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美] 维克多·弗兰克尔著.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2014:3.
前言(节选)
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和20世纪30年代德国与东欧的许多犹太人一样,二战之初,弗兰克尔也自认为可以逃过一劫,但他还是没能躲过席卷整个欧洲的纳粹种族灭绝运动。不幸的是,他最终被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但幸运的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为《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在此书中,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很欣赏尼采的这句话,并在书中多次引用。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弗兰克尔则不同,他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内心充满了思念,因而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爱妻重逢。他还不断梦想战后能够到各地举办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其内容正与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种经历相关。可能会令人们产生疑惑的是:在集中营里显然并不是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就一定能够活下来,有人由于身染恶疾,有人由于焚烧炉的吞噬,最终都难逃死亡厄运。但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
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数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