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必读的篇目 ...
-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钱钟书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都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后才能发现。”(暑假作业要写征文,为了凑字数,故而再次将这句话引用于此)
面对这次的征文主题“书韵心灵,共绘华章”——庆祝建国75周年读书征文活动,刚开始我是茫然的,假期里面老师要求我们看的书目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我盯着这个主题又看了好久,脑子里面依旧一片空白。于是我转而向我的母亲询问有没有什么书目推荐,母亲说《红星照耀中国》和这个主题挺适配的,你可以写那一本。
我又思索了少许,并没有想出有比这本更好的选择,我从书架上将这本书取下,再一次翻开了它,书的内页上有我以前看书时留下的铅笔批注,字是稚嫩的,感悟也略浅显。少读这本书只知道这本书是第一部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采访记录,如今再看却不禁感慨于斯诺的文字,语言幽默但仍然让人忍俊不禁,书页翻动无人知我泪落前页,而人人知红星会照耀中国。
不论是敌方亦或者我方,或多或少记载会受更多的主观因素影响,而这本书从一个相对而言很客观的角度来写,从点点滴滴之中看红军战士们可爱的一面,观历史,感受字里行间之间的温度。
革命先辈困于万难之中,加之不断被误会与曲解,直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诞生于世,它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与它一道近距离感受伟人们的魅力。从一个外国人口中听我们先辈的故事,这更让我们知道何为伟大。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进入华北地区的红色区域。要前往西北苏区,须得穿过重重封锁,这段旅程因而险象环生。但是斯诺怀着众多问题,不怕艰难险阻,以亲眼所见亲手所闻所感,尽可能准确报道,后来有了这本书——本书所描述的旅行及事件发生在1936年和1937年。
埃德加·斯诺在他1968年撰写的序言中曾写道(摘录):“当然,本书大多是从党派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但这正是创造了它的人们走过的历史。它不仅为非中国读者,而且也为全体中国人民——包括除了共产党领导人自身以外的所有人——展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真实记录,同时,它也是反映中国3000年历史中为进行最彻底的社会革命而长期斗争的第一个史实故事。”读红色故事,了解过去,学习并铭记历史,感受其中的魅力,如母亲所言,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
随着时间的流逝,毛主席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判断已经被证实是正确的,即实现全民族联合抗日要比革命运动的其他目标都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时间也已经证明,本书讲述的故事中的那些革命者为之战斗和献身的信念是正确的。
这本书配得上它所有的荣誉,也感谢斯洛对那时中国的宣传,至此再次庆祝建国75周年!!!
征文之外再谈《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别名《西行漫记》,还记得初中语文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述过叫后者这个名字的缘由,受当时时代背景影响为了掩人耳目而取名“西行漫记”。再者西行准确地概括了斯诺的行程方向——从北平出发,向西前往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
漫记二字则体现了这部作品以纪实为主、随笔为辅的写作风格。斯诺在书中不仅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距离本书创作近九十年后,我读斯诺笔下的文字,仍然被他的文字所打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感慨不已。
那日我在看报纸,偶然发现八月一日的报纸上也有提到斯诺,你看呐,斯诺真的是一位很伟大的外国记者。换而言之,一旦谈及中国那段时间的历史,对于他的事迹是避无可避的。最后,再次感谢他的记述!!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外公开玩笑说,把果子放在雨水里面淋可以造就一个名人,我愣住了,没有反应过来外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到外公自己给出了答案——雨果。我才反应过来,哦!!
