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后汤沐邑:《晋书》:有司奏依汉故事,皇后、太子各食汤沐邑四十县,而帝以非古典,不许。《汉官六种》:皇后、太子各食四十县,曰汤沐邑。《艺文类聚卷一五》:皇后食三十县,曰汤沐邑。
《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孝景中二年,寄欲取平原君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夺侯。也就是说在中元二年,曲阳侯想要娶刘彻的外祖母平原君(百度百科有误,曲阳侯想迎娶的就是平原君而非平原君之姐)。当时刘彻的地位已经彻底稳固,栗太子刘荣自尽,梁王刘武阴谋败露,郦寄此举应该是看局势平定来趋炎附势,所以才会惹得刘启大怒(郦寄有“卖友”的恶名,七国之乱中没有建树,废立太子时也没有表态,此刻去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明显是要当刘启便宜岳父,刘彻的便宜外公)。
以此为契机倒能解释刘彻的感情世界,了解刘彻的很多行为。他母亲那一系的女性,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胆魄和较低的道德水平,将美色作为换取阶级升迁的重要渠道,不太关注人伦道义。他父亲那一脉的女性血亲如馆陶公主也比较轻佻,开展逆光源氏计划。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养成了不太看重别人出身的好习惯,但性格上也比较任性放纵,在男女关系上不太负责。这可能也是他对卫青、霍去病亲切的原因,他们三个人的母亲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女人,卫媪和卫少儿轻率地与人私通,王皇后则抛夫弃子进入太子宫。他们三个人的父亲也十分耐人寻味,郑季无动于衷,霍仲孺一走了之,而刘启对刘彻的爱则相当恐怖——你与其说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不如说这是一种对国家命运豪赌。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这一句充分说明刘启对刘彻的看中相当程度上来自于“美”、“贤”和“日符”,前两者代表刘彻本人的资质,后者意味着封建迷信,感情反而是次要的。
陈皇后在这一点上可能无法体会刘彻的内心,她成长环境应该比刘彻健康不少,对爱情也比较有追求。刘彻本人则比较耐人寻味,从他后来的择偶标准看,他应该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出身比较有争议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