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传染病护理 ...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护理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传染病病人的早日康复,对控制和终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也非常重要。
      (一)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间适应程度各有不同,双方斗争的结果也不同,因而产生了感染过程不同的表现。
      一、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机体仅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病理变化很轻,临床上不出现任何表现。
      少数转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重要的传然源。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机体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是最易识别的传然病表现形式。
      多数病人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少数转为病原携带者,称为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并被局限,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导致机体发病。
      潜伏性感染期间,一般不排出病原体,所以不会成为转染源。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有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条件下,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依据强度分为:
      ①散发:指某传染病在某个地区近年来发病率处于常年一般水平;
      ②流行:指某传染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年一般发病水平;
      ③大流行:指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泛,迅速蔓延,可超出国界;
      ④暴发流行:指某局部地区在数日内突然出现大量同种传染病病人,在一个短时间内发病时间高度集中。
      (2)季节性:某些传染病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发病率在每年的特定季节升高。
      (3)地方性:某些传染病受地理、气候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4.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不同传染病感染后所获得免疫持续时间不同,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持续的时间最长,往往可终生免疫。
      三、临床特点
      1.病情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一般分为4个阶段。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最初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
      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各异,可为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限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2)前驱期:
      从起病至出现明显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减退,乏力、皮疹等,为大多数传染病所共有的症状。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随着病情发展,前驱期过后病情逐渐或迅速加重而达到高峰,各种传染病在此期间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此期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易发生并发症。
      (4)恢复期:
      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结,病人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的时期。
      有些传染病进入恢复期,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后,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当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体温尚未恢复正常,又再度发热,称为再燃。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是多数传染病共有的症状。
      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的特征之一,常见热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2)发疹:
      发疹包括皮疹(外疹)和黏膜疹(内疹)两类。
      常见的皮疹有斑丘疹、疱疹、出血疹、尊麻疹等。
      出疹的时间、先后顺序、疹的形态及分布部位,对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毒血症状
      如疲乏、厌食、恶心、呕吐、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四、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⑴空气、飞沫或尘埃
      ⑵水、食物
      ⑶手、用具、玩具
      ⑷媒介昆虫
      ⑸血液、体.液、血制品
      ⑹土壤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2.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文化水平、经济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等。
      六、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
      要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属于强制传染病。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炎疽、细菌性和阿来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属于严格管理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食流感,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3)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参照乙类传染病管理。
      (4)疫情报告:
      发现甲类传染病,城镇要求2小时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超过6小时。
      发现乙类传染病,要求6小时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发现丙类传染病,要求12小时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传染病疫情报告应遵循属地原则。
      2.对接触者的管理
      进行密切医学观察、留验(隔离观察)和卫生处理、药物预防或免疫接种。
      3.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可采取隔离、消毒、治疗或杀灭。
      (二)切断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染病要加强饮食和卫生管理、搞好水源及便管理、做好床边隔离、呕吐物及排泄物的消毒。
      呼吸道传染病要加强空气消毒,注意病室的通风换气,接触病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采取杀虫、灭虫措施。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要坚持做好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工作。
      (三)保护易感人群
      一方面要加强身体锻炼、改善营养,规律生活等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七、消毒与隔离
      (一)消毒
      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消毒的种类
      ①预防性消毒:
      是指尚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及人体进行的消毒。如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等,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②疫源地消毒:
      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
      分为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进行的随时消毒和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对其居住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终末消毒。
      2.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法(煮沸、高压蒸汽等)和化学消毒法(化学溶液熏蒸、擦洗和浸泡等)。
      (二)隔离
      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集中治疗和护理,使其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称为传染病隔离。
      隔离主要分为A和B两大系统。
      A系统是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法,同一类疾病隔离措施相同;B系统是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法,针对每种疾病制订隔离措施。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实行A系统隔离法,其隔离的种类及措施如下:
      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适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如白喉,鼠疫等病人,以防空气和接触传播。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病人应住单人病室,最好为负压隔离病房,无条件时同类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采用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严禁使用中央空调。病人不得离开病室,室外挂“严密隔离”标志,禁止探视。
      ②凡入室者均须戴帽子和口罩、穿隔离衣及隔离鞋,接触病人及污染敷料时应戴手套,并做好洗手和手消毒措施。
      ③病室空气和地面每天消毒,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应及时严格消毒处理,室内物品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拿出室外,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应进行严格终未消毒。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
      适用于由呼吸道分泌物引起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相同病种可共住一室,必要时隔屏风。病人一般不能外出,必须外出时应戴口罩。
      ②按近病人时应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
      ③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应消毒后弃去,袋具须每日消毒。
      ④病室每天通风至少3次,空气消毒2次。
      3.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
      适用于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同病种病人可住一室,不同病种病人同住一室时须实施床边隔离。
      ②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护理不同病种病人要更换隔离衣,接触污物时应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要严格洗手和消毒双手。
      ③病人的生活用具应专用,用后要消毒;呕吐物、排泄物等应随时消毒,然后弃去。
      ④室内应无蝇、无蟑螂。
      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
      适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感染相同病原体的病人可共住一室。
      ②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以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要洗手。
      ③病人用过的敷料应严格消毒。
      5.血液□□隔离(红色标志)
      适用于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回归热、登革热等。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同一病种病人可住一室。
      ②接触病人或其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
      ③工作中注意避免损伤皮肤,使用一次性注射输液器时,用过的针头、注射器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放入利器盒中,密封后送无害化处理。
      ④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并送出销毁或消毒处理。
      ⑤血液污染室内表面物品,要立即用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
      6.结核菌隔离(AFB隔离)(灰色标志)
      适用于肺结核病人痰涂片结核菌阳性者,或阴性但X线检查证实为活动性结核者。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同疗程者可住同一病室,隔离室要有通风设备。
      ②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病人咳嗽时都应戴口罩,防止工作服污染时穿隔离衣,接触病人或污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应洗手。
      ③污染物品应彻底清洗、消毒后弃去。
      7.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
      适用于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而引起的传染,如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肿等。
      隔离要求及措施为:
      ①给病人换药时应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
      ②接触病人、污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要洗手。
      ③污染物要弃去,并装袋、贴签,然后送去消毒处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