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语文老师 ...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代·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初中三年,莫小新经历了三个语文老师,分别是张敏、刘峰、张玲。

      初一,敏老师带语文课,但代课时间并不长。

      第二个是峰老师,戴一副黑框眼镜,个子比较高。

      刚到乡里上学,每周日全校老师在四楼会议室开会,莫小新见过他几次。

      当时莫小新还不知道两年后,他会给自己代课,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有一次开会前,会议室就他一个人,莫小新和几个同学便好奇的在门口张望,看见峰老师在会议室放一张音乐碟片,手里拿着话筒,唱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那是莫小新第一次听流行歌曲,感觉很好听,升入初中,没想到峰老师会给自己带语文课。

      不知道他从哪弄来一些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他还要从每个小组抽查。

      抽查背不过,放学不许你去吃饭,莫小新没想到都是初中生了,老师竟然还使扣留人,不准吃饭的下三滥手段。

      而不知啥原因,莫小新那四人小组,每次抽到的都是自己。

      莫小新怨恨,他也不知道换个人检查,难道自几看着真的很笨、很蠢吗!

      为此莫小新心里一直很郁闷,后来莫小新回想,反思了一下。

      可能峰老师每次抽查都看人抽,而小组里四个人,就自己学习差,看着就不灵光,每次抽查开始,莫小新就发虚、发慌,心一虚,眼神就飘忽闪烁,神情也就不自然,身体不经意、不由控制的晃动,更加显得有问题。

      莫小新一抬头,碰巧撞上峰老师的目光,似乎他就是等着莫小新在看他似的,于是乎他手一指,莫小新就被选中。

      一次两次选莫小新也就罢了,可他每次都抽莫小新,莫小新就无语了,难道这个小组就我一个人吗?你不会抽别人吗?为啥有的人你一次都不抽查?

      后来莫小新想了想可能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挑软的捏。”

      莫小新这个倒霉蛋,被叫去大多数都背不出,回答不完全老师的问题。

      因此多数情况都被扣留,当然被扣留的不止莫小新一个,也有其他同学,比如李平。

      到了放学,莫小新听话规规矩矩、老实的待在教室,苦闷的记背,不敢去吃饭。

      而莫小新看着李平,无所吊谓,一脸轻松嘻笑地走出教室,去吃饭。

      莫小新就担忧的问到:“你去吃饭?不是没背过不准吃饭么?”

      李平哈哈一笑,看了莫小新一眼说到:“嘿嘿,背啥背,吃饭去。”

      平哥一脸轻松无所谓,走出教室去吃饭,好像没有老师扣留这回事一样,而莫小新却如何也做不到那样自然洒脱。

      老师的话语定的规矩,对于莫小新就是金科玉律,就像是孙悟空地上画的圈,他一点也不敢违背。

      可怜、胆小的莫小新只能听话,规矩的在教室背书,感觉背的差不多去找老师。

      结果当着老师面就出错,峰老师就让伸出手掌,用竹鞭打莫小新手心。

      峰老师这一点值得表扬,教训学生,从来不打脸,不抽人耳光,只对你略做小惩戒。

      等回到宿舍,同学给莫小新留的面条都坨了,看着没一点食欲,但还是勉强扒拉几口,忍饥挨饿半天,等到下午吃饭。

      初二、初三语文由张玲老师代。

      张玲是新老师,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她个子比较高,长得不错,挺耐看,语文教的很好。。

      莫小新也就语文学的还可以,但和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是比不了,可与英语、数学两门主课相比,最起码语文能考及格,不至于归类差生行列。

      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学拼音,汉字都还认得,话也能读懂,语文成绩不至于考不及格。

      初中时莫小新还是贪玩,与朋友伙伴瞎玩闹,不知学习的重要性。

      朋友中莫小新学习最差,莫小新性格软绵绵,又不灵光,没眼力劲,导致运气背,有时就会无意冒犯到老师。

      一次作文课,倩同学作文写的好,于是玲老师就让倩同学读给全班听。

      而莫小新脑袋却在开小差,想到和伙伴开的玩笑,想到开心处就不由的发笑,可这被讲台上的玲老师发现。

      她以为莫小新在嘲笑什么,不遵守纪律,于是她生气的喊莫小新说到:“莫小新,你笑啥,一会你来点评人家的文章。”

      当莫小新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僵硬,消失不见,他一点也不想笑,现在只想哭。

      倩同学很快读完作文,可莫小新完全不知道她写的啥,玲老师让他站起来点评。

      莫小新只好慢吞吞、勉强、不情愿的站起来,胡编乱造说些空话:“她的语句通顺,嗯...啊...思路清晰,嗯…”说的结结巴巴嗯嗯啊啊。

      还没说完,玲老师就打断说到:“你说的不是废话,一篇作文语句能不通顺么......”

