁,愁的是没钱,愁的是没人手帮忙。其它的不说,单是炊糕馃就够麻烦的了,先要按比例把糯米、粳米浸泡起来,再用舂臼把米舂成粉,晒干待用。要做的时候,用米汤和成团,拌上糖或其它配料,做成各种形状后,上蒸笼蒸熟上供。
而这甜馃能不能炊得熟透香甜,碗糕能不能“笑靥如花”,关键就在这蒸笼上。因此到了过年的时候,蒸笼就显得特别重要。有钱人家都有自备蒸笼,穷人家就只好向别人借了。可借也不是那么好借的,有的一条巷几十户人家就只有两三付蒸笼,还得事先预定。
解放初期,泉州老城区一条巷叫镇抚巷,巷中住着一户租户,只有婆媳两人。婆婆已有六十多岁,缠着一双小脚,我们都称她“相公娘子”,这名字怎么来的已无从稽考。媳妇叫清莲,三十来岁,无儿无女。听说她的男人出洋在外,可已经很久没有音讯了,。婆媳两人替人家缝缝补补,作些女红,艰难的度日。去年过年,她们就因为借不到蒸笼,连做好的菜包都没法蒸。因此,婆媳两人计议,今年无论如何也要置办一付蒸笼。
闽南一带所使用的蒸笼是用竹子和一种特殊的软木制成的,这种软木只有大森林里才有,因此,做蒸笼的工匠大都是永春、德化来的。
打造蒸笼闽南叫“绑朗乘”,是很有讲究的功夫活,蒸孔的疏密,围邦的厚薄,隔层的高低,盖子的密封和透气,都有严格的要求。好的蒸笼蒸起来省时省料,蒸出来的东西馃是馃,糕是糕,甜蜜蜜,香喷喷。不好的蒸笼,怎么蒸都蒸不熟,还糟蹋了东西。而这一切都在工匠的手头上。因此,蒸笼师傅是不能得罪的,雇他们来家打造蒸笼时,必须茶水、点心,好鱼好肉款待他们,不然他们就会在蒸笼上做手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为了讨得师傅的欢心,就得买好多东西,花费不少的钱财,有时这些额外的开销都可以再打造一付蒸笼了。对于蒸笼师傅的做法,人们早已心怀不满,可又无可奈何。
这天上午,婆媳俩一早就把蒸笼师傅请到家中来。这个蒸笼师傅有四十来岁,看样子也是个老手艺人,是前天经人介绍的。
师傅一来,清莲就把烧饼、油条端了出来,又泡了一壶浓茶,说道:“没什么招待的,您随便用些点心吧。”又道,“听口音师傅好象是永春人吧?”
“永春湖洋。”
“永春师傅手艺就是好,打造出来的蒸笼又结实又好用,我们这里的蒸笼都是永春师傅做的,大家都称赞得不得了。”
蒸笼师傅吃了几块点心,喝了两杯茶后,便摆开阵势开始打造起来。清莲在旁边帮着递这递那,还不时软语轻声地赞他几句。
过了一会儿,只见清莲提着菜篮子对蒸笼师傅说:“师傅,您自己休息喝茶,我上街买点菜来。”
师父说:“没关系,你忙你的。”
过了顿把饭的功夫,清莲提着沉甸甸的一篮子菜蔬回来了。她对着蒸笼师傅笑笑,把菜篮子换了一只手,吃力地朝后面的厨房提去。不久,便传来了锅碗瓢勺的碰撞声,打水洗菜,淘米烧饭声。突然,一声“齐喳!”那是热锅炒菜声,接着,便飘来了阵阵香味。又是“齐喳”一声,自是又一盘菜下锅了。
这一切,外面的蒸笼师傅是听得清清楚楚的。听着这“齐齐喳喳”的声音,闻着那阵阵菜香,蒸笼师傅心里是美滋滋的直乐,“今天我可是碰上好主顾了,看来中午一顿好饭菜是少不了的。”心里这么想着,手上却是不停。清莲又时不时抽空出来端茶送水,问这问那,奉承得蒸笼师傅轻飘飘的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为了报答这好主顾,他把全部本事都使上了。
快到中午,蒸笼打好了。做得真是好啊,不仅外观漂亮结实,而且榫路接头分毫不差。,婆媳两人十分高兴,清莲更是左看右看,爱不释手,特地用一块布小心的把它包扎起来,拿到房间里藏好。
吃中饭的时候,满想美美吃一餐的蒸笼师傅到桌上一看,都呆了,桌上只有咸菜稀饭。他还以为是她们早上吃的没收拾,可等了半天也不见再端出菜来,而清莲又不断地把咸菜挟到他的碗里,满脸含笑地殷勤招呼。他这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气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连拿筷子的手都在发抖,可又不便发作。气鼓鼓得喝了两碗稀饭后便放下碗了。
他想:“这哑巴亏不能白吃,要想法报复。”于是,便尽量压着怒气,笑着对清莲说:“蒸笼还有两根竹片没安装上去,你拿来,我再给安上。”说着,果然拿出两根小竹片等着。
可清莲早已看出蒸笼师傅不怀好意,便婉言拒绝:
“我看不用了,已经很好了。真是太感谢您了!”
“真的,我没骗你,这两根竹片要是不装上去,蒸笼就不能用的.”
“谢谢、谢谢!真的不必了,这是工钱,您拿好了,有空过来坐坐。”蒸笼师傅还想说什么,清莲已帮他收拾好工具,半送半推地把他送出门去,蒸笼师傅没法,也只好悻悻地走了。
原来这些都是婆媳俩精心计划的。
婆媳两人的生活本就十分艰难,要想拥有一付心爱的蒸笼,那是要积攒了多少时日,缝补了多少衣服,才能凑齐的,哪还有多余的钱来招待师傅的吃喝哩?因此,才想出了这种瞒天过海的方法来。
那沉甸甸的菜篮里面装的是石头,热锅里放点葱油,冷水一倒,声音、香味、烟雾都出来了,蒸笼的师傅怎会想到这其中的奥妙呢?
这件事一时成了街头巷尾的美谈。大家都为婆媳俩的聪明叫好,也为能对蒸笼师傅那种强索吃喝的恶习略施惩罚而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