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奇山诡事(16) ...

  •   “梵文?你认得这些?”任仰看了看一旁的乙酉跟着站了起来。

      “认识的不多,能看懂一点。”

      “这也太壮观了吧,整个前室的所有墙壁,连屋顶和地面上也全都是梵文,而且文字排列地十分整齐,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心血……”

      任仰看着屋子内被萤石的光映照出来的梵文,觉得人力有时候比自然更神奇。

      “看来这块萤石就是为了使这些文字显现出来的。”乙酉走到了一面墙壁前,看起了上面的梵文。

      “不过他们到底是用什么撰写的梵文?为什么在普通的光下显现不出来,只有萤石的光才能起作用?”

      任仰一边说着一边也站到了乙酉的身边,乙酉没有回答他,任仰知道他又陷进自己的世界里了。

      乙酉将前室六个面上的梵文都大致看了一遍,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小时后了。

      任仰不知道什么时候靠坐在了萤石的旁边,现在正在闭目养神休息。他们在无行寺里待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任仰大致推算过,外面应该已经是中午了。

      在这段时间内,他和乙酉没有吃东西也没有进水,体力又消耗这么多。要是再找不到伊莫托,两个人迟早也会撑不住的。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些僧人要集体殉道,还要安排这么一个复杂的萤石机制来使梵文显现了!”

      任仰正在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时候,乙酉突然开了口。任仰闻言站了起来,走到了他的身边:“你发现什么了?”

      “我刚刚把整个前室里的梵文都大致看了一遍,虽然有很多看不懂的,但有些基本的还是认得的。

      “你猜这个前室里记载的这些梵文都是什么内容?”

      任仰看到乙酉甚至可以说是振奋的模样,疑惑道:“什么?”

      “是后来从没有人知道的一部失传佛经!名字就叫《佛说》!这部佛经如果能够面世,对整个佛教界来说都将是一次震动!”

      任仰也来了精神,“怪不得寺庙里的人这么费尽心机地用这种方法把东西记在四壁上。

      “唐武宗时期灭佛行动空间强烈,大部分的经书都遭到了破坏。估计寺庙里的人是怕纸质经书会被查封,藏起来又怕时间太长被腐蚀掉了,于是才想到了这招。”

      乙酉点了点头,“这部经书最开始出现在中原应该是在周朝,只是当时佛教还未正式传入中国,所以并未受到重视。

      “周朝后期的时候经书就失传了,此后历经了一千多年,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了无行寺,送来了这本传世佛经。那位高僧就是后来无行寺的住持兼方丈,叫静常法师。”

      “等我们出去后,或许有机会将这里的秘密公之于众,也不枉当年这些僧人耗费的心血。

      “不过现在我们得想一下接下来怎么办。如果这里是前室,那么至少还有个后室,而且关于伊莫托我们还是一点线索都没有。”

      乙酉明白任仰的意思,他们在地下待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这座寺庙又不干净,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忆古追昔。

      前室里除了一整个屋子的梵文和一圈的骸骨,就只剩下那块大萤石了。

      乙酉走近了萤石,用手在萤石上下仔细摸了一遍,他越摸越发现这块萤石似乎是经过切割改造的,因为他感觉到了萤石上似乎存在着规律排列的突起。

      “任仰你来摸一下,这萤石上是不是有奇怪的突起。”乙酉喊住了旁边的任仰。任仰闻声看了过去,伸手摸了摸萤石重复道:“突起?”

      “有吗?我怎么没摸……”任仰还没说完立刻就止住了声音,他皱着眉头仔细观察了一番亮着绿光的萤石,说:“你觉不觉得这萤石的造型有点像一棵树?”

      乙酉听任仰这么说,上前围着萤石绕了一圈,“底座宽大,往上渐窄,四周有突起象征枝干……看来还真是一棵树。”

      任仰点了点头:“佛教地宫下出现了一棵石树,难道是寓意着菩提树?”

      乙酉却没接他的话,而是自顾自绕着萤石喃喃自语起来。

      “怎么了?”任仰看到乙酉绕着萤石转了一圈,又看了看四周围着的一圈骸骨。

      “任仰,你数一数萤石上的小突起一共有多少个。”

      任仰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照做了:“一、二、三……二十三、二十四。一共二十四个,怎么了?”

