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心理学教程》笔记记录5 ...

  •   第一节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脑借助言语、表情或动作实现。)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等。
      思维的品质: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
      2.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一切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3.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也称实践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
      特点:任务是直管段、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
      (感知动作思维:动作;三岁以前。)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基本单位:表象。(在幼儿期有明显表现。)
      (具体形象思维:形象、表象;3-7岁。)
      ?抽象思维:又称理论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加以认识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7岁以后。)
      2)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分:
      ?形式思维(分析思维);?非形式思维(直觉思维)。
      ?形式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非形式思维:是指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都属于非形式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中指向性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是指思考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又称求同思维、聚合思维、辐合思维。
      主要功能:求同。
      ?发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主要功能:求异与创新。
      4)根据思维结果的新异程度分:
      ?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有创见的思维。
      5)根据思维的内容分:
      ?经验思维: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内容的思维。(“月润而风,础润而雨”。)
      ?理论思维:以理性知识为内容进行的思维。
      4.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2)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位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二)比较和分类
      1)比较:实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2)分类:是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过程。
      *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
      (三)抽象和概括
      1)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2)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抽象是概括的基础。
      (四)具体化
      定义:是将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5.思维的基本形式:(三种)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
      *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理出一个新判读的思维形式。
      6.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由它的内涵决定。)
      (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
      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产物。
      *概念形成:亦称概念学习,是指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
      *掌握概念的途径:
      1)不经过专门教学,而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往往会受到狭隘的知识范围的限制,因此常有错误和曲解。)
      2)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在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样掌握的概念称为科学概念。)
      7.思维活动的最普遍形式: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和创造性。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1)给定条件:即问题起始状态。
      2)问题的目标状态:即问题的答案。
      3)障碍:即找到答案必须经历的思维活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问题解决实际上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8.问题解决的过程: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找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主要任务: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
      依赖于主体的三个条件:即主体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
      *主要任务: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分析和整理。
      3)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4)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觉情境的影响。(一般说来,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明显,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3)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问题解决的策略:是指提出和选择解决问题新方案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
      算法策略:即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方案一一列出,然后再逐一尝试,最后一定能找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比较稳妥,也比较繁琐,解决问题速度较慢。)
      启发策略:是根据个体已有经验凭直觉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不繁琐,速度快,有失败的可能。)
      4)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5)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思维定势。)
      6)情绪与动机。
      *动机与效率的关系的“倒U形”图。
      7)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动机强度; 2)知觉情境;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解决问题的策略; 6)知识经验; 7)人格。

      第二节想象
      1.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表象:是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
      *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根据其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这些想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形象思维。)
      3.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绘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依赖条件:1)刺激物的鲜明生动程度。
      2)主体本身表象的丰富程度。
      3)对语词、图表的理解程度。
      4)个体的知识经验。
      4.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举例:作家在头脑里进行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达的过程。)
      特点:该新形象是从未出现过的。(首创性、新颖性。)
      影响因素:1)创造性动机。
      2)原型启发与联想。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灵感与艰苦劳动。

