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

  •   既然想要帮家里创造点经济价值,沈锦直接泡进了书坊,专门找那些医药相关的书籍来看,打算从里面找出一些关于药性与种植相关的知识回头提供给二哥。他学过那么多年的中医,实在不想就这么放弃,能帮家里做点事也挺好。

      沈家私塾关门了,现在除了几个已经交了钱还没能出师的学识字的小孩,只有沈锦和赵子刚还在这里学习。

      甲班其余人都过了县试,一般来说算是出师,以后要么去找其他秀才继续读,要么回家自学,已经没有多少可教的了。赵子刚没去参加今年的县试,现在还是一介白身,加上还打算和沈锦联络加深交情,索性厚着脸皮留了下来,并没有要回自己的学费。

      而乙班那些还打算继续读下去的学子,则是被老爷子找关系送去了本镇另外两家私塾里就读去了。

      沈老爷子教书一生,不敢说有多大的成就,至少举人弟子还是有那么几个,还有一个还考中了进士,据说如今官运亨通,给老爷子送节礼也送来了很多孤本与大儒注释,存放在自己卧室内部的小书房内,平日从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连晒书都是自己亲力亲为。

      沈锦中了童生后,沈源就对沈锦开放了小书房的使用权,爷孙俩不再是一教一听的相处模式,而是互相讨论。沈源有着古代人对文化的即时式理解,沈锦有年轻人活跃的思维,爷孙俩经常因为某篇文章的某个句子吵得不可开交,直到把另一方说服,或是双方共同开发了新的理解方式为止。

      沈家人对此逐渐习以为常,并发展出时常拿着瓜子水果之类在一旁看热闹的习惯。其中以急于做“胎教”的徐若娘最为热络,每次必到。

      名副其实的吃瓜群众。

      今年的院试放弃后,下一次就得等后年,时间还宽裕。作为县案首,且是名列前茅中了童生的本镇学子,知县大人必然是要安排时间见上一面。

      只是得来的好消息,让沈锦懵了一下。

      “大人是说,推荐学生去府城的府学读书吗?”

      确定是府学?不是县城的县学?一步登天了吗?

      知县姓刘,据说是临廊郡本地人,考中举人后屡试不第,补官到清水镇做了个正八品的芝麻小官。不过人还不错,没听说有贪赃枉法的事情发生,平日处理案件和维护治安也算尽心。

      虽然也会收些小贿赂,但那是商户为了巴结上峰,减少自家麻烦的“必需品”,算是地方官心照不宣的灰色收入,倒也没什么。

      刘知县摸了摸留的好看的胡须,看向沈锦的目光带着和善。

      “没错,本官在府学有些交情,你天赋好,与其把你送去县学那等熬时间的地方蹉跎时间,不如直接推荐你去府学。

      只是,府学和县学不一样,县学可以免费收排名前列的童生,府学那里至少得是秀才才能入学,童生只能算旁听,需要缴入学费,伙食与住宿费也是必需。

      你可以回去和你祖父商量一下,看看是去府学还是县学,有了答案再来找本官讨要推荐信便是。”

      沈锦拱手道谢:“学生明白,多谢大人指点。”

      按照当前已知的资料,主管清水镇这边学子的县学是分属于桃花县,兴水县那边没有县学,学子也会到桃花县这边就读,而府学则是得去临廊郡郡城就读。

      且不说两地距离,多久能回家探望一次,桃花县周边不算什么富裕丰饶之地,没出过几个出息的,县学据说只有两个举人,分别是院长和一名教喻,也兼任副院长,其余夫子全是演讲经文多年,自觉年长放弃科举的秀才,讲的也不算多好,想在这里学识进步,希望极少,除非能得到那两名举人的青眼,拜个老师。

      府学中举人教喻十五名,总教全郡城各地来求学的学子,至今也不过几十个,加上交了赞助费的商人之子,也凑不出百人来。也有秀才做夫子的,但非廪生不可入职,教学那些成绩没那么出色的秀才,以及旁听的童生和商人后代,只有每月特定时间里,才能听到某些有时间的举人讲课。