今天要谈的这本书正是雨果的作品,若论我和这本书的源缘还得从很多年前说起,那时便被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的外观所吸引,偶然谈及夸建筑好看,他们和我谈到了卡西莫多,也许是母亲说的吧,毕竟她读大学起就很喜欢外国文学,但是事实上我也不记得具体是谁说的了。
后来便买了一套青少年必读名著,好像占了大约有一行书架,《巴黎圣母院》赫然在其中,其实现在已经回忆不起第一遍读的时候读进去了一些什么东西,毕竟在我重读之前,你和我谈《巴黎圣母院》我知道我看过,你要说起卡西莫多我知道出处,也知道吉卜赛女郎,但是你要是问我具体内容,那我一定会化身为一问三不知的无知少女。
初中写中午红领巾广播稿子的时候,曾经写到过这本书,我向全校师生推荐了这本书。而今过去的子弹击中了今天的我,我再次告诉自己这本书很好看,你应该再翻开看看bushi,事实是我在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看到19年被火烧毁,预计今年年底重新对外开放的巴黎圣母院,听见主持人谈到雨果与《巴黎圣母院》,不禁让我生出一种想要再读一遍的冲动,我们P人是这样的,想一出是一出,说看就看。
我想年少的自己一定没有读懂这本书,甚至于里面有一些涉及国家背景与宗教信仰的部分,时至今日我依然没太读懂,也不太了解,等以后再大些我也许还会再读一遍吧。
以前不知名著的好,错把网文当做宝。现在猛然发现实际上很多网文之中大火的梗,很早之前便有作者写过,果然啊,还得是经典。
不是我说,雨果真的太会写了,小的时候我竟然对这些东西一点不感兴趣,简直了?!(指指点点)
他的笔触真的超级细腻,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股宿命感扑面而来,悲自心中而起。
善良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年轻英俊的队长弗比斯、失去爱女而隐修的香花歌乐女,等等,他们命运交织。故事从爱斯梅拉达在巴黎街头表演舞蹈开始,她的美貌和纯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也引发了克洛德·弗罗洛的嫉妒和占有欲。为了得到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弗罗洛不惜利用卡西莫多进行一系列的阴谋,甚至于秉持着一种得不到就毁掉她的观点,最终导致了爱斯梅拉达的悲惨命运。
美与丑,善与恶,总是相互交织,彼此碰撞。
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黑暗的。本应该秉持正义的审判,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判了爱斯梅拉达死刑,这个社会是那么的不公平啊!人们又是那么的愚昧,真的相信有什么女巫,甚至于连小动物们都不放过。
还不得不说的是雨果真的很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最明显的莫过于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弗罗洛这两个角色,他通过描写一个样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来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纯洁;而通过克洛德·弗罗洛的堕落来揭示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残。
但若要论述这个悲剧,悲的不仅仅是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也很悲哀,他们活在了思想的枷锁之中,受控于封建迷信的牢笼。同样的,隐修女疯疯癫癫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找回了自己的女儿,但是最后结局却不尽人意。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其实克洛德·弗罗洛也挺可怜的,时代造就了他这样的一个形象吧,但是话又说回来我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角色,他偏执且极端,善于伪装,实则极其恐怖,也算是从另外一方面能够看出雨果将这个形象塑造得很好吧哈哈哈(当然,其他角色塑造得也很棒!)
正好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一篇英语语法填空里面读到了这么一句话:“In the midst of death life persists, in the midst of truth untruth persists, in the midst of darkness light persists.”这句话是甘地说的,意思是说:“在死亡中,生命依然坚持;在谎言中,真理依然长存;在黑暗中,光明依然永驻。”当时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莫名觉得这句话和《巴黎圣母院》真的好适配啊!(感觉用来写作文也很合适)
生命与坚持:文中许多角色都有着在逆境中坚持生命的勇气,就比如卡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活了下来,不断与命运做抗争,在遇到爱斯梅拉达后,也是努力保护她。从这个角度出发,感觉还可以和雨果在教堂发现的“命运”这个词汇联系起来。
真理与谎言:谈这个角度便避无可避地要再一次谈到雨果对比的写法了——克洛德·弗罗洛的虚伪和谎言与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人的真诚。前者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撒谎和陷害他人。而后者为例的这群人是真理的代表与化身。在谎言的包围下,真理的光芒从未熄灭。
黑暗与光明:黑暗其实不必多说了,书中处处充斥着黑暗,无论是社会的不公、宗教的虚伪还是人性的扭曲都属于“黑暗”的范畴。至于光明,依旧要提到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束光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让那个黑暗中能有闪耀的光芒。
也许这也是所谓的“命运”吧......
P.S.:在重读完这本书不久,我听了一场演讲“The love-h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nce and Italy”(法国与意大利的“爱恨情仇”),其中便谈及了哥特风的教堂,自然而然便避不开提到巴黎圣母院了,然后又把法国人的松弛感拿出来讲了讲哈哈哈哈。
感觉最近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活动还是蛮多的,我下周要去参加的书展的举办地就有一个“永恒的巴黎圣母院穿越时空沉浸式VR之旅”,不过那天约了人,不一定会去,但是后续我自由行的时候说不定会提前买票去体验体验。
突发奇想,想要以讲八卦的形式整蛊一下我姐,感觉不讲我憋心里难受,这本书后劲真的好大,看完之后饭都有点吃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