      “那些僧人的骸骨一共有多少具?”

      乙酉这话一出,任仰顿时茅塞顿开,“也是二十四个!难道这棵萤石树和这二十四具骸骨有关系?”

      “如果一个小突起对应一具骸骨的话,那对应物究竟是什么呢?”乙酉看着这棵萤石树思考了起来。

      任仰走近了那围成一圈的骸骨,蹲下身仔细查看了一番。地上,佛珠光滑的表面在幽幽绿光下似乎没有了历史的痕迹,上面的灰尘也被昏暗毫无痕迹地掩藏了起来。

      “你之前说这佛珠是楠木的,所以才千年不腐是吗?”任仰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一串佛珠。

      一旁的乙酉听到这话也反应了过来,“难道是佛珠?!”

      任仰拿着一串佛珠站了起来,走到了萤石边,将佛珠挂在了一个类似于枝干的小突起上。突起表面有一个微曲的弧度,正好卡住了一个佛珠。

      “看来就是这个了!”任仰看着乙酉欣喜地说道。

      两个人将前室里的二十四串楠木佛珠全部都收集了起来,然后挂到了中央的萤石上。

      当最后一串佛珠被挂上去后,石门对面的那面墙壁发出了“轰隆隆”的声音,然后整面墙壁都在慢慢上升。

      两个人对视了一眼,打开了手电筒,屏息凝神地往又一个开启的空间走去。

      当两人看到里面的景象时,根本就不是倒吸一口凉气能够形容的——中室的中间有一个汉白玉底座,底座上有一个宝塔形状的东西。

      以那个宝塔为中心,由内到外,一共围了三圈的骸骨,骸骨数量逐渐增多。这里面的骸骨全都和前室一样,呈跪坐姿势,地上对应有一串佛珠。

      中室还有一个和前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有照明工具——在中室的四个角各有一个等人高的石柱,石柱上方有一个铁质器皿,器皿里装着油脂和灯芯。

      任仰看到灯芯本能地摸了摸身上,结果还真从上衣的内兜里翻出一个打火机。

      “哎,在林子里摔了那么多次都没掉,还真是天意啊。”任仰说完就拿着打火机将中室四个角的灯芯都点燃了,中室里瞬间就明亮了起来,乙酉把手电筒关上了。

      中室里的灯芯都被点燃后,乙酉的眼睛就盯上了正中间的那个汉白玉底座上的宝塔。他忽然感受到了心绪极大的波动,然后穿过一圈圈的骸骨走到了宝塔的旁边。

      任仰看到了乙酉的动作喊了他一声,但乙酉没有理他,仍旧盯着那个宝塔往里走,任仰赶紧跟了过去。

      “阿育王塔……”

      乙酉走到底座旁,看着大概有半米左右高的汉白玉底座上,一个有一米三左右的鎏金宝塔静静地立在那儿,下意识地脱口而出。

      “阿育王塔?那不是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吗?”

      任仰看着这个极其华贵的宝塔,在室内暖黄烛火的映照下,阿育王塔表面的鎏金耀眼非凡,堪称极品!

      “伊莫托……”乙酉的呼吸突然加重,他捂了捂胸口,眼里的光更加坚定锐利了。

      “你说这里面的东西就是伊莫托?”任仰又看了看这座阿育王塔,想象不到诡谲诅咒的核心——伊莫托,现在就躺在宝塔里。

      任仰不可思议地观察起了这座阿育王宝塔。整个宝塔由塔盖、塔身、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塔身方形,中空,与塔座连为一体。该塔的表面镶嵌了水晶、玛瑙、琉璃等数不胜数的宝珠,十分精美。

      刹顶上镶嵌着一颗浑圆的木兰色的宝珠,刹上有五层相轮,塔盖的四角各立山花蕉叶,通体雕饰佛像、菩提树、莲花纹等纹饰。塔刹与四片山花蕉叶之间以长链相连,链上悬着铜铃。

      “等等,我怎么觉得这塔这么眼熟啊……”任仰看着眼前这座阿育王塔的形制,脑子里的图像一帧帧地闪过。

      “我想起来了!去年,也就是2008年,电视上播出了南京大报恩寺里发现了一座阿育王塔,那座阿育王塔和这个十分相似!”

