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你给沙盘取个名字吧!”我说。

      我眼前的女孩抬眼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最喜欢的地方》。”

      一个阳光午后,一个爸爸带着一个漂亮的女孩来到了我的诊所。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得知了她今年六岁,正在读学前班。

      我拿出沙盘游戏给孩子“玩耍”。

      当然,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治疗,俗称“箱庭疗法”,大意呢,是根据孩子在特定的沙盘上,摆放各种微缩玩具,创造出心中的场景,来据此分析摆放沙盘的儿童,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的心理问题。

      小女孩的沙盘摆放得和她自己一样漂亮,有小花有小草,有造型独特的可爱房子,而且充满想象力,鱼在屋顶,她告诉我,那是空气净化鱼,它居然可以用自己的腮,过滤掉空气里的有毒气体,把雾霾通通吃掉。

      它在烟囱上被栓游着,像小狗一样,可以看家。

      我惊叹了一声,给她递去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她却害羞地笑笑,然后扭头看了一眼自己的爸爸。

      孩子们大部分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并不稀奇,但这座沙盘具有创造力的同时,却也不缺乏规则感,沙盘里的车子,一辆跟着一辆地等红灯,不远之处,设置了加油站,旁边,甚至还摆了咖啡厅,热狗店,奶茶店,她说,人们加油的时候,可以顺带买点东西,在车上吃。

      能够做到这么周全的考虑,沙盘上的场景成果,出乎了我包括她爸爸的预料。

      这个刚满六岁不到几个月的小女孩,思维上的成熟度,明显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小孩普遍的平均水准。

      但接下来,小女孩的举动,却让人错愕。

      她从模型盒里拿出了许多漂亮的糖果,把它们放进沙盘,然后,通通埋进了土里。

      我前倾身体,靠近沙盘前,问:“为什么要把它们都埋起来呢?”

      她说:“阿姨,好东西一定要藏好哦,不然,别人看见了,都会拿走它的!”

      我看着沙盘,没有说话,又从模型盒里拿出很多小冰淇淋,小水蜜桃,小巧克力埋进沙子里。

      说:“行,那多埋一点。”

      我必须取得她的信任,这是一种策略。

      她看着我,有些高兴,还说:“阿姨,既然是咱们一起埋的,那这里面的东西,你以后要是想吃,可以挖一半出来哦!”

      孩子玩游戏总是很投入的,沙盘在她的眼里,已经是一种类似过家家的“模拟人生”,就像演员与观众达成了默契一样,即便明知道戏是假的,却甘愿把自己沉浸到剧情里,信仰似地笃信地去期待并跟随着接下来每分每秒的事件发展,与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同频共振。

      现在在她的眼里,沙子里面埋藏的,全部都是真实的财产。

      “如果你有一天想把沙子里埋的糖果送人,你打算送给谁呢?”我往沙子里继续埋着各种好吃的,不动声色地问到。

      “给天使。”她专注地摆弄沙盘,似乎没有怎么犹豫。

      天使?

      这是抽象概念。

      却不是具象的,现实的人。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朋友……

      不能把自己珍视的东西,交付给自己熟悉的任何一个人,并且,沙盘里,没有摆任何一个小人。

      这说明,她并不相信任何人。

      我很好奇这是为什么。

      我笑着问:“天使长什么样子,它喜欢干什么,讨厌干什么?”

      她停下来,想了想,说:“天使穿着漂亮的裙子,我找它的时候,会愿意跟我玩,但很礼貌,不会抢我的东西。”

      对她而言,原来当天使,这么简单。

      我却有些难过。

      天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说明在现实中,没有人愿意陪她玩,还有人会抢她的东西。甚至小女孩身边的人,可能对她常常做出没有边界感的行为,这让小女孩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小女孩才会出现,把糖果埋进沙子里面这种行为。

      我把小女孩的爸爸叫出了沙盘游戏室,问到:“你们平时碰她的东西,是不是都不经过她的同意,而且,她是不是有弟弟,或者妹妹,她是大孩?”

      小女孩的爸爸神色有些惊讶,点头答道:“您怎么知道的,她的确是老大。”

      我又问:“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更偏向小的,姐姐是需要让步的那个?”

      小女孩爸爸有些尴尬,想了一会儿,说到:“好像是的,弟弟想玩姐姐的玩具,但姐姐比较自私,喜欢独占,我和妈妈,爷爷奶奶总是告诉她,自己的东西,要学会和别人分享,不能太自私。”

      看来,这位爸爸觉得自己的教育行为,没有任何的毛病。

      回到沙盘游戏室,小女孩还在津津有味地摆弄着沙盘,并没有出现父亲口中暴躁不安,难以管教的样子。

      我坐在她的身边,问:“宝贝,你喜欢这个沙盘游戏吗?”

