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第 32 章 ...

  •   32、
      荀彧立在檐下,默默看着萧瑟冬景。
      天气已经很冷,穿上棉袍还是难抵寒风,来往的人们大多缩颈藏头,将手收在袖中。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岁末,再之后,中平二年即将过去。
      不管是第几次生活在这世界,光阴如水般迅速流逝,这点从未改变。
      这样想着,竟觉些微感伤。曾以为重生是他的优势,但如今已经明白,时代的变数成千上万,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脱出人力的操控。天命不可知,未来不可期,只有飞逝的时间陪伴着你,残酷向前,日复一日,永不驻足。
      摇了摇头,将烦恼情绪挥去,这时听见身后有人报道:“先生,收到了颍川来的信。”
      说话的是张览,身边来往传递情报的人。荀彧转身,从他手中接过信,一边展开一边问道:“鲁先生支援的粮食已经送去了么?”
      “是,送去了。”
      连荀彧也没有想到,鲁肃此番北上,居然带了一支粮车队,装着粮米,浩浩荡荡沿路接济流浪的百姓。这本是出于他一片悲天悯人之心,听说荀彧的粮食有困难,就慨然将剩下的粮食全部相赠。这个饥荒还真正打着了。
      有了鲁肃的接济,荀军粮草得到缓解,又可以多撑些日子。至于剩下的短缺部分,荀彧另有打算,他与京都士族们的接触,也到了该展现作用的时候。
      荀彧读着手中的信。信是颍川荀家给他的回复,早在他因杀董之罪入牢时,就曾给家中写过信,陈述利害,寻求家族的支持。后来与家中几番通信,荀家对他的态度已由最开始的不看好,转为现在的半是肯定,半是观望。而颍川的其他几个大姓,陈群已经明确站在他这一边,钟繇虽是荀攸的挚友,跟他关系也不坏,那天在塔上见到的与袁绍友善的辛毗,也与他有过同窗之谊。京都这面,名流王允、蔡邕等人都对他赏识有加,河北来的审配、许攸,河南的毛玠,都与他相处愉快。鲁子敬自从与他一日深谈,不仅答应了“暂时静观其变”的要求,甚至还愿意资助他。现在只有山东的士人对他不太买账,以孔融为首的几人孤高自傲,始终对他抱有敌意,而前世所熟悉的程昱等人干脆没来参加这场论辩大会,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想到上次刘晔半是表扬半含讥讽地说他“长袖善舞”,荀彧漾起一丝苦笑。
      现在这封信,内容是兄长荀衍对他的关心。哥哥终究是心疼弟弟的,一边婉转含蓄地责备他做事太冒险,一边又提醒他京都凶恶,劝他早日离开是非之地。——虽然荀衍大概清楚,这话说了也是白说。
      另外,就是介绍颍川局势,还有董卓余党逃出颍川,躲向西凉,与西凉韩遂等人杀得难解难分。
      荀彧看完了,将信收好,转而问张览:“陈长文有回复了吗?”
      “收到口信了,陈先生这些天都在和京里的亲朋故友走动,军中的事托给徐晃将军掌管。陈先生说,明日会与先生见面。”
      徐晃掌握军队,荀彧是放心的。“子扬呢?”
      “刘先生去营里了,说是要嘱咐将官备办材料,明日回来。”
      荀彧早就答应过刘晔如果需要试验新兵器的材料和场地,尽可开口。便也点头表示知道。
      “今天上午,伍孚那件事,有什么进展?”
      “听说张让已将他下狱,明日就要问斩。”
      张览一一回答了,见荀彧没有其他问题,试探地问道:“先生,您打算有所动作了?”
      “恩。”荀彧整理了一下衣冠,摸了摸袖中的一卷竹简,举步走下台阶:“走吧,去司徒府。”
      其时,距论辩大会尚有三天。

      灵帝久不上朝,但张让等人偶尔会请出董太后垂帘听政,虽然于国家体制不合,却没人敢提出异议。
      这天他们又如法炮制,张让前一晚跑去与外面的歌姬舞女寻欢作乐,第二天早上坐着轿子赶回皇宫,下轿之后,在两侧百官的弓背控身中大摇大摆走进去。
      却不防从文官中忽然冲出一个人,二话不说拔出一把匕首,对着张让便刺。
      张让还来不及反应,身后隐藏的暗卫冲了出来,打掉了匕首。拳脚相加,将那人制服。
      被抓获后,那人破口大骂,道宦官是祸国阉贼,残害忠良,正该千刀万剐,让百姓们食肉寝皮。
      发生了这件事,张让朝也不上了,立刻将伍孚押下去亲自审问,酷刑之下,伍孚只说自己是为友人报仇,问他有何同党,则一概不答。
      荀彧想,前几日张让罢免贬斥的一群官员中,有一人在被轰出京城的过程中身亡,虽然张让称不知情,必定是他手下杀人害命。伍孚恐怕就是为此事而来。
      荀彧敲开了司徒王允的府门。