      任仰越想越觉得像,因为老头生前喜欢研究这些,所以他也就留意了一下,还特意买报纸打算持续关注。

      不过后来那些专家说为了确保宝塔不受破坏,开塔工作陷入僵局。再然后,任仰就没有继续关注了。现在想想,他觉得冥冥之中好像有什么东西早就注定好了一样。

      任仰看到那个汉白玉的底座上有石刻,他蹲下身仔细看了起来,好在石刻的文字不是梵文,任仰勉强还能读懂。

      过了一会儿,任仰看完了半米高的汉白玉底座四面上的石刻文字,咽了咽口水,抬头看着身旁的乙酉问道:“你知道这阿育王塔里面是什么吗?石刻上写,这里面是佛祖真身顶骨舍利……”

      乙酉一直盯着塔身的眼睛终于有了反应,他看了看地上的任仰,也蹲下了身,看起石刻文字来。

      “佛顶骨不是在南京的大报恩寺吗?怎么这儿还有一个?”乙酉看了一面记载阿育王塔内是佛顶骨的石刻文,疑惑地说道。

      “别着急,你再往后看看。”任仰朝他扬了扬下巴,示意他接着看下去。

      乙酉皱着眉头继续看了下去,“佛顶骨碎片?”

      任仰点了点头,“按照这石刻文的记载,真正的佛顶骨比史书记录的尺寸要小一点。南京大报恩寺里的佛顶骨不可能是造假的,那就是真正的佛顶骨。只不过这里面还有佛顶骨碎片。”

      乙酉基本上看完了石刻文,接着说道:“历史记载,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最后皈依了佛教。

      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了佛顶骨、佛牙、佛指等舍利。这些舍利被供奉在印度的八座佛塔内。后来阿育王上位后,将佛塔内的舍利取出,转移到其他国家供奉,以此传播佛教。

      不过据传佛顶骨传入中国和一位天竺使者有关,叫王玄策,就是他把佛顶骨带到了中原供奉起来。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佛顶骨一度消失在了历史中。”

      任仰点了点头道:“按照石刻文的记载,当年佛顶骨传入中国路途遥远,可能因为不断地转移导致了分裂甚或是被人恶意切割,总之最后的完整佛顶骨的尺寸的确小了。

      至于无行寺里的佛顶骨碎片究竟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出现在寺内的,却已经不可考了……”

      “就算是佛顶骨碎片,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

      任仰叹了口气,“没错。”

      “不过,这个阿育王塔为什么会和南京大报恩寺里的那个这么像呢?”

      乙酉摇了摇头,“据我所知,南京大报恩寺里的阿育王塔是北宋时期建造的,而这个地宫连同这座塔都是唐武宗时期建造的,中间隔了几代人,到底为什么造型如此相似,确实难以说明白。”

      任仰又看了看石刻文,发现石刻文中关于建造者的信息非常少。

      一般来说,建造阿育王塔是要把建造者的信息都记录下来的,包括建造的情况和时间。

      但任仰把整篇石刻文看下来,也只得到了一个信息——这座阿育王塔连同地宫中的机关都是一个姓朱的人建造的,其他关于这个神秘人的信息一概不知。

      “朱……姓朱……”任仰想了一会儿忽然睁大了眼睛,“我又想起来了,当初报纸上写了,南京大报恩寺里的那座阿育王塔就是一个姓朱的北宋人建造的,叫……朱诚信!”

      任仰激动地站了起来,“都姓朱,你说会不会唐武宗时期的朱姓人和北宋时期的朱诚信有血脉上的联系?!”

      乙酉也点了点头,“确实有这种可能,那么他们建造的阿育王塔在形制上相似就有了解释的可能,也许建造的工艺在代际间早已经传了下来。”

      这位只出现在石刻文只言片语中的朱姓人究竟是谁?又和这座无行寺以及佛顶骨有什么关系?难道这些谜团要永远埋藏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吗?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奇山诡事(16)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