      她仰头看我一眼,然后点点头,说:“是啊”,满手的沙子,被她轻柔地堆成沙丘,摆上玩具草皮。

      “那在这个沙丘上,我们其实可以加几个小人,比如,放爸爸上去,好不好?”我继续进行行为反馈观察测试。

      小女孩却立刻用小手一挡,摇摇头,说不好。

      “为什么不让爸爸进来呢?”我轻轻问。

      “……因为爸爸要带弟弟,他不喜欢跟我玩的。”她不假思索地拨开那个小人。

      “那你也不喜欢和爸爸玩吗?”我又问。

      她停止摆弄沙子,犹豫了一会儿,含糊地说:“嗯,是,也不是”。

      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因为我已经明白,孩子是什么意思。

      答是,当然出于她的本性:小女孩是希望爸爸的陪伴的。

      答不是,是出于她的认知判断,她知道:爸爸在现实中注意力在二孩身上,所以,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她。

      我并未说任何的话,只是打开办公桌里的一个抽屉里,拿出一罐造型特别精致的德国进口软糖,抱在怀里,笑眯眯站那。

      小女孩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糖罐子。

      如灵敏的GPS定位器般,视线随着我的行动,跟着糖罐子游走。

      我说:“宝贝,我们可以玩一个交换游戏吗?”

      她仍然有些害羞,但还是好奇地问:“怎么玩?”

      我说:“你可以在里面挑一颗软糖,但是,有一个条件。”

      她的大眼睛立刻发亮,继而开心地弯成彩虹拱桥一样,问到:“什么条件呀,阿姨?”

      我朝她走去,蹲下身体,轻柔地说:“你愿意和阿姨分享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吗,如果愿意的话,作为谢礼,我怀里面的这个罐子,你可以在里面挑一颗软糖哦。”

      呵呵,看,我们儿童咨询师,与很多儿童打交道后,除了淬炼出了珠穆朗玛峰一样高的耐心,更领悟出了“游击迂回”与“精准诱降”的奥义,一个个都是“套路”满满的!

      通过摆沙盘时逐渐深入的陪聊,我越来越了解到,小女孩平日十分缺乏表达的机会与练习,甚至她是始终被压制表达的。

      没有谁肯去倾听她,关注她细微的点滴感受。

      于是渐渐地,这孩子变得难以沟通,令家长束手无收。

      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之所以来我的诊所 ,根据爸爸的主诉,主要是孩子比较好动,而且性格暴躁,不受管教。

      性格暴躁,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其实都是长久的因,累积的果。

      而一般而言,产生暴躁情绪的起点,都是因为他人压抑了自己正常的情绪排泄,并触碰、侵犯到了自己的底线。

      一直以来,小女孩的精神世界都像一个闭环,她被家长无意间砍断了,她与他们正向互动的渠道,于是当波动的情绪产生后,它们只能,必须,原路前行,最终自行消化。

      而消化不了的,就像垃圾一样,只能不断地堆积,直到堵塞,膨胀,爆炸。

      加上之前小女孩摆放的沙盘呈现:车子一辆跟着一辆地等红灯,不远之处设置了加油站,旁边,甚至还摆了咖啡厅,热狗店,奶茶店,还特意跟我解释到,人们加油的时候,可以顺带买点东西,在车上吃。

      这样超乎年纪的思虑周全,现在看来,完全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反而越发地让人心疼。

      小女孩是大孩,作为家里的大孩,时常被父母洗脑,必须做出更多的担当,肩负起照顾和保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让渡出自己心爱的东西,分享给弟弟妹妹。

      在这样的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渐渐开始压抑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观察周围的一切,比二孩更脆弱敏感。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各项明文或不明规定的规则,快速地做出行为调整相适应。

      即便如此,他们的父母却经常并不满足,认为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于是,家长越关注二孩,大孩们越“懂事”。

      可是,打上了引号的懂事,并不是真正的懂事。

      “当哥哥姐姐的,就要有当哥哥姐姐的样!”

      “你要给弟弟妹妹们做表率!”

      “作为老大,你有责任照顾弟弟妹妹们!”

      这是多孩家庭中,常常可以听到的几句话。

      这些话的目的,很简单,意在扭转孩子的天性,要求他们快速地实现:从一个被照顾者,到照顾者的身份的转变。

      大孩们渐渐地,越来越“懂事”。

      孩子越来越懂事,大家普遍认为当然是好事。

      但是,又有多少家长思考过,孩子这样的“懂事”,是被动的,是揠苗助长后的夹生半熟产物,更是一块“工期”过短,被迫强行打造而成,甚至因质地不纯,而随时可能崩碎的劣质“榜样勋章”?

