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曹寿 ...

  •   曹寿出生农户,家里本就贫寒,父亲又体弱多病,耗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父亲死后,他的族人将他卖入宫中。

      他小小年纪就历经人间冷暖,学会了看人脸色过活,逢人就扬起一张笑脸,嘴巴甜人也会来事,懂得拿银子孝敬上面的大太监,认了爹爹认爷爷,得到了管事太监的喜爱,后来进入内书堂读书,因为聪敏机变被冯保看重提拔,成为冯保的徒弟,说来万历皇帝从前也是常见的,印象中曹寿是冯保徒弟里办事最得力的,为人也不坏,只是后来他有意驱逐冯保,听从了张鲸的话,在圣旨上批示:“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竽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随后发配冯保往南京孝陵种菜,曹寿也被牵连。

      如今冯保已死,曹寿在南京闲待十年,吃尽苦头,如果没有机会,再无翻身之日。万历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让他咸鱼翻身,想必他是聪明人,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万历皇帝召回曹寿,就是想找一把好刀,最好与如今的内廷没有多少牵扯,却又深谙宫中这些贪污的伎俩,何况曹寿已经落魄到了极点,正是合适人选。

      冯保在位的时候,势力庞大,内有李太后撑腰,外有张居正配合,如今宫中掌权的太监们当年都被他压制,等他亲政之后,大多到他面前趁机陈述冯保的过错和罪恶,落井下石的人很多,剩下的也是袖手旁观,因此大多数人都与曹寿没有情分。

      待曹寿到了,万历皇帝便道:“当前宦官中,贪赃枉法的人太多,如今每年宫中支出剧增,远超十年前,都是因为太监们盗卖库房物资,大肆贪污的缘故。朕深感失望,意图整顿内廷,清查账目,记得你是很精明强干的,可千万不要辜负朕的期望,朕升你做御马监掌印太监,统领禁兵,赐你兵符火牌,这件事办好了,朕另有重赏。”

      曹寿万万没想到皇帝如此大方,当即磕头如捣蒜,答应下来。虽然知道这是件得罪人甚至会被刺杀的活计,可这是他翻身的唯一机会了,何况今时不同往日,没有了师傅,他只是个失势的人,不答应,得罪了皇帝,皇帝也可以马上把他拖下去打死,不会有任何人过问的。

      他只能听命,只能对皇帝俯首帖耳,当皇帝的刀,当皇帝手下指哪儿咬哪儿的狗,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皇帝的庇佑,保住自己的性命,获得富贵荣华。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君主天然就有特殊地位,几千年来,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君主总是抱有不同寻常的宽容,或者说是愚忠。不论是官员商人,还是贫民百姓,都先将他们在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归罪于贪官污吏,奸佞小人,而对“被蒙蔽”的皇帝总是存着期待,只要皇帝幡然悔悟,他们就依旧效忠。

      曹寿就更是如此,哪怕皇帝贬了他师傅冯保,使师傅一年后就病死了,使他在孝陵种了十年的地。他也不会怨恨皇帝,或者说,不能怨恨皇帝。他将所遭遇的一切悲惨都怪在当年进谗言的东宫老太监张鲸,张诚等人身上,皇帝只是被蒙蔽了,这样他才能说服自己。
      而如今正是他报仇的好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曹寿上任御马监很是突然,宫中太监们还没反应过来,皇帝怎么会想起来这个已经在宫外十年的废人,曹寿就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一边选拔还没能混出头,但比较机灵的小太监,收为已用,在禁军中招揽亲信,收买人心,一边请求皇帝召回还在孝陵种菜的陈琳和盛义。

      陈琳和盛义也都是跟随师傅冯保的人,算是他的小师弟,当年师傅还在的时候,大家年纪小,还喜欢互相争宠,为一斤好茶叶都要拌嘴到师傅跟前,让师傅断官司。后来师傅被赶出了宫,大家一起被贬到了南京,师傅年纪也不小了,突遭变故,心情不好,又被逼着下地种菜,受人折辱,身体一下子就坏了。

      他们师兄弟原本有七八人,到头来愿意尽心侍奉师傅只有他们三个,后来师傅死了,也是他们三个互相扶持,互相帮衬,才熬过了漫长又痛苦的十年,活到现在。

      十年来,他们成了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如今他有了机会,自然要提拔师弟们,对他来说,师弟们也是最可靠的帮手。
      第二把火就是听李太后和王皇后的吩咐,比照十年前的账目,对如今的账目进行清查,对照宫里库房清查出来有问题的,再审问拷打,命人将罪证确凿的太监拖到午门外廷杖,又命令所有人分批前往观看。

      廷杖一般是由木头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连击连抓,就会被撕得一片稀烂。

      犯事的太监被按到在白布上,施加这等刑罚,太监们往往难以承受,就算捱过廷杖,还有拔指甲,击碎肋骨等刑罚,根本没有人能够坚持闭口不言,于是越查人越多,太监们互相攀咬,咬出来一连串人,凡是被牵连的,通通抄捡屋子,果然获得了大量金银宝石,以及各种瑰丽珍宝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皇家御用之物,可见贪腐严重。

