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夷陵(二) ...
-
然而,尽管处处谨慎小心,却还是出现了纰漏。
吴军水军的一个营竟因为防守不慎,让蜀军的数艘先锋战船冲破了夷陵部老将领着的水域,企图停泊在长江南岸,与夷陵城相峙。
军报到了陆议那里。陆议十分失望。水道若是被破,将破坏陆议的所有作战计划。
“来人,传令朱然将军,让他即刻帅本部的精锐水军清理江面,严防任何蜀军战船!”
两军主力尚未相见,便在长江上互相试探了一番。
所幸朱然部的水军英勇善战,小半天便将蜀军的这支前锋侦查水军打退,还缴获了几只被弃的小型战船。总算有惊无险地平息了这场小风波。
然而陆议所虑却不止如此,手下老将倚老卖老,无心备战,之前他的忍让并没有让他们见好就收,这才是最可怕的漏洞。他这便召来几个亲兵。
“传本督将令,把今日当值的水军领军押解过来。再传所有将军入账。”
军帐里的气氛十分凝重,陆议脸色十分难看。而一众将领已经得知水军防务出了纰漏,便都低着头,站在军帐里沉默着。
“本督在此说过,所有水军将士要警醒,绝不准许任何蜀军水军进入夷陵以东的长江航道。这是军令。”陆议坐在将座,用眼睛扫了眼躺下正五花大绑的水军领军,还有他的直属将军,“水军领军擅离职守,放任敌船入境。其将军对部下管治松懈,听之任之,难辞其咎。先押两人出去,再召集所有在营军士,按军法严惩。”
一众老将军此时深知理亏,也知道陆议虽然资历不及,可究竟是有先斩后奏之权的假节大都督,所以都不敢替渎职的将领求情。他们不约而同地望向陆议,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大都督的下一步动作,深怕失职的火烧到自己这里。
“诸位将军,我们都是主上的部下。武昌拜帅之时,我们发过誓,与江东和主上荣辱与共,生死同命。君前一诺,岂可为儿戏?如今我们面临的是刘备和曹丕的两面交伐。”陆议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站起来,缓缓地说。
他走到诸将中间,认真地环顾了每一个人,随后回到将座。他紧紧握着孙权亲赐的奔星剑,灼烈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在场的将领,用坚定有力地声音说:“我陆议既无声名,也无累功,唯有忍辱负重和对主上的忠心。如今诸君同我,上承主上厚恩,下负百姓民望。一定也希望,保卫江东,不辱使命,建功立业,不负主上。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将士一心,共翦强敌。如果诸位,再有不守军规,违背军令,散布谣言,各自为政者,陆议必请出主上之剑,先斩后奏,以正军法!议言尽于此,还望诸位将军能以大局为先。”
陆议手下的老将军们,看着此时的陆议。都低下头去。
“末将遵大都督命。当严整部下,绝不再犯军令。”
自陆议按军法严惩了几个防守不力的将领后,军营里对陆议的议论消停了很多。大家也刚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温吞的书生大都督是个不好惹的脾气。
“大都督,前哨来报,刘备步兵一路出蜀地。水军也顺江而下,正向秭归奔来。”卫兵的声音暂停了陆议的思考。
“按照前哨出发的时间,刘备此时想必已经在秭归城下了。”陆议看向地图,“你且下去,换最快的马随时待命。”
“是,属下这就去办。”
刘备的亲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自进入荆州地界,沿途打下了数座城镇。短短一月,陆议的军队布防已经从荆州西境边界,收缩回到了秭归城附近。
防线收缩的决定刚一下达,立马让刚刚稍微有所缓和的军队氛围再一次紧张起来。主张出城与刘备决战的老将们一次又一次建议陆议集中兵力出秭归城与刘备决一高下。陆议不厌其烦地拒绝了一次又一次。
“各位将军,秭归城位于山地。出城决战便是放弃地域上的优势,对我军无益。更何况如果首战便失利,对士气打击巨大,到时就不是失一城一地了。”
“诸位将军且回去吧。持续加固营防。”陆议十分坚决地拒绝了诸将的请战。
几位老将军对此颇为不忿。
“看来之前的谣言还是没说错啊,这就是个书生,胆小如鼠,畏首畏尾。刘备主力还没出现,他就已经想着放弃抵抗了。”
“就是就是,主上怎么会让这样的人出任大都督……”
“老将军,你说我们要不要联名上疏,让主上快撤换了他,再这么下去我们只怕都难逃怯战之责。”
“再看看吧。临阵换将毕竟于军不利。且看他能否坚守秭归城。若是他还是执迷不悟,不纳良言,不愿出兵,我们再上疏主上,换了他,军法治罪,以安军心。”
秭归的败报连着几天送到了夷陵的中军。
“急报!刘备前锋猛攻秭归城,秭归城告急,李将军和刘将军请求大都督发兵救援!”秭归城的传令兵着急地冲进陆议的中军帐。
陆议在脑海里思索了一阵,便下令:“你速去回禀两位将军,令他二人再坚守十日,记住,只做防御,切勿出城。十日后,若是蜀军依旧坚持攻城,全部秭归守军弃城,退守至夷陵境内预先安排的营地驻扎。”
“遵命!”
十日后,秭归失守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夷陵城驻地。
老将军们再也坐不住了。一大早就堵在了陆议的帅帐门口。
“大都督,秭归城乃我东吴西门重镇,你却下令弃城。是何意?”
“是啊。失去秭归,那刘备顺江而下岂不是更加便利?”
陆议的军帐里充满了诸将军的责问之声。陆议坐在将座,一脸平静地对着这些质问,似是早就有所准备。
“刘备刚兴兵,士气正盛,我们不可与之交锋。且秭归附近多山林,不利于军队展开。我们若在此地与刘备前锋作战,必不能全胜。如此,不如以逸待劳,休整兵力,以待时机。”陆议语气平和地同诸将解释。
“丧城失地,兵家之耻。大都督若是怯战,属下必禀明主上,请主上圣裁!”
陆议微微颔首,继续平静地说道:“诸位皆是我江东栋梁,上疏主上也是诸位职责,本督绝不阻挠。但只要我一日还是大都督,诸将也需听我一日军令。军令如山,不可犯。还望诸君牢记。如今刘备屯兵秭归,夷陵城就是我江东西境最重要的关口,如若防守有失,本督必重治。诸位将军且回营去,巩固营防。本督之前说过的话,想必不需要再重复。”陆议软硬不吃的态度让几位老将也只能忿忿不平地退下。
陆议的前锋军在秭归败退失城的消息,顺江而下不过几日便传到了武昌城,连同着数位将军的联名上疏。朝堂上,陆议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除了几个曾经与陆议共事过的将领保持沉默,其余所有的人都义正辞严地劝谏孙权换帅。
孙权也不是没想过会是如此情况,只不过,朝臣们的反应实在是超过了他的预期。再加上夷陵前线一众老将的联名上疏,简直是让情势雪上加霜。整整一个朝会,孙权说到口干舌燥,使尽浑身解数,最后总算是把一群老臣暂时安抚下去。下了朝会,孙权便立刻躲到了书房,提笔给陆议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