      当然,更糟糕的是,大孩懂事与不懂事的状态是共存的,伴生着相反的情况,孩子会越发地暴躁,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通过故意捣蛋和破坏,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最终,豆腐渣质量的“烂尾工程”成功落成,二胎后,大孩们被悲哀地规训成了:明明个子矮小,却时而异常懂事,时而难以琢磨的假大人。

      就像小女孩这样。

      我一直很想呼吁,其实,大孩只是孩子,尽管他们比二孩大,他们也仍然就是孩子,家长们不应该在他们身上,灌输并提出一些不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理所当然”的要求。

      成人尚且软弱流泪,何必去苛求孩子成为一位“深明大义”的金刚菩萨?

      他们成不了金刚菩萨,反而可能成为浑身是刺,外扎内软,没有安全感的刺猬。

      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后果,比大多数人以为得要更加严重。

      如果不及时干预,随着长期压抑自我,负面情绪的不断累积,家长的冷漠与忽视,会渐渐在孩子内心畸生出一个心理黑洞,伴随他们的成长,越来越巨大,甚至侵蚀健康的人格,发展成躁郁症(学名:双相情感障碍),终身影响他们的生活状态。

      正因如此,当代社会,无数成年人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无数压抑且不好的回忆,陷入失眠与抑郁的恶性循环,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只能无能为力地,让负面情绪不断折磨他们的精神。

      这些负面情绪的起点,并不是他们在成年后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而是早在童年时期,就滞留下来的被家长忽视的心理问题。

      成年人的情绪问题,看起来总是因为他正在经历的事情与周遭环境而受到波动,但决定波动峰值的,却其实不完全取决于事件本身的大小,而是童年时期,家庭给与他的爱与创伤。

      既然来到了我的诊所寻求帮助,那么,我当然希望小女孩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不是让她产生出的负面情绪一次次的积累,膨胀,爆炸。像慢性病一样反复复发,直到成年之后,仍不断发炎,难以治愈。

      现在,解决问题的根基,在于她能学会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做出模棱两可的行为,让家长猜来猜去只觉得怪异,却不知道原因,无法进一步沟通,解决她的情绪问题。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安抚她,鼓励她,引导甚至是引诱她,去尽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我才能找到一系列问题的源头,并了解它们是什么。

      小女孩看了一眼爸爸,发现他好像并没有反对。

      于是犹豫了片刻,开口说话了。

      “弟弟抢我的东西,但是爸爸不帮我,妈妈也不帮我,他们都喜欢弟弟,不喜欢我。”小女孩说完,就看着糖罐子,等我转盖子。

      她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也明白自己无法改变什么,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负反馈行为。

      这样看来,她是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只不过因为父母和长辈们的关注点时常不在自己的身上,她放弃了合理表达,畸生出了不合理的表达。

      这是很多家庭的常态,孩子其实表达诉求了,各位家长们却因为沉浸在自己的“场”中,而永远听不到“场”外孩子们真实的表达,总是在抱怨他们无法沟通,难以管教。

      很多时候都是如此,虽然我的咨询对象是孩子,但其实需要调整和干预行为的,往往是父母。

      看起来问题,的确总在孩子的身上,而实际上,问题始终在父母的身上。

      而且问题常常会被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更远的未来。

      具体体现在:孩子始终拒绝与父母沟通和交心。

      可也许到了青春期,这些父母都仍旧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然而,需要深刻反思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多半情况是孩子对父母有欲望倾诉的时候,父母们的耳朵却是“关闭”的,或者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从不当回事的。

      多数从儿童时期,就被父母忽视感受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乃至之后,都更倾向拒绝与父母沟通的。

      因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他们曾经没有给予到自家孩子,真正的帮助,甚至很可能在孩子把自己的困惑,忧虑,伤口敞露到父母面前时,他们甚至以关爱为名,无意地在上面撒了几把盐,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让孩子痛上加痛。

      被父母“挫伤”过的孩子,常常会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为了避免再次受伤,牢牢关闭与父母的对话通道。

      而当这群父母回过神来,想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时候,孩子却早已经对他们关闭了,以信任为基础的交流渠道,甚至会锐利地问到:“不需要,您早干嘛去了?”

