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6、番外四——陆景 ...

  •   我四岁那年,母亲因为诸葛恪谋反案被连坐。尽管父亲试图帮母亲洗脱罪责,但还是无功而返。母亲最终被流放。我因此没了母亲。
      父亲为了这件事极为困扰,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将我送到武昌祖母那里暂住,以平息陛下同外人的不满。一直以来,我都很少见到祖母,因为她从不和我们住在一起。父亲说她自己住在武昌的老宅子里。除了年关或是每年祖父祭日以外,平时很少能够在吴县见到她。刚开始,我是有些不愿离开吴县的。可是为了不让父亲多费心,我还是同意去武昌与祖母同住。
      只是我没想到,这竟成为了改变我一生的事。
      祖母是一位脾气很和煦的女子。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可是她的眼睛却还像年轻人一样,清澈明亮,充满生机。武昌祖母家是一个不太大的宅子,就在武昌行宫外的不远处。听老管家说,这里就是之前祖父做荆州牧和上大将军时候的府邸。如今,门口的匾额早已经拆去,宅子四四方方的格局,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卉和蔬菜,角落里养了蚕,还有一株梨树。祖母总是亲力亲为地去浇水施肥,很少假手于人。府邸里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从仆,听他们说,他们都是跟随了祖父还有祖母几十年的老人了,有些甚至是一路从海昌到武昌。
      我有时候也会帮祖母打理这些花草,祖母会告诉我它们每一株的来历;我在院子里练武时,祖母就在院子边上一边读书一边陪着我,小憩时我停下来望着她,就会看到也正笑眼盈盈地看着我。她告诉我祖父很喜欢梨花,这让我想起华亭老宅里那两棵梨树。父亲说过,一棵是陆家先人所植,另一棵是祖父和祖母在石亭之战凯旋之后,回华亭探亲时,一起种在后院里的。三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还是长得很好。每年春天都会开胜雪的花,到了秋天,还会挂满金黄色的果子。
      祖母在武昌这里给我请了一位先生,教我读书。平时,我就在书房里听他讲学。这是祖父用过的书房,家具已经有些旧了,可是被祖母打扫得一尘不染。祖父留下了很多书,很多都是兵书和典籍,上面还留下了很多祖父的注解。我很喜欢看祖父看过的兵书,也喜欢先生所教授的经史。祖母知道后很开心,她说,我们景儿以后一定也能成为祖父那样厉害的将军。
      我一直在武昌生活到十二岁。那段日子我过得很开心,也很自由。我看了很多的书,听祖母聊起很多过往的事,有令人振奋的,也有让人沮丧的。我开始一点一点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就像祖父和父亲那样。我不再不忿父亲将我送到武昌,反而开始感激起他的安排。
      祖母是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里离开的。那年的梨花开得格外好。祖母仿佛早就有了预感一样,在梨花盛开之前,就把父亲还有我的兄弟们都邀来了武昌。她说这么多年了,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今年武昌的梨花一定是开得最好的一年,她很想一家人可以一起看到。
      她没有猜错,当年的梨花真的很美。那种纯净的白色,更胜流云,更胜瑞雪。

      很多年后,我们失去了很多国土,晋国的军队顺流而下,排山倒海般冲向我们的营地,一层一层地让我们的防线决堤。我坐在中军营帐中,听到外面各种冲杀声,马蹄声,还有刀剑相向的声音,心中却没有一丝紧张和恐惧。我知道一切都已无力回天,从失去长江峡口的土地开始,我们,吴国,去势难挽。
      我整理好戎装,拿起剑,向营帐外走了去。
      只是,在我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刹那,我感到深深的遗憾。我终究没能像祖父和父亲那样,在战争中,力挽狂澜,救国之将倾。
      我突然很想回到武昌,再看看院中的梨树,不知道今年的梨花是否那样胜雪依然。

      ——天纪四年,晋军伐吴。癸亥,景遇害,时年三十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