      宫中成天人心惶惶,曹寿之名顿时响彻宫廷内外,可以止小儿夜啼。

      由于牵连太广,李太后还以太后的名义出面赦免了一部分罪行相对不那么严重的人。

      见了这么多财物,万历皇帝又是生气又是惊喜,心想果然如母后所说,这些太监们真是太过分了,长此以往,自己的库房还不被盗窃一空,到时候自己用什么呢。想想母后虽然严厉一些,到底是一心为了江山,为了朕好的。除了母后,没有几个人肯对朕说这等事了。可惜母后喜欢皇后,不喜欢郑氏,也不支持自己换太子,唉,要是郑氏能讨母后喜欢就好了。

      李太后心中更是震惊,这么多金银珠宝摆在眼前,给人极大的震撼之感,这些太监们都是一群榨取民脂民膏的吸血鬼,天下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产生的财富,全被这些人贪污了,她一定要好好整治这些混蛋,等有了机会,再整治官员的贪污。

      曹寿的第三把火就是裁汰老弱,借着清查,将一些年纪大了,或有贪腐之事的宫女太监们赶去皇庄种地,或是发去守陵,节约开支。

      李太后很赞同,在李太后的概念里,皇宫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她也不喜欢这么多人围着自己,还不如让他们出去种地有价值。

      于是,借此机会,李太后也带着王皇后放归了一批年龄在二十二岁以上的大龄宫女们,也算做点好事,省得他们老死宫中。

      李太后想着理财无非是开源节流,节流方面除了查办贪污,就是勤俭节约了。

      首先是衣物,现在印染技术一般,衣料经过浆洗,确实容易褪色,比现代衣物更加显旧,所以明朝许多贵族或是有钱人都只穿新衣,以免穿旧衣被人看出来受到嘲笑,历史上明宪宗的儿子益王祐槟勤俭,爱惜东西,平时穿着洗过的衣服,还上了史书。像崇祯那样,穿打补丁的衣服更是属于极少数。

      后宫里向来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如果她是万历皇帝的妃嫔,穿旧衣物只会被人看不起,嘲讽她是个穷酸之人,不过她现在是太后,没有人会认为太后穷或者没地位,只会夸赞太后勤俭节约,然后一股脑跟着太后学。李太后也就放心大胆的少用金银首饰,多穿旧衣服,果然在后宫中掀起一股惜福爱物的风气。

      其次,对于宫里的用具,李太后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一些繁复的装饰品都被去掉,只注重实用性。宫里的灯,四面包着金板,上面镂空出星辰日月图案来透光,虽然美观,但是照明的效果反倒不好,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为了解决透光问题,将灯的四周镂开一方木桃形的口子,再绷上轻纱,同时把灯板内侧打磨的光滑如镜以反射灯光。这样,转动宫灯,便可以得到良好的照明和引路两种用途。

      李太后才不想废这个劲,直接把外面的金板去掉,用纱把灯绷上,另外李太后把金器都改为银器。既节约,又能防□□。

      因为传说里面的毒药多半都是假的,即使有一些奇毒,一般人也搞不到,最常见的毒就是□□,主要物质是砷。□□本身不含硫,只是因为生产技术落后,提纯不干净,残留少量的硫和硫化物。所含的硫与银接触,起了化学反应,也就给大家提供了验毒的途径,因此银器能防□□下毒。

      当然,最重要的仍然是开源,自从来了明朝,李太后在卫生方面就不习惯。
      中国从东汉就有了简易版肥皂,当时称之为澡豆,后来流行于魏晋。明朝人主要用胰子,也称它为肥皂,不过和现代的肥皂工艺不同,用猪胰脏去除脂肪磨成糊状,再加入草木灰和熔化了的猪油,待到凝固成了便是可以洗涤油渍的胰子。

      它的气味不大好闻,而且去污效果和正规的肥皂比起来,差距很大。

      所以李太后非常想念肥皂,即便是穿越前的2022年,很多清洁产品在去污效果方面,李太后觉得没有任何一样能比得上肥皂的。

      肥皂去污效果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有一部分是极性的羧基,易溶于水,亲水而憎油,故被称为亲水基,另一部分是非极性的烃基,不溶于水而溶于油,亲油而憎水,故被叫做憎水基。

      清洗手或者衣服的时候,憎水基会与油污结合,亲水基则与水亲密结合,紧紧包裹住污垢,当出现反复的摩擦,便会形成泡沫,将污垢带入水中。

      李太后在看着郑贵妃吃斋念佛的那几个月,就在研究手工皂,手工皂的制作方法不难,直接用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就能得到碳酸钙沉淀和烧碱溶液,烧碱溶液再和猪油混合加工,就能得到手工皂。

