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8、路遇宁戚官拜大夫 ...

  •   管仲率军先行,身边带有一妾叫婧,是钟离人。这位婧妾也博古通今,才智不让须眉。
      因为桓公好色,每岀行,都有嫔妾跟随。所以,管仲也带着婧,一方面两家好亲密沟通,另一方面也不会显得管仲特立独行。
      是日,管仲军岀南门约行三十多里,来到一个叫峱山的地方。
      坐在车中的管仲忽然听见隐隐约约有歌声传来。掀帘一看,见山野之中,有一个衣衫褴褛头戴破斗笠的人,赤着脚叩着牛角在唱歌。
      管仲观其人不凡,令人赐以酒肉。
      那人吃了酒肉对使者说,想见相国一面。
      使者说,相国车马已去远了。
      那,请你给相国大人带一句话吧:浩浩乎白水。
      使者立即快马追上相国,将此言相告。
      管仲听了,一时也范然不解。就问身边的婧。
      婧莞尔一笑答:“古人有《白水》之诗云:浩浩白水,儵儵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此人是想岀仕做官呢。”
      管仲即令人停车,召那人过来。
      那人将牛寄于邻居,随使者来见管仲。
      见面后却长揖不拜。
      管仲当然是知道这其中的内函的。那我们来说说什么叫长揖不拜呢?古时候见了君侯或者大官,行礼都是有讲究的。
      这长揖不拜,就是双手举过头顶,然后向下作揖,并没有跪下叩头,这就叫长揖不拜。是自恃有一定学问对长者或尊者的带有自傲的礼节。
      如果是一般的百姓,见了管仲行礼,就是先诡地,躬身低头,双手从头顶到地面而下,这叫拜。这拜不是磕头,所以,头不用触地。
      如果头触地而拜,这就叫稽首,也叫磕头。是比拜更重的一个礼节。
      另外,如果是一个劲地磕头,这就叫顿首。是用来相求重大的事或者救命求饶才用的。
      当然,如果这个人不是双手举过头顶,而是简单地作个揖,这就叫拱手,是个最简单的礼节。
      再说管仲见他虽然衣不蔽体,但风度气势不凡,于是就问道:“先生为何在此?是哪里人?”
      “在下山野村夫是卫国人,姓宁名戚,因为仰慕相君礼贤下士,所以历经千山万水到此,现在为村人放牛呢。”
      管仲问其所学,其对答如流,因此叹道:“如此高的学问,却赤着脚放牛,这不是埋没人才吗?”
      于是简书一封交于宁戚说,等会儿君侯大军必经过此地,先生可将此信呈上,可得重用。
      于是管仲依旧前行,宁戚仍牧牛于山中。
      三日后,齐桓公率大军到了峱山。
      宁戚和前面一样,依然破衣烂衫,戴个破斗笠,赤着脚敲着牛角在唱歌。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不到半。从晨牧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听了觉得有点不对劲,就让左右召来问个究竟。
      “你一个放牛的,为何要讥讽时政?”
      “是呀,我一个牧牛小人,怎敢讥讽时政啊?”
      “哪你唧唧歪歪的说些什么,不逢尧舜,长夜不旦,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随便说说。”
      “如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诸侯宾服与王室之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逢春五谷丰登,想那尧天舜日也不过如此吧。”
      宁戚见桓公越说越得意,就给他泼了一盘大冷水。
      “君侯,小人有三不解,不知君肯听否?”
      “你说说看。”
      “这一不解是,昔尧舜之政,兵戈入库,马放南山,四海安宁,天下太平。今君侯一伐宋背会,二伐鲁劫盟,用兵不息,劳民伤财,安可与尧舜之比?二不解是,君侯动辄杀伐决断,常举全国之兵,如此,何来的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三不解是,今君侯弑兄得国,假天子以令诸侯,与尧不传子丹朱,而传舜有什么可比之处?”
      齐桓公听了气得脸色铁青,立即喝道:“来人,把这个胡说八道的老匹夫给我斩了!”
      左右武士将宁戚绑了,欲要行刑。
      宁戚毫无惧色,大呼:“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天我宁戚就是第三个了!”
      隰朋听了就走到齐桓公面前说:“这个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惧,好像不是一个真的放牛的人,不如先赦了他再说。”
      桓公转头想了想,也确实是这回事,这荒僻山野之中能遇见一个不同寻常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罢罢罢!放了那匹夫吧。
      左右把他拖到齐桓公跟前,把他身上的绳索解开,就见他怀里有一封信掉了下来。
      齐桓公见了那信皮一下子觉得好熟悉,于是,脸色一下缓了过来,他朝宁戚点点头说:“刚才寡人是想试一下先生的胆量,先生不会怪罪寡人吧?”
      “哪里会呢?”
      宁戚捡起掉在地上的信呈给齐桓公。
      桓公折开一看,上书:臣经峱山,有卫人宁戚叩牛而歌,臣因试其才学,才知堪可大用。吾君即当挽留,以免使其流于他国而用,将悔之晚矣!
      桓公手里拿着书信,在宁戚面前晃了晃问:“先生有仲父推荐的信,为何不拿出来呢?”
      “小人闻贤君择人为佐,贤臣择主而辅。君如果只听好话,不听直言,若因此而杀小人,小人宁死,也不会拿出相国的信来的。”
      桓公听了,心中一下子就高兴了起来,命人驾车接宁戚一起出发。
      当晚,下寨休军。桓公命人搜寻大夫衣冠,旁有侍人貂问:“主公索要衣冠,是要赐宁戚爵位吗?”
      桓公点头说是。
      竖貂又说:“此去卫不远,可派人去卫看一下这个人原来的品行到底怎么样,再决定是否录用,这样岂不更稳妥?”
      “不用了吧?寡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平日里是不拘小节的人,平时难免会弄出一些不光鲜的事情来。到那时爵之则不光,弃之则可惜。”
      竖貂听了就不好再说什么。
      是晚,鲁桓公在烛光之下,拜宁戚为大夫,让其于管仲共同参于国政。
      宁戚穿了大夫的新衣冠,非常高兴地拜谢齐桓公任用提拔之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