      他们哪里知道呢,孩子早已对他们失去了信任。

      我立刻打开糖盖,递到小女孩面前。

      她开心地嘴角一挂,弯成粉粉的月牙,左挑右选,最后拿了一只企鹅。

      “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给弟弟的红包钱,比我的多,阿姨您真大方,真漂亮,我还能再拿一颗吗。”小女孩宝贝似地把企鹅软糖握在手心,眼睛仍然盯着糖罐子,讨好地询问我到。

      我再次把罐子递到她面前,说:“当然可以!”

      这次,小女孩挑了一条蓝色鲸鱼。

      香甜漂亮的软糖,成功打开了小女孩表达欲的阀闸。

      小女孩开始“滔滔不绝”……

      最终,她收获了满捧手心的软糖。

      我只好打开抽屉,从高高一沓的备用封口袋里,抽出一个新的封口袋,帮她一块块全部把糖装好。

      她不是个例。

      从来,都不是……

      小女孩爸爸窘得满脸发红,因为小女孩的“记性”出乎他意料的好。

      这位父亲肯定没有想到,女儿能清晰流利地向我表达自己的情绪。

      并且,一直以来,他都坚定认为自己女儿难以管教,天性相关,他只恰巧,是一位无辜和不幸,甚至倒霉的父亲。

      我再次把这位父亲叫出沙盘游戏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咨询与沟通,并最终给出我的建议。

      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却也稍稍为自己叫屈:“我其实是关心她的,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然,我也不会带她,来诊所寻求你的帮助和治疗了,我很爱她,只是很多时候,我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我不知道怎么爱她才是对的,我以为自己教育的对的地方,做得对的地方,原来是不对的,我感到抱歉的是,我之前总以为是孩子的问题。”

      我点了点头,告诉他:“很多父母确实有些“冤”,他们爱孩子,但是方式却极其不对,总是喜欢给孩子硬生生地讲道理,提要求,却丝毫不考虑顾及他们的天性与感受,结果是他们越强调某些规则的重要性时,孩子们就越要反着来,最终变成欢喜冤家,甚至是最亲密的仇人。不顾及孩子感受的说教行为没有任何的意义,就算说得再对,孩子接受不了,都一点用没有呢,不是吗?就算有一吨水的正能量和知识,你想要全倒给孩子,你的孩子假如是个瓶子的话,只有他愿意把瓶盖扭开,你才能倒得进去啊,如果瓶盖没有打开,是拧紧的,你怎么倒水,都没有办法倒满的呀,教育孩子必须要带着温度,而不是冷冰冰地规训,明晃晃地偏袒,甚至不讲理,占着父母的身份,对孩子发号只让自己满意的命令。寒风会使一个人忍不住裹紧衣服,只有暖暖的阳光,才能让人敞开心扉的,不是吗?当然,如果明明有一颗,想要照拂温暖自己孩子的心,却时常在不经意、不小心之间,成了吹冷孩子内心,把那个本来无比柔软的地方,降温成冰雪世界的,那道凌冽的寒风。那才是真正悲哀的亲子关系!”

      他沉默地点点头,也明白了女儿好动和暴躁到难以管教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家对待大孩和二孩的态度上差别过大,在小女孩眼中,弟弟不但要分走她的玩具,更要分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等所有长辈们的爱,即便她表面已经认清并且开始不反抗这样的现状,但她的潜意识里仍旧是很焦虑的,这才出现行为多动情绪暴躁的外化症状。

      这位父亲的当务之急,是要和他的家庭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必须集体性地调整对两个孩子注意力的分配比例,增加对大孩的关注度。

      这对父女走后,我回想起无数相似的案例,有些唏嘘。

      常言道,家是每个人最坚实的避风港,可很多时候,家却是阴晴不定,天气成谜的一个奇妙地方,孩子作为家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好是坏,常常是最受到影响的那一方。父母作为绝对强势的一方,经常不够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对错的评判,忽视他们的感受。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的心底话,就像这位小女孩埋在沙子下的糖果。

      不愿意在有血缘关系的父母面前呈现,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呈现是有危险的,可能带来破坏,造成严重损失。

      他们的内心世界自然而然地逐渐关闭,最终亲子矛盾日益尖锐,越来越无法调节。

      当父母从来不需要考试,他们要当孩子的阳光,还是寒风,当了孩子的阳光,还是当了孩子的寒风,不但要时刻追问本心,更要勤奋好学,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与研究。

      二胎政策开放已经七年,三胎政策开放也有两年,这个时代的中国父母,需要继续进步。

      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给与更多的耐心吧,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思他们所思。

      让他们把心底或酸,或甜,或苦,或辣的糖果捧出来,并愿意开心地与你分享吧。

      我真心地希望有一天,那位小女孩和更多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把那些曾经的“卧沙糖果”,一一翻摊在沙面上。

      让阳光肆意拂照,熠熠生辉……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