      “文若找老夫,有什么事情?”王允依然是和颜悦色,在客房接见荀彧,入座后询问道。
      “荀某写了一篇文字,想请王司徒过目。”
      “哦?”王允接过荀彧递上来的简书,只看了数行,脸上变色,猛地起身向外张望。发觉并没有人偷窥,又觉得自己失态,干咳一声坐回席位上。
      荀彧端坐不动,一副“无论如何都请你看完”的神气。
      王允低头又将所有文字都读完了,越看神色越不自然,道:“文若,你……”
      荀彧忽然起身,一揖及地:“王司徒,在下今日来,是以辞行。”
      王允又吓一跳:“什么辞行?”
      “明日我就将此文誊抄,张贴于洛阳大街小巷,使人人皆知张让惨杀忠良之暴行。我知此行绝无幸免之理,所以特向大人辞行。大人照拂我良多,某感激于心。将来若还有机会,当重登府上,聆听教诲。”
      激将法。荀彧自然不会傻到真去贴檄文与张让硬碰硬,但他笃定王允绝不会眼看他去送死。果然,话音刚落,王允急忙道:“不可!文若,怎可冒此大险?”
      “王司徒,如今的朝局,你还看不清楚么?大将军与张让水火不容,一举一动牵动朝局。但是真正受到挤压的人是谁?正是士大夫!贤者不能进,奸佞横行于朝,皇纲倾覆之际,士人却只能听任摆布,毫无作为。我等自幼饱读诗书,言必称忠孝,行必循圣人规范,而今却坐视阉党祸乱朝廷,宁不羞煞!”
      话虽是为了打动王允,却也是荀彧的真心。看看大汉疆土遍地疮痍,看看黎民百姓之惨状,为何还要受制于张让?为何不能挺身而出痛斥逆行?为了储蓄力量他可以蛰伏忍耐,但如今时机已至,不可再忍!
      王允被他说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荀彧虽然没将矛头对准他,却每句都像是在指责他。但他还是觉得不妥,道:“文若,宦党当政的确为国家之祸,然而你又何必在此时出头?再过三日,论辩大会即将举行,以你的才学,自然可以名声大振,而后入朝为官,老夫等人慢慢削弱张让权柄,岂不是更稳妥?”
      “不忍伍孚横死而已。”荀彧说道,“王司徒,忠臣义士还要死多少才够?”
      王允捏着胡子的手停住了。
      “难道一定要等到张让将我们赶至绝境,才负隅而抗?全国的士子都汇集在京都,还有什么时间比现在更合适?伍孚之死,群情汹汹,只欠一个引燃的火种。此时再不让陛下与天下臣民听到我们的声音,等到国家崩坏,我们还要怎样挽回?”
      王允站起身。他看向荀彧的目光已经不单纯是对后辈的欣赏,而转变为一种平视的尊敬。
      “是啊,忠臣义士,还要死多少才够。”他抚摸着自己稀疏的胡须,不无慨叹,但顿了半晌,还是说道:“但老夫依然觉得,现在举动太过冒险……”
      荀彧见他多少有所动容,口风一转,淡笑道:“王司徒,其实在下又何尝希望白白送死?如果能从司徒这里获得些帮助,是在下的万幸。”
      这件事王允不可能直接出头,但是朝中一些激进的官僚,却需要王允牵线联络。
      王允摸着胡须一挥手:“老夫明白了,文若稍待,老夫写几封书信,你带着去拜访几位大人,他们会给你个满意的答复。”
      荀彧等的就是这句话,深施一礼:“谢王司徒。”
      “不必谢我,老夫忝为三公,事到临头却畏首畏尾,真是惭愧,惭愧啊。”王允摇头苦笑,一边取过素绢,提笔在上面急急写了几行字。写了五六份,全都交付到荀彧手里:“这些人向来与宦官不睦,想必愿意上表为伍孚陈情,老夫也会尽可能帮你们说话,你们务必小心谨慎,能救伍孚最好,若救不了,也不要将自己牵连进去。”
      此事势必会搅得朝野大乱,不牵连只怕难啊。荀彧心中这样想着,口中却说道:“是,多谢王司徒关心。”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2章 第 32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