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001号实验报告 ...

  •   ——

      【革凋敝 得见短暂繁葩】

      提起封建盛世,人们往往多称道汉代的“文景之治”与盛唐“贞观之治”。

      其实,人们往往不知道的是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 的业绩也许并不逊于文、景、唐太宗。

      (这里up还要插播一句可能跟很多人不同的观点,许多人公认千古一帝决赛圈是龙凤猪,但up个人是非常推崇隋文帝的,甚至认为隋文帝也是可以在“千古一帝”拥有一席之地的,君子和而不同,求轻喷)

      (就像春秋五霸有七个,千古一帝有四个也不是不行,吧?)

      他在位期间,不仅国家的富裕程度超过历史上最有名的贞观时期,而且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与法制改革,奠定了后世王朝都效仿的封建行政制度。

      被西方国家奉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源头的科举制度,也肇始于其时,他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又进人了长达280多年的分裂时期。是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并灭梁伐陈,再次统一中国。

      由于他曾在北周王朝中为官30年,对吏治之弊有深刻的了解。因而,即位后便马上着手进行行政制度改革。

      他废除了西魏、北周以来泥古而仿照《周礼》实行的“六官”制度,参酌汉、晋以来的官制,并加以革新,确立了以尚书、内史 (后改中书)、门下三省为中央政府首脑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复议审核、行政管理,而负责行政的尚书省下又设吏、礼、兵、工、都官、度支六曹,分管全国政务,
      合称三省六曹(部)制,官员的任用 ,则统归吏部掌管。从而奠定了后世基本沿袭的中央官制的基础,尤其是以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分掌政务的中央行政制度更是与中国封建王朝共同终结。

      在地方机构方面,北周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层次多、效率低、财政负担大,史称“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杨坚下诏撤销郡一级行政区,并将将军府与州府合并,裁汰了一批冗员,大大减少了政府行政开支。

      同时,还规定县属官必须回避在家乡任职,开任职回避制度之先河。

      (虽然这玩意儿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对抗“世卿世禄”,但是既不成文,也不成制;两汉时期,从武帝开始,也有相关政策,是为了对抗郡国并行带来的弊端,东汉有了《三互法》;南北朝也有相关措施,up认为隋开先河,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士族、豪门以及地绅等社会群体兴起,这个时候回避制度比较广泛的打击了各个利益集团,演变到比较成熟的状态,并且隋文帝搭配了合适的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

      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自曹魏之初,便推行“九品中正制”,并且逐渐蜕变,到后来,推荐选拔人才多只看门第,而且贪贿舞弊之风盛行,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直至隋文帝时期,才彻底革除这种积弊,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首次实行考试取士,并经过逐步发展完善,于隋场帝大业年间形成了科举考试制度,再经唐代的改革发展,实行1300多年,并被西方国家推为文官制度也即公务员制度的鼻祖。在世界行政制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我国被列出的有第4,孔子;第6,蔡伦;第18,秦始皇;第20,□□;第21,成吉思汗;第75,老子;第82,隋文帝;第92,孟子。)

      (虽然这肯定有个人色彩,但是在我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能够被迈克尔列出的封建君主只有两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成吉思汗不算哈,他去世好久,元朝才建立。)

      在法制建设方面,隋文帝也有重要贡献。还在任北周大丞相时,他就针对多年的苛酷之政,进行了法制改革,制订了一部以宽恕为本的《刑书要制》,作为执法准绳。

      即帝位后,又三次改革,制定了以宽刑缓政为指导思想的《开皇律》,废除了许多酷刑,奠定了后世以答、杖、徒、流、死定罪的基础。同时规定,百姓有冤,可以逐级上告直至面君,并规定“死罪三奏,然后行刑”。

      隋文帝时期,刑网简要,疏而不漏,冤假错案是较少的。由于隋文帝大力提倡宽仁之政,因而对宽刑简政的宫吏,多加以褒奖重用。

      并州刺史辛公义刚到任便去监狱验问囚犯,“十余日间,决遣咸尽”。遇有需判刑的案件,他便住在衙门里,不结案不回家。后来,并州境内,刑讼大减,以致“狱中草满,庭可张罗”。杨坚多次下诏予以嘉奖。对以真情教育感动犯人的齐州参军王伽,杨坚亲自接见,下令释放了有悔改之意的囚犯,并提升王伽为雍县县令。

      杨坚的俭约爱民,在封建皇帝中是比较罕见的。这里就不详述了,毕竟节俭的皇帝总是千篇一律~狗头.JPG

      当然,令人叹息的就是一代英主,晚年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总是会走向要么晚年昏庸和晚节不保的结果。

      如果要罗列,那太多了,举个栗子,唐玄宗,一个不论是粉还是黑都希望他早死的男人,晚年昏庸的杰出代表;康熙帝,这个就属于晚年身体机能下降,倦政怠政,这个建议亲亲能早日退休当太上皇呢。

      关于隋文帝杨坚用人问题。杨坚在中国历史上素有“猜忌贤能”的坏名声。但是这个名声跟唐玄宗前明后暗一样开皇十九年为废黝高顺、专任杨素为标志,前一时期基本是明君,后一时期比较昏暗。前期的杨坚“寒微之士参典机密,憧仆而至大将军”,就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

      至于后期,up其实也很无奈,如果能够穿越过去up死也要告诉隋文帝,先严查杨素,然后千万、千万不要立杨广为太子,好家伙,这两个人简直就占了隋文帝黑历史的一半。

      《隋书》所说“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并不符合事实。有些草创元勋和有功将吏被诛夷罪退,是由于他们罪有应得。如果因为是草创元勋和有功将吏,就有罪不罚,恐怕不能视为清明政治。

      《隋书》一方面记载了杨坚许多尊孔重儒、发展儒学的事 实,一方面又指责杨坚“素无学术”,“不悦诗书”,“废除学校”,陷于自相矛盾。

      而且...《隋书》是唐朝时魏征主编修撰的,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哈,毕竟修史书踩前朝、泼脏水已经是约定俗称的规矩了。

      历史家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从谏如流”曾经赞不绝书,隋文帝杨坚由于被认为“天性沉猜”,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不能信任臣下,也不纳谏诤。

      其实这种刻板印象是主要是因为像杨坚这样的封建皇帝,为了维护统治,有时不得不虚己受人;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有时又难于做到屈己受人。基本历史上的明君都在这两种情绪里挣扎,早期杨坚做的很好,晚期就开始走向威外疑内的路。

      更别说后面取代隋的李唐又出了个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虚心纳谏,还留下“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种名言的皇帝。对李世民来说,绝大多数皇帝都没他那么能接受直谏,所以这评价咱可以听,也要看是谁说的啊。

      这里必须得怜爱一下始皇大大和隋文帝,都是二世而亡,都因为不肖子孙被泼了好大一盆脏水,然后都因为朝代过于短暂,导致功绩部分在感官上被弱化,始皇大大好歹还是因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个,存在感很高,隋文帝就有点惨了。

      毕竟大多数人脑内对隋文帝的印象都是隋炀帝杨广他爹。

      就,允悲.JPG

      up认为,他忌内威外的弱点,他晚年的失误,在他整个政治生活中只占次要的位置,不影响杨坚作为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

      今天天幕的信息量简直爆炸,各个朝代都炸成一锅粥。(实验报告只摘取几个最有潜力的时空,对了,投放的101418个时空炸了几个,只剩下7965个了。)

      ——(下一章)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001号实验报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