      莫小新知道自己说的都是空话、空调,可自己真的是不会点评,被玲老师直接揭穿,自己还是感觉羞愧难当,感觉脸发烧,羞愧的低下头。

      玲老师很少发脾气,也没见过她打人,可莫小新体会到她“借刀杀人。”

      周末张玲老师让大家回家写一篇作文,周日来学校交作业,她批改。

      可回到家莫小新实在没有写作灵感,一个字也憋不出来,于是他顺手翻出小学发的课外阅读课本翻看,莫小新找到一篇写春的文章感觉不错,于是就抄了下来,周日返校作文就交了上去。

      周一早读结束,莫小新正无聊的坐在座位上,一同学跑过来说:“莫小新,班主任叫你去办公室。”

      一听这消息,莫小新心里顿时一个激灵,因为一般情况下,班主任毛文老师叫人去办公室都没啥好事,尤其是自己这学习不太好的人。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莫小新去了办公室,推开门,班主任毛文抱着双手,靠在桌子旁,笑笑的看着莫小新,问到:“朱自清的《春》你背过了。”

      莫小新回到:“没有。”

      然后毛老师一耳光呼在莫小新脸上,打的他只感觉脸火辣辣,又疼又麻,眼睛扑闪扑闪的只眨巴,眼泪似乎就如要破堤而出的洪水,好在莫小新强力控制,眼泪才没掉下来。

      一旁烤火的峰老师,恰好真切的看见这尴尬的一幕,莫小新狼狈,可怜兮兮的眼光碰巧也看了他一眼。

      四目相对,峰老师或许觉得尴尬,觉得莫小新可怜,于是不自在的移开眼睛,目光躲避,与一旁的老师说话缓解自己的不适。

      毛文老师打完莫小新笑着说到:“你没有背过,叫你写作文,你去抄作文...”

      莫小新这才知道,自己从课外阅读课本上抄的那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春》。

      要是知道是朱自清写的,打死自己也不会抄啊!关键那课外阅读课本的文章没有作者,加之信息闭塞,自己又孤陋寡闻,要是像如今网络发达,估计就不会了。

      挨了揍,莫小新知道班主任为啥叫自己来,而一旁批改作业的玲老师,则若无其事,只顾批改自己的作业。

      她并没有理会挨打的莫小新,但莫小新可以脑补,她心里估计是笑出了声。

      碰巧鲁校长这时推门进来,坐在电脑前的娟老师,急忙离开电脑站了起来,毛老师让莫小新离开。

      莫小新就灰溜溜的逃出办公室,回到教室就有人围上来,笑嘻嘻的问莫小新:“班主任叫你去办公室,干啥去了?”

      莫小新也不好意思说抄了朱自清的文章,被毛老师打了一顿,只好悻悻的应付了事。

      不过仔细想想,当时能抄朱自清的文章,说明莫小新的欣赏能力还不错,可惜就是他不识货,不知道是名家写的,结果挨了揍。

      升入初三,一次课堂莫小新换座位和小乌龟坐一块。

      课堂学的是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第一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莫小新本一心一意的听课,可一旁的赵辉凑过来说到:“花间一壶尿。”

      莫小新听后,当时就笑了起来,碰巧张玲看见。

      于是她生气的对莫小新说:“莫小新,你笑啥,有啥好笑的,一会儿下课来办公室。”

      听下课要去办公室,胆小、唯诺的莫小新一下就焉了,他最烦,最怕去办公室,一群平时自己就害怕的老师都在办公室,这进去不就是老鼠进了猫窝么,还不瑟瑟发抖。

      莫小新心中愤愤不平,因为赵辉也笑了,自己还是被他的话给逗笑的,可玲老师却揪住自己不放。

      也许莫小新就是那个软柿子,比较好捏吧,赵辉学习比较好,是个优秀学生,又能言善辩,估计她还收拾不了,那受伤的只能是莫小新了。

      下课莫小新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办公室,数学赵老师,英语老师关自平都在,都是莫小新害怕的狠角色,莫小新感觉自己一下缩小了好多倍,只能任由老师处置了。

      玲老师质问莫小新为啥课堂发笑,有啥好笑的。

      从她的语气,莫小新判断玲老师以为自己在笑她,可实际情况并不是那样,自己是被赵辉改的诗给逗笑。

      可自己不能出卖朋友,也不能把赵辉改的诗给说出来,莫小新只好保持沉默,低下头一言不发,以不变应万变。

      好在办公室没有老师发难,如果遇到一个爱管闲事的暴躁老师,估计又被她给借刀杀人了。

      虽然莫小新调皮,惹张玲老师生气,可当莫小新作文写的不错时,她还把莫小新的作文在全班朗读。

      莫小新写了一篇作文,写的是给父母洗脚,其实莫小新从来没有给爸妈洗过脚,可莫小新写出的作文却情真意切,在班里成了优秀作文,全班朗读。

      莫小新的虚荣心得到了巨大满足,但同时他也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人写的文章并不可信,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不无道理的。

      有一次作文,莫小新马马虎虎,大概写了一下,都没写完就交了上去,可发下来却发现,玲老师把他写的好句子都标注出来,做了批语,莫小新也不由得佩服她真敬业。

      毕业,离开学校后,莫小新就很少见到张玲老师了,询问小妹时,莫小新才知道她竟然跑去教历史了,是妹妹的历史老师,听小妹说她教的挺不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