      5.幻想:是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
      包括: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1)科学幻想:是有一定科学成分的幻想。
      *科学的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可以鼓舞人们向科学进军,激励人们去发明创造。
      2)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
      3)空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能实现的幻想。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指其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
      分类:按照是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标准分:
      1)创造性思维; 2)再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打破惯常的解决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办法。(基本特征:新颖性。)
      2)再造性思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只要重复过去在类似情景中学会的办法就能解决的思维。(大多可以用学习记忆和迁移等过程来解释。)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吉尔福特于1967年提出)
      1)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解决答案。
      2)变通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即变换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角度的能力。)
      3)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即产生不寻常的解题方案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指从所给信息中产生众多信息,从同一输入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即从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扩散出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4.创造性思维过程:(1)准别阶段;(2)酝酿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
      *酝酿阶段最大特点是潜意识的参与。这一阶段也常常叫做探索解决问题的潜伏期或孕育期。
      *明朗阶段又称灵感期或顿悟期。
      5.创造性思维的形式:1)横向思维;2)逆向思维;3)多路思维;4)直觉思维;5)灵感思维。
      1)横向思维:为一种打破逻辑局限,将思维往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前进式思考模式,它的特点是不限制任何范畴,以偶然性概念来逃离逻辑思维,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多匪夷所思的新想法新观点新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邦诺将传统的思维称为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于纵向思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纵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的、遵循最有希望的途径;横向思维是启发性的、可以跳跃的、探测最无希望的途径。
      ?联系:横向思维不能代替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是生成性的,而纵向思维是选择性的,两者相辅相成;横向思维可以提高纵向思维的效率,纵向思维能发展由横向思维生成的思想。
      主要用途;
      ?使人更有意识地生成新思想、新方法。
      ?使人能够解决问题。
      ?对感性选择进行处理。
      ?不断再评价。
      ?防止过激的计划与极端。
      *邦诺认为,能解决的问题由三类:第一类是需要有更多信息或更好的处理信息的技术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类是不需要新的信息,但需要对已有信息重新安排,需要一种顿悟改组的问题;第三类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即人们需要认识到事物是可以改进的,并把这种认识作为一种问题来加以解决。
      对于第一类问用纵向思维就可以解决,但对于第二、三类问题,只能用横向思维来解决。
      2)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依据:事物之间常常时互为因果的,具有双向性和可逆性。)
      3)多路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方法。(某种思考方式如经常运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定的思维轨道,造成思维定势。)
      4)直觉思维:是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快速识别、直接地理解和整体地判断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非分析性。(直觉思维能力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可以自觉培养的。)
      5)灵感思维: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的思维质变。(即思维活动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和升华。)
      *灵感思维是大脑潜意识的反映形式,通常表现为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突然或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
      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头脑中要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信息资料)的积累。
      (灵感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
      ?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考,即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
      (过量思考时促使灵感到来的必经阶段。)
      ?搁置。(会慢慢产生“一闪念”或顿悟。)
      ?灵感的产生。
      6.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凡是求准。即必须得到正确答案。
      7.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特殊技巧:1)创设适宜创造性活动的条件;2)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3)通过自我指导以提高创造力。
      1)创设适宜的条件:(托兰斯和同事总结提出)
      ?为创造性行为提供大量机会,安排新颖性的工作,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采用专门用以改善创造力的策略等。
      ?重视独特的问题、想法和问题中的关系。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
      ?营造一种非评价的、安全的气氛。
      ?避免同伴的评头论足(评论性评判)。
      ?提供感受环境刺激的经验。
      ?避免提供限制思维的例子或模式。
      ?偶尔根据能力分组。
      ?允许时间和课程安排的灵活性。
      2)发散式提问模式。
      *吉尔福特和托兰斯提出的发散性思维的四要素:流畅性、灵活性(变通度)、独创性和精致性,可以把发散式的提问具体化。
      *组织流畅性提问,最常用的方法是“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的步骤:
      ?制定现场规则。
      ?提出问题或难题。
      ?记录每个人的回答,允许并鼓励补充或综合他人的观点。
      ?制定标准。
      ?评价与标准不符的回答,但绝不可将错误的责任归咎于个人。
      3)通过自我指导提高创造力。
      *由梅钦鲍姆发展并检验。
      步骤:
      ?让学生观看教师执行创造性任务,由教师大声报告自己完成的方式,示范自我指导的状态。
      ?让学生执行创造性任务,并大声报告自己完成的步骤指导自己。
      ?学生执行创造性任务,先是以小声的言语自我指导,然后是用内部语言自我指导。
      *这种言语模式涉及的内容包括:
      ?问题界定—“我需要做什么”;
      ?集中注意力—“我得专心”;
      ?应对状态—“如果我犯了什么错误,我可以重新开始”;
      ?自我强化---“太棒了!我成功了。”
      8.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案:1)对偶法;2)创造性问题解决法;3)智力激励法。
      1)对偶法。
      *戈登提出的对偶法,是一种有效地帮助学生以创新的方式考虑问题的技术。(他的研究支持了每个人都有创造能力且这种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观点。)
      *戈登认为,有两种独立的问题解决过程,一种是创新过程,一种是学习过程。
      *创造性的创新与学习的三种基本的隐喻机制:(由戈登证实)
      一、直接类比,即把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
      二、个人类比,即个人对外界事物进行移情性的鉴别。
      三、符号类比,即以语词的形式进行分析与比较。
      2)创造性问题解决法。
      包括:头脑风暴法、对偶法、酝酿、想象、延迟判断、强制性关系和针对性练习等。
      具体步骤:(1)发现目标;(2)发现事实;(3)发现问题;(4)形成想法;(5)发现解决办法;(6)接受发现。
      3)智力激励法。
      *以“群言堂”为特征,是一种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的方法。
      (举办形式:小型的甚至只有三四人的座谈会。)
      定义: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在现有条件下,激发和调动创造力、凝聚集体智慧的一种有效手段。
      常见方法:?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三菱式智力激励法。
      ?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是最早付诸实施的智力激励法。
      *所谓“头脑风暴”,是指运用人的智慧去冲击问题。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短时间内产生解决某一问题的许许多多的想法。
      ?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又称“635”法。
      *此法规定:每次回忆由6人参加,要求每位与会者必须在5分钟内提出3个设想,故又称“635”法。
      具体做法:
      会议主持人先宣布议题,并对与会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解释,然后发给每人几张设想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有1、2、3号码,号码之间留有较大的空白,以便填写新的设想。填写时,字迹务必要清楚。在第一个5分钟内,每人针对议题填写三个设想,然后将卡片传给右邻的与会者;在第二个5分钟内里每人可以从别人所填的设想中得到启发,再填上三个设想,再传给右邻者,如此多次传递,半小时可传递6次,一共可以产生108个设想。
      ?三菱式智力激励法:又称MBS法。
      *由日本三菱树脂公司创造。修改了奥斯本智力激励法严禁批评的做法。
      具体做法:
      先提出主题,然后再由与会者在纸上填写设想,时间约10分钟,然后各人轮流发表自己的设想,每人最对发表5个设想,并作记录;其他人可将根据所宣读的设想而联想到的新设想填写在卡片上,再将所有设想写成正式提案进行详细说明。与会者之间可相互质询,以进一步修正提案,最后由主持人将每个与会者的提案用图解的方式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一步讨论,以获得最佳设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