      但是府城和县城的消费水平,绝对不亚于前世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部分发展更好的省份可能差距更大。

      回到家,把刘知县的话跟家里一说,刚还兴奋的不行的长辈们瞬间安静了下来。

      犹豫了半晌,陈氏看了看已经见怀的二儿媳,心里盘算了下家里还剩下的花销,再看看还一脸稚气的年仅七岁半的儿子,皱着眉头问道。

      “一定得去府学吗?县学不行吗?小鱼儿才七岁,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又没人照顾,我怎么放心啊!”

      沈源抽了一口烟草,思考了一下说道:“也没什么,之前他爹不是打听了郡城的房价吗,到时候在府城下面给锦儿买个小的院子应该花不了太多钱。让蓉姐儿陪读去,照顾锦儿不就好了?

      她还小,跟她弟弟去郡城呆两年见见世面,没准能学点东西回来,以后找婆家也好找。”

      至于为什么没说同样单身在家的沈恪,人家有闺女要照顾,最近陈氏还忙着给大儿子找亲事,根本不可能离开,沈源就连提都没提,省的儿子媳妇埋怨自己。

      沈蓉一听眼都亮了,眼巴巴期待的看着爹娘,就等着他们同意。

      徐若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只有沈锦出息了,沈家的地位能有所保住,以后自己的孩子才能沾得上光,丈夫种药田如果以后赚了钱,才有人保护不至于被当成肥羊。

      思考了一下说道:“爷爷,蓉姐儿虽然勤快,但也不过一个十二的小姑娘,府学会不会让女子进入是一回事,如果光是他们两个孩子去府城,也实在不安全。

      孙媳听说,很多去远方读书的学子都会在族中或是亲戚家选择个生活困难的,年纪大些的勤快孩子,咱们家也可以选一个,或者直接去人牙子那里花几两银子买一个男孩回来。

      到时候蓉姐儿只需要照顾弟弟的日常生活,出去买菜跑腿之类的就可以让那孩子去做,也不会连累蓉姐的名声不是?”

      沈源和儿子沈青对视一眼,有些意动。沈家族人虽然都是外来人,这么些年生下来也有了一大票族人。沈锦年龄小,但架不住辈分大,回村里的话得有一票男娃娃叫他叔,不愁压不住人。

      也因为是外来人,哪个宗族里都有那么几个过不下去的人家,不在乎送个儿子出去给人当下人,更何况还是给同族的族人跑腿。

      如果,真的能找一个不错的,到时候也可以教人孩子识字啥的,以后长大了想留在乡里就帮忙找个活计,想继续跟着沈锦就签个活契,他们家不至于连个孩子都养不起。

      不过,沈源是一直住在镇上的,对村里的族人不是很熟悉,这件事果然还是得落在孩子的亲爷奶身上才是。

      这么一决定,第二天一早,沈锦去衙门要了去府城的路引和推荐信,沈烈赶回乡下村里寻摸合适的男娃,沈恪则赶着骡车,带着两百两银子积蓄去府城找房子。按照爷爷的想法,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就先租,只要价钱合适就行,等有人卖房了再买。

      乐氏怕委屈到自己最疼的小孙子,偏心偏到骨子里,直接从自己嫁妆钱里拿出了五十两银子塞给大孙子,叫人给弟弟尽量找个好地段的房子,剩下的采办家具使用。陈氏虽然也醋婆婆偏心,但偏的是自己儿子,那就能忍。至于徐若娘,人家想的很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小叔子沈锦,只要和沈锦打好关系,其余都不重要。

      可不能像曾经的大嫂李氏那样,为了银子把情分作没了。至于老太太的嫁妆,等老太太没了不还是得分给他们?沈家人看重亲情,小叔子怎么也不会独吞的。

      这一点,徐若娘看的很清楚,所以她一点也不急,反而很高兴。只有这时候沈锦占家里便宜越多,以后回馈家里就会越多。没事的,以后有占便宜的时候。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