      其实就是说生石灰加上纯碱来反应,就能析出烧碱溶液。可是在现代,这两个原材料到处都有卖的,可在大明朝生石灰好弄,纯碱哪里能买到呢。

      经过看书和暗自查问,李太后才知道在明朝,可以直接从草原上挖掘,就能有大量的碱土出来,经过提纯便可以得到纯碱,因为加工地在张家口和古峰口,所以也叫口碱,现在一些商人就在经营这方面生意。

      李太后通过太监想办法搞到了一些,制作手工皂,然后熟化两个月,最近第一批成品才出来。
      趁着万历皇帝来请安,李太后索性分享给他,万历皇帝拿着洗了洗手,清洗的时候看着清水瞬间变污,拿出手看到手白了一个度,也有些惊讶,特别是残留的感觉很清爽,令人喜爱,万历皇帝也觉得是个好东西,李太后便提出售卖。

      女人们闲来无事喜欢研究口脂面脂也是常事,这新肥皂也跟保养清洁相关,万历皇帝没有多想,便说全由李太后做主。

      正好内廷整顿了,李太后便赐了一些给重臣女眷们,又放了几块在内阁的值班房里,打响名气,剩下的安排宫里太监往外卖,三两银子一块,完全走高端路线。
      太监们对外说是李太后亲手研究出的配方,美貌的宫女所做,用来洗脸可以清理杂质,柔和肌肤,果然引起强烈追捧,京城里富贵人家何其多,三两银子虽然看起来贵,可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么点银子,何况东西是太后发明,如花似玉的宫女们做的,买回去用多么有身份,顿时疯抢起来,买回家后,家里的夫人小妾们一用更是喜爱不已。

      京城位于北方,雨水不丰,天气又冷,即使是富贵人家,爱干净的女眷们也很难经常洗澡,天气冷洗澡容易生病,所以她们身上污垢很多,用胰子去不干净,这下用了肥皂之后感觉身上好像轻了好几两,浑身舒服,皮肤也白了,皮肤白净清爽也更容易得到家里大老爷们的宠爱。

      所以女眷们根本不顾肥皂的价格有多么昂贵,每次使用都把全身上下狠狠搓洗几遍,期望能把皮肤变得更白,一块肥皂只能用三四次就用完了,于是她们很快复购,而且是大批量的疯狂购买,肥皂的销量节节上涨。

      李太后考虑到熬制猪油有味道,索性全部收成品猪油,又给农户们创造了一些工作。万历皇帝听说后,在京城找了个好地方,营建作坊,大批量生产,还派锦衣卫监督作坊人员,防止他们泄露秘方。

      风声很快传了出去,三四个月后,江南那边也流行起来,江南的商业环境更好,有钱的大商人们就更不在乎这点钱了,不过短短几个月,销量就翻倍上涨,而肥皂的成本并不高,其中的利润极大,小小的肥皂预计一年能赚六十万两左右的白银。

      除了给太监宫女们的工资,李太后把赚来的钱五五分账,一半收入小金库,一半算进内廷的公共收入。

      如此一来,内廷财政果然大为好转,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也颇为满意。

      没想到就在李太后和王皇后忙着工作时,郑贵妃开始不甘寂寞了起来。

      自从李太后在过生日时跟万历皇帝沟通过后,想着给皇帝一个面子,就没有再让郑贵妃继续跟着自己诵经了,后来渐渐忙了起来,就更把她抛诸脑后了。但是在听闻朱常洛强行侮辱了宫女,李太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其实最近郑贵妃的心情一直极差,外面大臣们一直闹着太子出阁读书,皇上虽然一直不同意,可是外面那些人嘴里说的越来越难听,娘家和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坏。而她在宫中的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先是被太后修理,诵经礼佛吃了几个月的苦头。再就是皇帝查宫中贪腐,太后带着皇后一起查,没自己什么事,皇后显得有实权,宫里人都害怕皇后,皇后倒是声势大涨。

      其实这次宫中反贪查处的严格,各宫只要发现贪污的宫人处理都一视同仁,可对郑贵妃来说,自己贪污的心腹没保住,大大折损了颜面。

      毕竟郑贵妃娘娘这盛宠怎么体现?还不就是能搞特殊啊,求别人求不了的情,办别人办不来的事。如今无法做到,宫女太监们突然觉得这贵妃娘娘也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神通广大。
      近来,郑贵妃总觉得宫人们不像以前那样敬畏自己,新换上来的一些小宫女们也没有之前被处理的那些人忠心。所以郑贵妃闲下来就暗暗的盘算,想趁着宫里乱糟糟,太后顾不上自己的时候,陷害皇长子朱常洛,败坏他的名声,给三皇子铺路,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
      为此,郑贵妃先是安排好一个犯了错的宫女,等到恭妃生病,就派这个宫女打着给恭妃送补品的旗号,去恭妃那里走一趟,回来了便装模作样的要上吊寻死,同屋的宫女也都安排好了。找好了人证,郑贵妃再暗暗放出流言,又亲自跑到万历皇帝面前陈说此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